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可叹:宋王朝的九次和议

宋王朝一直没有统一过中国,在他的东北有辽、金,西北有夏,北方还有蒙古族的虎视眈眈。宋朝政府片面地接受唐朝武人掌权而形成武装割据局面的教训,实行一系列重文轻武政策,使得国家防御力量削弱,再加上宋朝冗官冗员冗兵,维护统治的成本过高,不得不加重对人民剥削,激起人民不断的起义,国家危机四伏。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辽、夏、金、蒙多次对宋王朝发动战争,几乎每次战争都以宋朝的失败告终。于是,宋王朝就不断地与他们签订和约,或称臣称子,或纳贡,或割地,可悲可叹,这更加剧了宋王朝的灭亡。  


  第一次和议:1004年,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圣宗、萧太后率30万大军南下,遭到沿途北宋军民的抵抗,只攻下少数城池,但因为北宋政府没有统一步署和指挥,各城孤军作战,于是辽兵乘虚深入,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渊(今河南濮阳西南)附近。消息传到开封,朝廷惊惶失措,参政知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还有人主张迁都成都,宰相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并力劝宋真宗亲征。在宋真宗和寇准同往澶渊途中,辽军大将萧挞览在前线被宋军埋伏的床子弩射死,辽兵士气大挫,加上孤军深入,开始有议和之意。
  
  宋真宗到澶渊后,虽鼓舞了宋朝军队的士兵,但他急于议和,于是与辽军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和约规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岁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
  
  许多历史书上强调,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进入了一个较长的稳定时期。但是笔者认为,这为北宋的软弱外交开了个坏头,使投降派获得了存在的土壤。事实证明,用退让、妥协求安定,只能敌人的胃口越来越大,最终导致自己的灭亡。

  
  第二次和议:1006年,北宋与西夏和议。
  
  宋太祖时,西夏党项李氏曾经向宋朝入贡。太宗、真宗时,党项酋长李继迁与辽结成犄角之势,以共同对付宋朝,攻下了北宋的灵州(宁夏灵武)。灵州是黄河上游最肥沃的地区,是北宋控制西北地区的枢纽。灵州的失陷对宋朝的影响极大。此后,西夏不时对北宋沿边州郡进行抄掠,双方互有胜负。李继迁死后,子德明继位。德明鉴于对宋的长期战争,力量消耗太大,并为了向西发展,便在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与宋议和。宋以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封西平王(辽则封其夏国主),每年给西夏银万两、绢万匹、钱两万贯、茶二万斤。开设榷场互市。此后,西夏又不断扩大地盘。

第三次和议:1044年,北宋与西夏和议。
  
  到11世纪30年代德明的儿子元昊称帝,并向北宋要求“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宋夏关系又告破裂。北宋政府拒绝元昊称帝,剥夺他的官爵,募能擒斩元昊者,即任为定难军节度使。从1040年起,元昊不断发动对北宋的战争,多数战役是以北宋的失败而告终。其中以三川口(延安西北)之战、好水川(宁夏隆德北)之战、定川(宁夏固原西北)之战宋军的死伤最为惨遭重,每次战役被俘或死亡人数都在万人以上。北宋多次失败后,采用范仲淹的主张,取得一些成效。西夏虽然不断取得胜利,但伤亡也不小,而且加重了人民的赋税,人民厌恶战争,同时又与辽邦交决裂。西夏统治者在多种压力下,终于向北宋提出议和要求。庆历四年(1044年)宋、夏重订和约,规定元昊取消帝号,仍由北宋册封为夏国主,北宋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绢13.3万匹,茶3万斤。重开榷场互市。


  
  第二次和议与第三次和议都是与西夏进行的,西夏的统治者从战争中得到好处,没有第二次就不会有第三次,银、绢、茶都远远高于第二次。宋朝既要送辽,又要给夏,每年送出去的钱物越来越多了,而这一切都要转嫁到北宋人民的头上,只能使阶级矛盾尖锐化。
  
  第四次和议:1120年,北宋与金“海上之盟”。
  
  在松花江流域、黑龙江中下游及长白山一带有一支少数民族女真族崛起。到公元1115年,阿骨打称帝,国号“大金”,国力强悍。金与辽多次磨擦,不但攻占了辽朝的军事重镇黄龙府(吉林农安)、东京辽阳府(辽宁辽阳),还占领了辽的大片土地。以宋徽宗为首的统治集团,看到辽有必亡之势,想借助于金人的力量收复曾经被后晋的石敬塘出卖给辽的燕云十六州。从政和七年起,先后数次派人从登州(山东蓬莱)渡海到金,相约夹攻辽朝。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订立所谓“海上之盟”。双方商定:北宋和金从南北两面同时夹攻辽,金兵攻辽的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县西),攻取辽长城以北州县;宋兵攻辽的燕京析津府(北京)。灭辽以后,燕云十六州归宋;北宋原来每年给辽的银和绢如数给予金朝。

