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最抓住趙國“獨善其身”這個弱點,坐視秦國的崛起而不管

公元前293年,秦國名將白起在魏國的伊闕打敗魏將犀武,秦國順利獲得魏國伊闕之地。之後轉而兵鋒指向西周,為進攻西周做準備。周王知道大難將臨,急忙派遣周最出使趙國,希望藉助趙國力量勸說秦王放棄進攻西周。

周最來到趙國找到當時趙王身邊的重臣李兌,對他說:現在秦國憑藉強大的軍隊戰力成功打敗了魏國,但現在卻轉而要來攻取我們西周。秦國剛剛經歷大戰,軍隊疲憊不堪,要是繼續攻打我們西周。

周最抓住趙國“獨善其身”這個弱點,坐視秦國的崛起而不管

我們必將會拼死防禦,若秦國勝了,所謂傷人先自傷,他們的士兵必定會死傷慘重,所以只能轉回秦國休養生息了,不能在趁著魏國大敗之機會,再次給予致命打擊;倘若我們西周勝了,則秦國前有打敗魏國之榮譽,後又有攻取西周的失利,一定會軍心浮動,失去再勝之心,故此也不可能在繼續攻打魏國了。

近段時間內,秦國連續跟魏國、韓國作戰,唯有趙國免於其外,沒被秦國攻擊,原因無非是趙國軍事實力強勁,軍隊也未受到任何損傷。所以我們西周願割讓部分城池與趙國,願趙國出面勸阻秦王放棄攻取西周。

轉而趁魏國連敗之際,一鼓作氣,繼續攻打魏國。現在秦國正是國內兵力空虛、國外參加戰爭的士兵疲憊不堪的時候,只要趙王出面勸說秦王繼續攻打魏國,則秦王不敢不聽了。

周最抓住趙國“獨善其身”這個弱點,坐視秦國的崛起而不管

這樣趙國在各諸侯之間的分量就加重了,西周送出了大量財寶給趙臣李兌,果然,經過趙國協調後,秦王放棄了對西周的進攻,轉而繼續與魏國作戰。

這裡要特別描述的歷史是:公元前293年,秦國大將白起大勝韓魏聯軍與伊闕,斬首二十四萬,俘虜魏國大將公孫嘉,佔領伊闕;公元前292年,白起繼續攻打韓魏兩國,攻取魏國的鉭城之地,攻取韓國的宛城;公元前291年,秦國大將司馬錯攻取魏國的秩城,攻取韓國的鄧城;

公元前290年魏國獻給秦國河東之地兩百餘里,韓國獻給秦國武隧之地兩百餘里;公元前289年秦國攻取魏國城池六十一座,魏昭王親自入趙國,獻出陰城之地,僅僅只是為了獲得趙國的支援。

周最抓住趙國“獨善其身”這個弱點,坐視秦國的崛起而不管

在這連續五年之內,秦國集中所有國內力量進攻韓魏兩國,獲得節節勝利。而在此五年之中,趙國保存自己的實力,毫髮無損。直到公元前288年秦國派兵攻取了趙國的陽城,趙國才調集國內的軍事力量聯合韓魏齊楚,總計五國軍事力量合力攻打秦國,才遏制住了秦國的對外擴張。

我們這裡分析一下原因,因西周弱小,害怕被強大的秦國吞併,故此送給趙國重臣李兌大量財寶,以及割讓給趙國部分城池以換取趙王出面,迫使秦國放棄攻打西周。但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秦國就這麼容易被趙國說動嗎?或者趙國真有力量迫使秦國放棄對西周的進攻嗎?

周最抓住趙國“獨善其身”這個弱點,坐視秦國的崛起而不管

答案恐怕沒這麼簡單:首先西周弱小,秦王很清楚,攻取西周要比打敗韓魏兩國容易很多,所以或許秦王知道吞併西周只是時間問題而已,擊敗其他諸侯國更重要;其次秦王趁這個機會給趙王留足顏面,換取秦國在攻打韓魏聯軍過程中,趙國的中立。

故此,從長遠來看,秦王確實比趙王看得更遠,戰略制定及實施力更強。

而從趙國這邊來看,貌似趙國獲得了很多利益,其實正是這種短視的眼光,這種對其它諸侯國不管不顧的策略,導致趙國的鄰國韓魏不斷的割地賠償,不斷的損失自己的軍隊實力。以致於秦國軍隊徹底打敗韓魏兩國後,藉著其龐大的士氣與軍力一舉擊敗趙國,迫使趙國割地賠償。這時趙國才轉過彎來,聯合趙韓魏齊楚合力攻打秦國,才將秦國遏制住。

周最抓住趙國“獨善其身”這個弱點,坐視秦國的崛起而不管

俗話說,一旦猛虎強大起來,嚐到了打敗幾乎所有對手的甜頭後,野心就自然起來了,雖然通過某些力量暫時限制了它的崛起。但野心已起,就不可能再收回去。就如強大的秦國一樣,在打敗各個諸侯後,早已知道自己的天命就是統一整個中原。

雖然實力暫時不允許,但是隻要給予足夠時間,秦國一定會再向各個諸侯挑戰,直到所有諸侯滅亡為止。這就是趙國保持中立,對秦國攻擊其它諸侯國不管不顧的代價。

周最抓住趙國“獨善其身”這個弱點,坐視秦國的崛起而不管

雖然秦國打敗各個諸侯國,然後統一天下,仍需幾十年的時間,但是本次事件已是一個提前預演了,也註定了除秦國外的其它諸侯必定滅亡。

從古溯今,我們身邊又何嘗不存在這樣的人和事,當然若是胸懷天下,為了讓這個社會更美好,這樣的人就是英雄,就是偉人。但是近百年前的世界大戰一戰、二戰中,這些發起戰爭的狂人,就是因為有野心,不斷膨脹,最後沒人能遏制住,最終給整個世界造成了沉重災難。

周最抓住趙國“獨善其身”這個弱點,坐視秦國的崛起而不管

所以有些歷史事件,值得我們深思,如若遇到一些心術不正但又野心很大的人,是不是人人有責,要將其遏制在萌芽之中呢?你們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