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師父親的「檢討書」


一位教師父親的“檢討書”


作為一名教師,雖然很多人桃李滿天下,滿腹的教育理論和教育經驗,但教育起自己的孩子來同樣會遇到很多難題。今天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位教師父親,他有一個學習成績糟糕的孩子——做作業磨磨蹭蹭,經常耗到很晚才做完,成績不優秀,不愛學習,回到家就愛看電視玩手機……

因為從事教育工作,這位父親重視這些問題,他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並在一場家長會上對自己做了一番“檢討”。以下就是這位父親的“檢討書”:

各位家長們,大家好!

我是個教育工作者,也是個孩子父親,有滿腦子的教育理想、教育理論,所以我自信的認為,能管理好幾十人的班級,也能教育好我的孩子。

我本著對孩子的學習不干預,抱定多觀察、多鼓勵、多引導的原則,相信自己的教育,結果,我看到的卻是:孩子的磨磨蹭蹭,長時間愣神,作業經常耗到晚上十到十一點;下了課回家第一件事不是進房間,而是書包隨手一丟,坐在沙發上看起了電視,而我卻因為工作忙碌,時常失職陪伴他左右,孩子媽媽也對他束手無策。

於是,我終於放棄原來的理念,開始花更多的時間來督促孩子做作業、輔導孩子學習,可這樣的無效陪伴並沒有讓孩子成績變得更優秀,反而讓家裡充滿了著呵斥、不滿和哭泣。

我不能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做老師的都知道,不怕你笨,就怕你缺意志力,不怕你學不會,就怕你沒有一個緊湊、自我管理的好習慣。

失敗的情緒容易轉化為易躁,黔驢技窮的我有時也打孩子。

每當打過孩子,我的心情壞到極點,看到這個平時那麼漂亮可愛的孩子,而他無論在體力和智力都遠遠不能和我對抗,僅僅因為學習,就要承受心理和肉體的摧殘,而這個他是我的寶貝,自己的唯一,此時憐惜、悔恨、心疼、難以明說。

相信在座的家長,一定有部分和我一樣,曾在氣急敗壞的時候打過孩子,卻又自責悔恨,在我看來,這其實是家長成長的一個過程,是一次錯誤的教育,好在我沒有將這樣的錯誤持續下去。

在這樣的事情過後,我給孩子寫了一封信,把我心底的話用文字的語言說了出來,那封信裡的內容有著我對孩子恨鐵不成鋼的憤怒,也有我作為父親失職的悔恨,更有我對孩子無數的期盼和展望。孩子看到信後也慚愧的哭了。在某個晚上,我們父子倆展開了一次深入的對話,孩子跟我在那個晚上說,他不僅懂得了我作為父親的期待,也反思了自己的錯誤,並希望我能改變教育方式,能和我一起改變,孩子能有這樣的想法,我真的非常的欣慰與開心。

那個夜晚過後,我和孩子都改變了很多......

我花更多的時間在孩子的陪伴上,而不是一味的“督促”;我把教學生的耐性拿出來與孩子一起檢查學習成果:挑選錯題、分析錯題原因.....

回想起這段教育經歷,我認為我的堅持和永不放棄的改變與反思是正確的。

一位教師父親的“檢討書”