  
  金靠着强悍的军事力量,一路南下,占领辽的上京临黄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而宋朝正要派兵北上,却出现了方腊起义。在宋朝镇压了方腊起义之后,童贯领兵15万北上,企图收复燕京,却被辽兵打得大败。童贯为了掩饰战争的失败,派人约金兵帮助收复燕京。金兵由居庸关南下,不战而得燕京。至此辽的五京全被金兵攻取。

金方以种种理由不想履行“海上之盟”中所议定的条件。经过反复交涉,宋收回燕京及所属的6个州,但北宋除了要把原来给辽的“岁币”五十万两匹银绢(在过去几年中不断上涨)照数给金外,还需每年另纳“燕京代税钱”一百万贯。北宋接管的燕京只是一座空城。
  
  在北宋统治集团陶醉在“复燕云”的胜利中时,金朝已经开始筹划向北宋大举进犯。1127年北宋被金灭亡。
  
  “海上之盟”是推动北宋灭亡的的重大事件。其一,宋与金联合灭辽,使得金的敌人由原来的宋与辽两方,而为北宋一方。其二,在联合灭辽的过程中,金看出了北宋的虚实,完全是一个不堪一击的王朝。其三,金从战争中得到的利益,终于使金强大到可以灭宋的地步。


  
  如果要利用矛盾来解决矛盾,但千万不能使自己弱小到连利用矛盾的能力也没有,更谈不上解决矛盾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是因为自己力气太小。
  
  第五次和议:1139年,南宋与金议和。
  
  1127年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他就是宋高宗,后来高宗定都临安(浙江杭州),史称赵构重建的宋朝为南宋。
  
  南宋人民一直坚持抗击伪齐(金扶持的伪政权)和金兵的战斗,主要有岳飞、刘元世、韩世忠、张俊的部队。抗金军队在定远(今属安徽)东南的藕塘打退了伪齐军队的进攻,取得了藕塘之战的胜利。金朝取消了伪齐,转而对南宋政府采取“以和议转攻战”的诱降策略。他们向南宋使者表示,如果南宋称臣纳贡,金朝愿将河南、陕西之地“赐还”。
  
  宋高宗一向惧怕金兵,听到金朝愿意议和的消息后,便于绍兴八年(1138年)起用秦桧当宰相兼枢密使,不顾岳飞、韩世忠和众多官员的反对,加紧投降活动,并于次年春天与金人达成议和条件。
  
  第六次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绍兴和议”。

  
  正当宋高宗、秦桧等投降派兴高采烈庆祝“和议”成功的时候,金朝发生政变,兀术一派掌权,立即撕毁和约,对南宋发动全面进攻,但遭到各路宋军的坚决抵抗。其中抵抗最烈取得重大胜利的是岳飞率领的中路军。岳飞不顾宋高宗要他班师的命令,先后收复了蔡州(河南汝阳)、颖昌(许昌)、淮宁(淮阳)、郑州、洛阳。又派义军首领梁兴等回到太行山,领导各地义军展开敌后斗争。岳飞自己带领轻骑驻守偃城,大军逼近故都开封。双方在偃城会战,金兵大败。接着又取得颖昌大捷。岳家军在中路的胜利,创造了收复中原的有利条件。与此同时,黄河以北义军纷纷响应,到处袭击金兵,限制了金兵的活动。全局胜利指日可待。

这时候,宋高宗认为自己有力量守住淮河,如果继续打下去,将促使大将手握重兵,造成尾大不掉的局势,于是就同秦桧商定,命令各路军队“班师”。
  
  宋、金再次议和,高宗、秦桧恐将帅反对,召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入朝“论功行赏”。三人到达临安,高宗任命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使,实则解除了他们的兵权。不久,秦桧指使张俊威胁、勾引岳飞部将王俊、王贵等人诬告岳飞谋反,将岳飞、岳云、张宪投进监狱。这样,南宋与金签订和约就没有任何障碍了。


  
  “绍兴和议”的主要内容是:
  
  (1)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
  
  (2)宋金疆界,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宋割唐(河南唐河)、邓(邓县)两州及商(陕西商县)、秦(甘肃天水)两州之半予金。
  
  (3)宋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
  
  绍兴十一年十一月签订和议,十二月宋高宗、秦桧即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岳云、张宪。
  
  这是中国历史上奸臣得道,陷害忠良的典型事例。岳飞终成民族英雄,为后代亿万人民所爱戴,而秦桧之流永远钉死在历史耻辱柱上,为人民所唾弃!
  
