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四周,哪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化企正在消失

青海盐湖、河池化工、锦西化机厂、大化集团……这几家企业,个顶个都曾是国内化工行业的排头兵,如今却这样相继倒下了。很快,它们就会被忘记,沉入历史的长河之中。


而烟台万华和山东东岳这样出身平凡甚至卑微的企业,在市场中活了下来,而且终于坐上了曾须仰视才见的行业翘楚位子。
一些企业老去、死去;一些企业诞生、成长。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跟随石化产业观察(V.X号:SHCYGC)一起来看看吧。

这两年业内不好的消息接踵而来

看看四周,哪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化企正在消失

2019年年底,一条消息令人扼腕:国内钾肥之王——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青海盐湖),因无法偿还439万元到期债务,被债权人以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由,向法院提出对青海盐湖进行重整的申请,并将通过重整程序清偿其相应债权。若重整失败,青海盐湖将宣告破产。据了解,青海盐湖最后一次盈利捷报是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近180亿元,但其实当时这家企业已亏损近75亿。对于亏损原因,该公司解释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碳酸锂价格同比下降约3.45万元/吨;二是受安全事故影响,聚氯乙烯一体化项目预计亏损11.02亿元;三是金属镁一体化项目全年整体负荷相对较低,报告期即预计亏损。

再早点,2019年6月17日,广西河池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河池化工)公告称,其控股股东银亿控股公司、控股股东母公司银亿集团已向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银亿控股公司直接持有的河池化工29.59%股份已被悉数质押、司法冻结。河池化工方面称,2019年以来,企业持续面临资金流动性危机,虽竭力制定相关方案、通过多种途径化解债务风险,但仍不能彻底摆脱危机。

再早点,2019年初,一篇题为“昔日化工装备龙头企业破产重整”的报道再把业内吓一跳。1月7日,原辽宁锦西化机厂、今中航黎明锦西化工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1700多名员工全部解聘。企业重整后将由当地国资委接手。

再早点,更有一条让人吃惊的消息:2018年7月18日,辽宁省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受理了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子公司(简称大化)司法重整案。据了解,截至2018年6月末,大化集团总负债115.86亿元,而每年只有20亿元的收入,每年光支付利息就占去了收入的大头。企业面临众多法律纠纷,如强制执行,企业很快就会被破产销号。万不得已,只有申请司法重组。大化自我检讨的原因是:改革创新没有到位,产品结构未调整,精细化管理缺失,导致负债过重、连年巨额亏损。

……

这几家企业,个顶个都曾是国内化工行业的排头兵,都曾是历任国家领导人“打卡”的热门企业,都曾有辉煌的业绩,都可以在共和国创业史上找到属于它们的篇章。从这些企业走出过多位市长、省长、部长乃至国家领导人。这些企业输送的化工人才像血液一样灌注到整个化工行业之中,使这个行业茁壮成长。论出身、论资历、论荣誉、论享受到的优惠待遇,谁能想到会是今天这样的结局呀!

青海盐湖坐拥中国最大的内陆盐湖--察尔汗盐湖,是中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先后获得过国际信用企业、中国企业形象AAA级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企业、国家第三批创新型试点企业等称号,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当年,为打破中国钾肥零的纪录,第一代盐湖人人拉肩扛,用土法取钾的方式生产出第一捧钾肥;为了让中国钾肥享誉全球,第二代盐湖人苦心琢磨,硬是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为了不受制于人,夺到国际钾肥市场的话语权,第三代盐湖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迎难而上……

曾经在国内化工装备领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锦西化机厂长期领军我国机械制造、铸造、压力容器制造业,在国内赫赫有名、人才济济。1958年,由锦西化工厂、锦西石油五厂、锦西化工机械厂3家联合成立了国内第一家也是最大的一家央企。这家企业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项,国家优质产品奖4项,部省级优质产品奖20项,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特等奖、一等奖多项,拥有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60余项。

大化更不是一般企业。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人创办,号称远东第一大厂。到今年,它已有80多年历史,咬咬牙再坚持几年就是百年老厂。试问具有如此之长历史的中国企业有几家?1945年,共产党从投降的日本人手里接收过来时,大化已被战争毁得千疮百孔。但仅两年时间,大化就恢复了化肥和纯碱的生产。到“一五”结束时,大化合成氨年产量达到了91001吨,纯碱达到306614吨,为新中国的工农业建设奉献了能解燃眉之急的“第一桶金”。共和国第一袋化肥就出自这家企业。到改革开放之初,这家企业共创造、保持了20个全国第一。

