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算的上是“越劇王派”的真正傳人?


誰才算的上是“越劇王派”的真正傳人?

王派是王文娟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王文娟13歲到上海從竺素娥學藝,初學小生,兩年後改旦角,1948年入玉蘭劇團與徐玉蘭搭檔,從此二人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合作。1955年隨團入上海越劇院。王文娟的唱腔,早年曾受支蘭芳、小白玉梅、王杏花的影響,後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唱腔風格,被公認為“王派”。

誰才算的上是“越劇王派”的真正傳人?

王派唱腔很注重音調節奏與語勢感情的結合。如《追魚》中的“一路之上觀花燈”唱段,用“男調”,邊歌邊舞,描繪了大街小巷鑼鼓喧天、夫妻在燈海中行進的喜悅之情,節奏明快,音調跳躍。《春香傳》的“愛歌”從[正調腔]的“散板”、“中板”轉到 [尺調腔]的“中板”,旋律舒展,唱句中多出用了拖腔,使相互愛慕的感情表達得更為濃郁;後面從“萬壽鍾”後面採用[清板],唱腔近似說白,“打一更當當叮,打二更叮叮咚”這樣的唱句平易自然,妙趣橫生。

誰才算的上是“越劇王派”的真正傳人?

王文娟的唱腔平易樸實,自然流暢,韻味濃郁。在表演上,王文娟素有“性格演員”之稱,其唱腔也情真意切,運腔平緩委婉而且深藏著一種內在的力量。王文娟的中低音區音色渾厚柔美,在唱段的重點唱句中,則運用高音以突出唱段的高潮,從而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演唱時她以真聲為主,吐字雅中顯濃豔。她善清晰,不追求花哨,在樸實中見華彩,於淡中把不同曲調、多種板式組織為成套唱腔,細緻而有層次地揭示人物內在感情的細微變化。《紅樓夢·焚稿》中的“一彎冷月照詩魂”也是集中體現王派特色的典型唱段。這段[弦下腔]隨著人物感情的變化轉折,運用旋律高低起伏、節奏頓挫,賦予人物鮮明的音樂形象。至“如今是知音已絕”的“絕”字,音調嘎然剎住,人物情緒猛然轉折,從接著的“詩稿怎存”轉入[正調流水],由於吸收了紹劇高亢奔放的音調輪廓,鮮明的節奏,唱腔顯得悲愴、激憤。

誰才算的上是“越劇王派”的真正傳人?

王文娟的甩腔極具特色,句幅較長,委婉曲折,情深意長。《孟麗君·游上林》是著名的王派唱段,風流皇帝察覺出孟麗君可能是女性,借邀她同遊上林步步進逼。女扮男裝的孟麗君則處處留神巧與周旋。為掩飾女性身份,增強陽剛之氣,王文娟在唱腔中吸收了越劇著名老生吳小樓的某些旋律,唱法上也特別注重胸腔共鳴,噴口有力,吐字堅實,使音色變粗,音質變厚,這樣很符合具體情境和人物身份。孟麗君演唱時擅用尺寸緊湊、乾淨利落的[快板]表現激昂的情緒。

誰才算的上是“越劇王派”的真正傳人?

單仰萍

越劇王派特色單仰萍女,1962年6月生,浙江建德人。國家一級演員,上海越劇院當家大青衣單仰萍是當今越劇界具備相當知名度的旦角演員。1972年進浙江桐廬縣藝訓班學藝,工旦角,後為桐廬越劇團主要演員。1984年7月,隨桐廬越劇團首次到上海,主演《春江月》;1985年11月,隨杭州市越劇二團再次到上海,主演《桐江雨》,均受歡迎與好評。後該兩劇拍攝成戲曲藝術影片(片名為《繡花女傳奇》和《桐江雨》),仍由她主演。表演上宗王(文娟)派。1988年至1993年進入上海越劇院紅樓團演戲。1998年再次進入紅樓團至今。"越壇一株素馨花",這是著名的編劇吳兆芬形容單仰萍的一句話,作為上海越劇院的一級演員,紅樓劇團的王派旦角,單仰萍以其楚楚動人的扮相,芳馥典雅的氣質及委婉纏綿的唱腔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

誰才算的上是“越劇王派”的真正傳人?

王志萍

越劇王派特色王志萍女,1968年11月30日出生,浙江舟山人。國家一級演員,1980年進浙江定海縣越劇團學藝,工花旦,兼工青衣。1981年進浙江省藝術學校培訓,啟蒙戲為《姐妹易嫁》,扮演素花一角。同年,扮演《葉香盜印》中的葉香,獲舟山市越劇匯演優秀小百花獎。年底調入舟山越劇團。1983年參加浙江省越劇匯演,在《棒打冠珠》中飾冠珠,獲一等獎。又在《長相思》中飾劉媼,《盤夫索夫》中飾嚴蘭貞。1984年學演摺子戲《黛玉焚稿》,1985年正式拜王文娟為師。同年在神話劇《海明珠》中飾海囡,獲浙江省青年演員一等獎,並被評為省十佳青年演員。1986年參加江、浙、滬越劇青年演員電視大獎賽,演出《春香傳》摺子戲及《紅樓夢·葬花》,獲一等獎。同年在全國越劇中青年演員廣播大獎賽中獲演唱獎。1986年進入上海越劇院紅樓劇團。1990年辭職去日本,1999年5月重進上海越劇院。

除了以上兩位的唱腔繼承了王派的特色,其他弟子還有錢愛玉、洪瑛、吳潔、姚建平、陳曉紅、舒錦霞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