在演講的後半部分,這位父親根據親身經歷,提出了以下幾個教育觀點——

1

接受我們的孩子的現在,無論怎麼樣的現在和將來,但你總要按最大的努力去教育他。

不是優秀的父母就一定有優秀的孩子,就像平常的父母也一樣可能有與眾不同的孩子,要不這個人類社會也太不公平了,這個社會的結構也太不穩定了。

不是所有的好習慣都是父母給的,要不為什麼同一父母的孩子也可能有天壤之別。

也不是所有的壞毛病都是因為父母教育不當,我的經歷就是一個例證。

老天爺給了你什麼你只能有什麼,抱怨一生,你就痛苦一生。

既然這是我們的孩子,我們把他帶到這個世界,我們就只能最愛他(她),給他你能夠給他的最好的教育。

2

別把可能的幸福相互折磨成痛苦。

也許有這樣兩種情況都可能是幸福。

如果你的孩子聰明、漂亮、有好習慣、善於自我控制,學習從不讓你操心,老師誇你教子有方,你自己也覺得很有成就,你的確很幸福。

但也可能有另外的情況。

記得我讀書的時候,我的同伴只能在本村讀初中,全村只有我一人考到縣裡的中學,我的父親驕傲死了,可是,只有我的媽媽感覺到了她可能的不幸福。當我每週背上煎餅要離開家的時候,她都那樣的不捨,撫著我的背說,孩子你學習好,有出息,將來可是要在天邊工作,媽見你的時候就少了 。

媽媽的這句話不幸一語成讖,媽媽去世的時候,我們沒有在她的身邊,這不是一種詛咒,這是一種可能。

如果你的孩子沒有這麼優秀,你要教育,你要反覆教育,你要耳鬢廝磨,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多,說的話多,我認為所有的天倫就在於在一起,這不是幸福麼?孩子成人之後,彼此親近的機會就少了,在他未成年的時候,比對別人多一點的時間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也許就是幸福,千萬別像我先前那樣,讓呵斥和哭泣成為主流聲音,把可能的幸福變成彼此的折磨。

世界上只有最親近的人,能給最親近的人傷害,而且長久。

一位教師父親的“檢討書”

3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我說的是各個方面,孩子做不到有時不是態度,是能力。

沒有誰因為孩子身高比不上別人,天天打孩子;沒有誰因為孩子跑不過劉翔,天天罵孩子,因為外表的差異看得見。我們承認,升學率與這些無關,學校也不因為這個歧視孩子。但偏偏因為學習你咽不下這口氣,你不肯放過你的孩子,你又何苦呢?

看不見的差異也是存在的,要不我們怎麼沒成了愛因斯坦呢?為孩子的未來努力是應該的,別為孩子的未來太擔心,大樹可以參天,小草也能成綠。為什麼會丟三落四?為什麼這樣磨蹭?為什麼就是記不住?說了千百遍,打了好幾場,他還是他,怎麼就是不聽呢?

家長朋友們,孩子出現了問題,很可能不是因為態度,就像長不高、跑不快一樣,我們只有幫助他進行時間管理,和他一起進行學習生活規劃,用表格、用小結幫他,而沒有辦法怪他。

4

問題不是定性,解決事情;道理不要多講,孩子需要具體幫助;不要空談方法,一切技巧都在於做一個個具體的事情,做具體的題目的過程和積累中。

這一點,其實大家都知道,孩子已經知道太多,並不是他不認可這些道理,只是他做不到,道理已經沒有震撼和說服力,只能轉化為反感,其實他們需要具體的幫助,就像我前邊做的那樣。

當然,沒有任何一個方法適應所有的孩子。

5

教育立竿見影是神話,我寧願相信的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對孩子的教育和幫助,我做好了進展緩慢的準備,做好了一直不見效的準備,沒有辦法,就是因為他是我的孩子。

當父親越久,當老師越久,越覺得教育我幾乎沒有入門,這根本就不是謙虛,真是這樣。

儘管我準備好了堅持,但我依然不知道什麼時候見效,也許我努力的時候見不到效,也許某一時刻我沒有準備的時候孩子忽然成長,即使他成長了,我也不能貪天之功,感覺是自己的成功,影響生命的因素有多少,誰能說得清呢?

但,我要堅持,就像人的身高一樣發育有早晚,說不定智商、情商也如此,我寧願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對老人,我們常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那是遺憾。

對孩子,如果我輕言放棄,那麼萬一將來孩子的人生不如意,我會內疚和後悔,在他最需要的時候,我沒有幫助他。

本文來自甘肅省基礎教育資源公共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