小學生的“檢討書”變成“藏頭詩”,老師:把心思用在學習上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一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就是孩子學會成長的過程。

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汲取過往錯誤的經驗、總結自己思考的漏洞和不足之處,孩子能夠自己親身體驗這種過程,從而能夠真正感同身受,讓自己理解事情該如何發展、自己該如何去做才能成長得更好。

在孩子的發生錯誤、改正錯誤的過程中,家長和老師則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引導的好能夠讓孩子瞬間成長,走上正確的道路;引導的不好則很可能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逆反和排斥的心理,讓孩子更加的牴觸和反抗。

小學生的“檢討書”變成“藏頭詩”,老師:把心思用在學習上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老師比較喜歡採用一種方式:那就是寫檢討書。讓孩子寫檢討書能夠讓孩子自己用筆去記錄自己的經歷並且重新梳理自己的思路,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讓孩子自己能夠理解自己的錯誤,從而能夠很好地改正,下次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而有時候老師們則會低估了孩子們的能力,很可能孩子們會使出自己的“鬼主意”,把“檢討書”變成了“藏頭詩”!


小學生的“檢討書”變成“藏頭詩”,老師:把心思用在學習上


小學生把“檢討書”變成了“藏頭詩”

一位小學生因為犯了錯被老師懲罰寫檢討書。老師本意是讓孩子自己能夠好好反省,認真對待自己的過錯,好好的總結原因,也是對孩子的警告,希望孩子下次能夠引以為戒。

當孩子交上自己的檢討書之後看似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仔細一看還真是一封不同尋常的檢討書。

孩子的“檢討書”直接變成了“藏頭詩”,豎著一看,“老師我討厭你”幾個大字歷歷在目。熊孩子的鬼主意怎麼能夠逃過老師的火眼金睛呢!

老師直接在檢討書上批了幾個紅色的大字“把心思用在學習上”,這下自己的小心機被識破,孩子更是緊張害怕,生怕自己再被老師給訓斥一頓就慘了。

小學生的“檢討書”變成“藏頭詩”,老師:把心思用在學習上


孩子犯錯該如何教育

孩子犯錯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何引導孩子瞭解錯誤、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才是父母和老師最該做的事情。

那麼,孩子犯錯之後該如何正確的教育呢?

1、不施行打罵體罰教育

孩子犯錯之後如何父母或者老師總是給予打罵教育、體罰教育,那麼這種情緒會直接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陰影。

孩子下次犯錯的時候很可能因為害怕自己受到懲罰而不敢說出真相甚至刻意隱瞞真相。因為逃避處罰是每個人的本能。

打罵教育和體罰教育在根本上不可能解決孩子的問題甚至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父母和老師應當充分認識到這種教育的弊端,最大程度低規避這種教育方式,

讓孩子能夠在犯錯的時候第一想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我應該主動地告訴父母或者老師從而尋求幫助。

有了這種思想意識孩子才能夠在第一時間勇敢地承認錯誤、改正錯誤獲得更好的成長!

小學生的“檢討書”變成“藏頭詩”,老師:把心思用在學習上


2、尊重孩子的思想和行為

孩子雖然身體和人格上沒有完全成熟,但身為一個自然人和個體,孩子同樣有權利擁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父母和老師要以尊重孩子的思想和行為為基礎,幫助孩子認識到錯誤的原因、分析原因、解剖原因、從而找到解決的方法,樹立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沒有基本的尊重何談其他,假設父母總是以家長的姿態高高在上,與孩子對話自然不可能會是平等的基礎,孩子更不會把父母的善言教育當作重要的思想作為自己的指導方向。

小學生的“檢討書”變成“藏頭詩”,老師:把心思用在學習上


3、讓孩子自己去發現錯誤的原因

很多父母總是會在孩子發生錯誤的時候迫不及待地想要幫助孩子去解決和善後。因為在他們眼裡總是認為孩子就是孩子,孩子沒有了父母的幫助什麼也做不好。

其實恰恰相反,正是父母這種行為意識作祟,孩子才永遠只能做襁褓中的巨嬰,永遠長不大,永遠不能獨立承擔。

相反,想要孩子能夠成長,當孩子犯錯時,父母不要代替孩子去做,而是要引導孩子自己去認識、去發現、去改正、去作為,這樣孩子才能夠真正地在錯誤中成長,找到歸因、總結經驗、好好成長。

小學生的“檢討書”變成“藏頭詩”,老師:把心思用在學習上


總之,當孩子犯錯時不僅僅是壞事,只要父母合理的引導也能變成教育孩子的一個很好的契機,讓孩子趁此機會很好的成長!

今日話題:對於孩子把檢討書變成藏頭詩你如何看待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我是@七悅媽,關注我和我一起輕鬆聊育兒!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