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未稱帝時,朝中群臣都支持李建成,可最後以慘敗收場

李世民未稱帝時,朝中群臣都支持李建成,可最後以慘敗收場

李淵兒子眾多,可以說都是有勇有謀的,按照當時的制度來說,大兒子李建成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好像不管怎麼做皇位都到不了別人的手中,這在當時看上去就是定數,所以朝中的大臣們紛紛的依附他。二兒子李世民也是竇皇后所生,和李建成是一母同胞,兩個人的地位卻相差甚遠,李世民的處境是比較尷尬的,也可能造就了他後來的性格。

李世民未稱帝時,朝中群臣都支持李建成,可最後以慘敗收場


當時李淵把很多精力都投入在了李建成的身上,可以說是悉心的栽培,但沒想到的是,結局來了一個大反轉,兩個人的地位互換了。當時朝廷中很多人都在明裡暗裡的輔佐李建成,很多人在私下裡和李建成的關係都非常好,比如裴寂,和李淵有著很深的交情,說的話也是非常有分量的。李建成的圈子可以說是非常的穩固,早就已經形成了難以撼動的政治勢力,十足龐大的政治圈。

再看李世民這邊,身邊聚集的都是一些沒有背景沒有根基的人,比如程咬金,在以前就是一個土匪,秦瓊也只是一個馬響,長孫無忌無權無勢,是比較有謀劃。李世民的圈子裡大部分都是這類人,可是最後沒想到,就是平平無奇的這些人最後扳倒了李建成的政治勢力。你們為什麼相差甚遠的兩個人最後的結局卻不一樣呢?

李世民未稱帝時,朝中群臣都支持李建成,可最後以慘敗收場


首先就是李世民佔據了絕對的先天優勢,憑藉著嫡長子的身份受到眾人的擁護,再加上皇上又器重他,是個人都會覺得皇位必須屬於他。所有人都看好李建成,李世民如果想要奪得皇位,只能依靠自己的個人魅力去收穫人才,她渴望有賢能的人才,從來不會計較他們的身份。甚至不惜用下跪的方式贏得人心,雖然他不是太子,但地位也是高高在上的皇子,給普通人下跪很多人是難以做到的,在這裡不得不佩服他的氣度。

漸漸的李世民的身邊聚集了很多賢能之士,李世民對待他們一視同仁,完全的發揮出了每個人的作用,每次得到人才就重用他們,這讓很多人都很感動。因為得到了尊重,自然就會更加的賣力,對李世民唯命是從。李世民帶著這一幫人馬常年在外歷練,不斷的打磨心智,這也為他們奠定了很好的心理上的基礎。

李世民未稱帝時,朝中群臣都支持李建成,可最後以慘敗收場


以至於後來在發生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世民的隊伍能夠扭轉局勢,殺死李建成登上皇位。這在很多人看來,簡直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區區一個李世民怎麼可能會打倒太子呢?從李建成方面來說,雖然命運給了你一副好牌,也鑄就了他驕傲的性格。

李建成認為大局已定,有了太子的身份再加上身邊有眾多王親貴族,得天下是必然之事。可是他沒有想到依附他的眾人都像牆頭草一樣,看準時勢才去依附他,並沒有得到心理上的磨練,相對來說過於保守,所以被李世民佔盡了先機,還白白搭上了自己的性命。李世民對待自己的這些草根兄弟非常的信任,自然也就得到了他們的尊重,殺了自己的親哥哥奪取帝位。他知道自己會背上罵名,可還是那麼做了,因為他具有一定的野心,而不是隻看到眼前的利益,自然也就不會成為保守派。

李世民未稱帝時,朝中群臣都支持李建成,可最後以慘敗收場


李世民手下的這些忠勇武士和李建成這邊的滿嘴仁義道德的臣子相比,打倒他們非常簡單,只要李建成一死,這些人很能夠看清事實,自然會擁護李世民。這樣看來,家族大也是有好處的,後面的勢力是非常難以估計的,當然他們和誰交往也是根據一定的利益關係來衡量的,尤其是周邊的人脈,為了自己的地位更加穩定,做任何一個決定看似理性,實際上還是審時度勢。可是對於草根來說,這些事情就不用顧忌了,因為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根本沒有顧全大局這個說法。為自己尊重的人賣命是值得,就算死了也毫不足惜,一條命而已,大不了重新來過。

李世民未稱帝時,朝中群臣都支持李建成,可最後以慘敗收場


就是這股子拼勁,讓李世民最終坐上了皇位,也因為他重用賢臣,也成為了一位有作為的皇帝,開創了唐朝的盛世。如果他沒有發動玄武門之變的話,唐朝也許很快就會衰敗,又或許會出現內亂。因為李建成如果當上皇帝,註定眼光不會長遠,以為自己得到了一切就不會再珍惜了,李世民的野心正是因為他知道自己得勢的話天下局面定會發生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