  第七次:1164年,南宋与金“隆兴和议”。
  
  金兀术死去后,完颜亮南侵,正式宣布燕京为首都,继而再将都城迁到开封。金兵南下,企图统一中国,宋军不战而溃,一个多月就打到长江北岸(安徽和县)。两淮宋军虽然溃退,但宋军的沿海的战斗却取得了胜利,收复了海州(江苏连云港),而且乘胜北上,在密州胶西陈家岛几乎全歼企图南下袭击临安的金军水师。荆襄一带,收复唐、邓及其他一些州县。大散关一线宋军,收复了秦、洮、陇、商等州。接着,取得了渡口采石之战的胜利,使南宋转危为安。

  
  宋孝宗即位,急于收复中原故土,起用徒有抗战派虚名的张浚为枢密使,在符离集被金军打得大败,金军再次南下。
  
  后来,以秦桧党徒汤思退为首的主和派得势,宋金双方进行和谈,到隆兴二年(1164年)冬,南宋与金签订和约,史称“隆兴和议”。其主要条款如下:
  
  (1)南宋不再向金称臣,世为叔侄之国;
  
  (2)“岁贡”改称“岁币”,每年减少银绢10万匹,仍支银20万两、绢20万匹;
  
  (3)疆界与绍兴时相同(宋放弃新收复的海、泗、唐、邓、商、秦六州)。

这个条约表面上看有所进步,如“世世子孙”改为“叔侄”,“岁贡”改为“岁币”,而且银绢有所减少,但宋将新收复的六州全部放弃,是一种卖国行为。
  
  第八次:1208年,南宋与金“嘉定和议”。
  
  宋宁宗即位,实际控制权力的是外戚韩托胄,此人看到金朝受蒙古侵逼,内部又有人民起义,国力已经衰落,便想趁机对金用兵。韩在军事上做了一些准备,包括起用辛弃疾、叶适等人,并为岳飞平反,追封鄂王。战争开始时,取得一些胜利,收复了一些地方,不久,在金兵的反攻下,宋军大败。损失惨重。这时,以礼部侍郎史弥远为首的投降派活跃起来,勾结皇后杨氏,趁机搞阴谋,矫诏杀死韩托胄,卑鄙无耻地将韩的人头放在盒子里送给金人,乞求和议。


  
  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重新签订和约,史称“嘉定和议”。其内容如下:
  
  (1)依靖康故事,世为伯侄之国;
  
  (2)增岁币为银30万两、绢30万匹;
  
  (3)疆界与绍兴时同(金放弃新占领的大散关、濠州等地);
  
  (4)另付金朝犒劳军银300万两。
  
  第九次:1259年,南宋与蒙鄂州议和。
  
  北方少数民族蒙古族逐渐强大,1227年灭西夏,然后南宋与蒙古联手,于1233年进攻蔡州城,次年正月,蔡州城破,金哀宗自杀,金朝灭亡。
  
  端平元年,南宋政府错误估计了形势,乘金朝灭亡之际,派军队北上,企图收回河南及三京之地。宋军很快占领汴京开封,继续向洛阳进军。可是当宋军刚进入洛阳城,就受到埋伏在四周的蒙古军队的袭击,宋军大败。此举,宋蒙矛盾激化,为蒙古大举进攻南宋提供了借口,从此开始了45年的宋蒙战争;而且,南宋伤亡惨重,大量器甲、车船、粮食,悉委故境,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南宋的国防力量。

  
  蒙古兵大举侵宋,第一次是以抄掠南宋人口和财物、摧残南宋的经济为主;第二次不断攻城略地,然后会师鄂州,直捣临安府。
  
  忽必烈所率东路蒙军,于开庆元年(1259年)九月初渡过长江,包围了鄂州,但遭到了南宋军队的坚决抵抗。此时,右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也在前线主持战事,他慑于蒙古军的威力,派人赴忽必烈军营乞和,愿意称臣纳贡。由于忽必烈得到蒙古皇帝的死讯,急于北返争夺皇位,接受了贾似道的议和要求,在没有来得及与南宋签订具体和约的情况下,就匆匆撤兵北归。
  
  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1279年逃到福建海上的南宋小朝廷彻底灭亡。
  
  宋王朝历9次与辽、夏、金、蒙和议,每一次和议都是在战争失败后进行的,因而所签订的和约总是丧权辱国。这些和约尤如一根根绳索套在宋王朝的脖子上,越套越多,越套越沉重。宋朝统治者又总是把国家的危机转嫁到人民头上,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因而激起人民的起义。人民的起义越多,国力更弱,反过来加重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对宋的侵犯。如此恶劣劣循环。
  
  值得歌颂的是,一个积贫积弱国家里的不屈斗士特别多,宗泽、李纲、岳飞、岳云、韩世忠、文天祥、张世杰、最后背起小皇帝投海的陆秀夫,还有大批大批在战场英勇作战光荣牺牲没有留下名字的战士,与西夏战斗的三次战役就有数万人牺牲,最后与陆秀夫一起或战死,或投海殉难,“死溺者数万人”。没有哪个朝代的民族英雄有宋朝多。中华民族是一个永远不会屈服、也是不可战胜的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