河池化工虽然资历和名气不如上面几家,但它也曾是广西骨干企业,在中国500家最大化工企业中一度排名第123位,1999年在深交所上市,是广西化工行业和全国同类型企业首家上市公司,也是河池市目前唯一的上市公司。

老劳模就这样倒下了。很快,它们就会被忘记,沉入历史的长河之中。今后,会有谁想到它们,然后拂去厚厚的尘埃去寻找它们?

如今行业翘楚的位置被谁代替?

据说,现在向国外推荐中国化工企业时,不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而是首推烟台万华。

看看四周,哪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化企正在消失

1998年12月20日, 烟台万华在一间普普通通的房间里悄然成立。几个与美国乔布斯、马斯克同样有抱负的创始人从公司成立那天起,就死死盯住了由拜耳、巴斯夫、陶氏、亨斯曼4家跨国公司垄断的产品二苯基甲烷异氰酸酯(MDI)。而今天的烟台万华不但与这4家跨国公司平起平坐,而且已成为全球最大的MDI供应商,产能达到210万吨/年,产品质量和单位消耗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它还拥有MDI全产业链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2007年12月,烟台万华年产20万吨MDI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能够像烟台万华这样做到全球最大最强的,在中国化工行业中还真拨拉不出几个来。2013年6月6日,烟台万华更名为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种不再带地名前缀的企业新名,为的是凸显其超越国籍的国际色彩。目前,该企业在美国、匈牙利、日本、印度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均设有法人公司和办事处,全球范围内拥有员工13000多人,近1/3为外籍员工。2001年1月,烟台万华在上交所上市。据今年年初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市值500强榜单,更名后的烟台万华进入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百强第84位,位次较上年前移74位,居化工行业首位,总市值达到1764亿元,市值增长130%以上。

另一个业内传诵的企业叫山东东岳集团。

看看四周,哪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化企正在消失

1987年,3个不甘平庸的庄稼汉靠从国有企业淘汰下来的两台无水氟化氢小转炉起家办厂。就是这两台小转炉,指引着庄稼汉们走上氟化工创新之路。创业之初,东岳人听到最多的是这样的指责:浪费资源、偷税漏税、坑蒙拐骗、搅乱市场秩序……当东岳人意识到创新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并下定决心时,强烈的求生愿望促使他们把所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迸发出超常活力。而这种超常活力又把业内技术精英一批批地吸引过来。曾经困扰我国化工产业多年的离子膜被列入国家“六五”“七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久攻未克,几任化工部领导为此抱恨。但2003年,东岳人攻下了全氟离子膜交换树脂。当时许多国内同行不相信、不承认,直到该产品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才认输。东岳人攻克聚四氟乙烯这个产品时,全国年产量总共才1万吨。东岳人用了3年时间将聚四氟乙烯搞到1万吨。消息见报后,氟硅工业协会的人指责消息失实,直到实地参观后才连呼“了不起”。不到20年,东岳人先后自主研发出了绿色环保制冷剂、聚四氟乙烯、离子膜交换树脂、有机硅等氟化工高新产品,打破了多项国外技术垄断,改变了我国氟化工业在世界上长期落后的局面。2007年,东岳集团在香港主板上市。如今,东岳集团是当之无愧的国内氟化工龙头老大,其系列氟产品规模、技术和市场占有率均为世界第一。2006年8月,当时的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李勇武第一次来到这家企业,不禁感慨地说:“这个企业好像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

英雄不问出处。与上面几家进入破产重组的曾经行业翘楚相比,烟台万华和山东东岳这样的企业出身平凡甚至卑微。如果在市场中倒下,几乎没有人会为它们感到痛心。但是它们活下来了,而且终于坐上了曾须仰视才见的行业翘楚位子。
一些企业老去、死去;一些企业诞生、成长。我们恍如隔世般见证了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既深感叹惜,也备感欣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大概不仅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吧!

.......................................................

本文系石化产业观察独家发布

图片来源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