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2岁多,与父母暂时分开,有什么影响?

营养师密密麻麻


为“能生则能带”的原则点赞!这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没有用“我生活很忙”来作拒绝孩子的理由。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剖析并解决这个问题。

【确定和孩子的关系模式,再考虑是要失落还是高兴】

“能生则能带”这个原则很棒,但是带得怎么样则是另外一回事,而对于一个三岁前的孩子,带着怎么样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亲子的关系模式。

在心理学上,亲子关系有三种模式,下面我简单做一个阐述:

  • 安全依恋型:

孩子对新环境新事物适应非常快,也经常保持积极情绪,他们在妈妈离开的时候会哭闹一番,但是很快又会恢复积极情绪,投入到自己的成长中,而当妈妈回来后他们会积极地迎接妈妈。

  • 矛盾型:

孩子对新环境新事物适应比较慢,经常保持负面情绪,他们在妈妈离开的时候会不依不饶,妈妈离开后他们也很难调动起自己的情绪,时不时地想妈妈而苦恼,当妈妈回来后,他们紧紧粘着妈妈,但又会像“怨妇”一般对妈妈进行攻击。

  • 拒绝型:

孩子对新环境新事物呈拒绝状态,用一个人物来形容的话,就是电视剧《风云》里面的“不哭死神”步惊云,妈妈离开他没什么反应,妈妈回来他仍然没什么反应。

形成这几种关系模式的关键,就在于此前妈妈是怎么样照顾孩子的,即陪伴的质量,简单点来说,就是孩子在用过去母亲对待他的方式来投射自己的行为。

就您的描述来说,个人无法判断孩子是处于那种状况,有些像安全依恋型,又可能是拒绝型,相信你也有这样的感觉,毕竟每位父母都可能认为自己陪伴孩子陪伴得很好进而对号入座。

所以要再引入另一个概念:孩子的自我。

【孩子的自我--3岁前母亲的形象内化】

3岁前是孩子建立自我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来源自母亲在此时期的形象,他们通过母亲来感知这个世界,通过母亲来获取生理生存的食物,也通过母亲来汲取自己心理成长的营养。

对于3岁前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共生心理会认为母亲就是自己,自己就是母亲,并逐渐通过实践来摆脱这种共生心理,通过对母亲的形象来建立自我,也就是心理学上的“镜像效应”。

安全依恋型的孩子,在平日里从母亲的身上汲取了足够的安全感,母亲对待他们的时候通常是愉快的,积极的情绪,在孩子面前是独立自信的形象,同时又让孩子保持独立性--例如在孩子具备某项能力的时候,放手让孩子去尝试探索自己的新能力。

矛盾型的孩子,他们的母亲对待他们时总是反复无常的,前一秒很积极对待孩子,下一秒因为孩子犯了错误或者是不符合她心理发展的标准就愤怒,孩子同样也在建立这样的自我。

至于拒绝型的孩子,他们的母亲与他们相处的时候总是拒绝他们的,从心理上或者是从行动上对孩子充满冷漠。例如过往喂奶的时候仅仅是喂奶,孩子吃孩子的,妈妈干自己的,没有给孩子爱的传递;又例如不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的;还例如打心眼里就不喜欢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麻烦,把生孩子当成一件任务。

您可以自行对比,自己此前与孩子是哪种相处方式,这样判断会更准确一些。

而即便是确定了孩子是安全依恋型关系,你仍会产生:“为什么孩子不会如其他孩子一般,在妈妈离开后就哭闹,只是看看然后就自己玩自己的,是不是孩子不爱自己”的一个困惑或者担忧。如果是安全依恋型的情况下,那么你其实是应该高兴的,因为孩子懂得了什么叫“客体永存性”

【客体永存性,让孩子离开母亲不焦虑】

所谓客体永存性,就是看不到也存在。对于3岁前的孩子来说,他们仍处于理解这一个概念的过程中,为什么妈妈离开他们会哭闹?很大原因就是他们以为看不到妈妈了,妈妈就不存在了。

只要妈妈“消失了”,他们心中的安全岛就消失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分离焦虑特别严重的原因。

关于这一点,同样需要你进行回想,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有这样的情况:

会在孩子面前消失一小段时间(可能是上厕所,可能是在厨房忙,又或者是和孩子玩捉迷藏、做鬼脸游戏),但是重新出现在孩子面前时,总是以积极地情绪与孩子相处。

让3岁前的孩子理解“客体永存性”太重要了,这关乎他们的自信,也关乎以后孩子上幼儿园时的情绪表现。

【该反思?还是该干啥干啥?】

在经过上面的描述、判断之后,我想你应该考虑的不是孩子是不是不爱你了,忘记妈妈了这样的问题。

实际上孩子并不会忘记妈妈,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爱妈妈的程度远超妈妈爱他们的程度:我们可以因为孩子哭闹不止而嫌弃他烦(即便是一瞬间),但是孩子从来不会因为我们凶而嫌弃我们。

经过判断之后,如果你和孩子不是安全依恋型的关系模式,那么你该反思一下自己过去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做得不够好;

而如果是安全依恋型的关系模式,你该为自己和孩子骄傲,因为你“无师自通”地建立了与孩子的健康关系,给了孩子一份独立健康的自我。

世间大部分爱是为了聚合,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做准备。


淅爸育儿记


宝宝2岁多,与父母暂时分开,有什么影响?


“我个人是本着能生则能带的原则,孩子2岁之前都是自己一个人带的。”很赞成你的想法和做法。疫情当前在特殊情况下,父母和孩子短暂的分开问题不大,个人认为不要长时间跟宝宝分开。因为宝宝现在年龄还小,需要爸爸妈妈的呵护和陪伴。虽然隔辈亲的老人对孩子会尽心尽力地爱,但是要知道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之所以建议不让长期跟宝宝分开,理由如下:



1、父母跟孩子分开孩子会失去安全感


因为3岁之前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现在孩子才2岁,心智发育还不够完善,一旦孩子跟父母分开,孩子认为爸爸妈妈不爱他了,甚至认为是爸爸妈妈不要他了,这样对孩子的心灵会造成影响。

相信只要懂得育儿知识的家长都知道,孩子2岁时变化最大,也是孩子第一个叛逆期的到来,所以被称作是可怕的2岁。孩子2岁的时候,已经进入了微小事物的敏感期,这个时候是孩子专注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如果父母不在身边,会给孩子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父母跟孩子分开影响孩子语言发展


3岁之前是孩子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孩子跟父母在一起,年轻人有跟孩子说不完的话,相对于年轻人来说,老人跟孩子说话会少很多,如果老人文化水平不高的话或不会说普通话的话,老人跟孩子说话不仅会说地方话,而且有可能说些不文明的话。孩子天生爱模仿,不好的语言环境对宝宝的语言发展不利。



3、对孩子性格形成有影响


6岁之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长期离开父母的孩子内心会有种失落和恐惧感,如果老人说话不注意,孩子哭闹或犯错误时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的心灵会受到伤害。严重者孩子可能会出现胆小、孤独、内向、不自信等,严重者会出现自闭倾向。


4、隔辈亲溺爱会养成孩子的坏毛病


在现实生活中,你相信听到过老人聊天时这样说:“人都是贱脾气,你说现在疼孙子怎么比当初疼儿子疼得还很呢!”



老人这样说我就有同感,儿媳生大宝宝时年龄小,加上当时医院特殊情况不给产假,宝宝满月儿媳就上班了,大宝宝一直由我带着。大宝宝小时候体质弱经常生病,每次给大宝宝吊水我都会偷偷地流泪。我搞了一辈子教育,当然知道溺爱孩子不好,自以为对宝宝不溺爱,但是在儿子儿媳眼里我依然是太惯着孩子了。好在我对育儿知识了解,在原则的问题上对孩子绝不让步。

有些老人如果不懂教育,平时以为妈妈不在身边对孩子娇着惯着,比如:孩子吃饭总是追着喂、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孩子哭闹就满足孩子的要求等等,时间长了惯出一身臭毛病来纠正起来就难了。



育儿问题永远是家长们议论的焦点,也是一个长期的话题,凡是当做父母的人都有话可说。以上几点只是个人看法,仅作抛砖引玉,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讨论!


我是智慧奶奶:多平台优质育儿领域原创作者,育儿达人,时光流影签约作家。现在是两个孙子的奶奶,专注养儿育孙、隔代教育经验的分享和传播,希望这篇分享对您有所帮助。喜欢我文章的请关注@智慧奶奶,同时欢迎您参与讨论,谢谢!

智慧奶奶


宝宝两岁多,与父母暂时分离有没有影响,这个要从几个方面来看:

1.如果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属于心大自来熟那种,平时父母上班也没有什么事的话,暂时分开几天没有什么影响,但要是时间长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肯定减少,不利于亲子关系。

2.如果孩子本身比较敏感,缺乏安全感,与父母的分离无异于雪上加霜,孩子会焦虑,重新去适应和他人的相处,可能会影响宝宝的心情,哭闹,不好好吃饭,睡觉不安,或做些奇怪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情绪。时间长了还会影响性格。

3.我们都是鼓励父母陪伴,尤其是妈妈,妈妈带出来的孩子大都性格比较好,但如果你们夫妻商量好了,必须要分离,那么你也不要太自责,无论我们做什么决定,都是为了孩子不是吗?

但是如果你觉得特别特别难受,因为这件事让你无法再进行其他的事情,那就把孩子接回来,我们可以多注意些,不出门,勤消毒,保证安全就好了。

总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这个孩子,不要过于焦虑和自责,父母心态好了,宝宝心态也会好。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




混迹职场的妈妈桑


秉着能生则能带的原则,这很好。现在是疫情特殊时期,不得不把孩子送去较为安全地方生活一段时间。我认为暂时分开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你要适当处理好才行。

这个春节,我因为工作的放假的短少的原因没婆家过年,孩子是跟公婆和老公在1月12日回的老家。原本以为只是分开半个月的时间而已,没想到前前后后将近3个月!其中有跟孩子视频,但每次都会在视频里哭哭啼啼的,声音都哑了,过年那段时间,他刚好不舒服,嗓子直接哑了,看见那样子,心都碎了。很难受,很不是滋味。

这个月25号,孩子来了,听说在飞机上不哭不闹。2岁多的孩子突然间懂事了似的,还是在他眼里,出远门是不是能看见我呢?或者说,能出门玩玩而已。不管怎么样,他终将回到我身边了。

这两天相处下来,我发现他变得胆小了许多,想要什么东西都有一种讨好的模样在里面了。如果阻止他把东西扔了,立马嘴巴一扁,两眼框包着泪,一脸委屈模样。稍微一转身,他就跑过来找我了,晚上睡觉也容易惊醒,特害怕看不见我们,极度缺乏安全感。以前他很爱笑的孩子,现在也不爱笑了。

离开父母的孩子容易出现缺乏安全感、胆子变小了、性格也变得有点孤僻了。能带在身边就带在身边吧,做好防护措施。





晓晴育儿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离不开的就是父母的陪伴,家长不仅是孩子的依靠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童年缺少家长的陪伴,不仅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还可能对孩子的性格造成缺陷。

孩子是非常缺少安全感的,需要从父母的陪伴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成长的引导。从小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可能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心理安全感匮乏。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的问题需要父母加以引导指引孩子走出困境,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孩子看到同龄人都有父母在旁边陪伴,会有很大的落差感,时间一久,孩子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孤僻内向,渐渐地不再喜欢与人交往交流。

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只能委托给家里老人照顾。很多老人带孩子的方式都是特别的宠溺的,我们经常说隔辈亲,本来孩子不在父母的身边就够心疼了,平日里孩子想要什么老人们也是能满足都尽量满足,即使孩子犯了什么错误,也是不舍得惩罚。

这样的教育观念会让孩子渐渐的养成嚣张跋扈的性格,无法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很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人际交往和是非分辨。

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父母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孩子小时候需要树立价值观人生观的时候,,没有父母的指引,当孩子慢慢开始懂事了,犯错了,这个时候家长才慌慌张张的开始教育孩子,但这时候孩子对于父母是有些陌生的,内心也会抗拒与父母的亲近,对于父母的教育自然也会有些反抗。

从小缺失父母的陪伴给孩子心理和成长过程中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想要找回这些缺失是非常困难的,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所以身为家长,还是不要吝啬你的陪伴。


孕期育儿小贴士


父母是孩子早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生命中最初的几年,几乎奠定了孩子一生发现的基础。

有哪些影响呢?

心智上,3岁以前,孩子会过渡很多敏感期,认知能力,安全感培养,家庭观的建立,需要的发展,都需要父母在此阶段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陪伴。

身体发育上,宝宝精细动作,大动作等一系列的发育,从翻身,坐立,站立,蹒跚行走,跳跃,奔跑等都会在此阶段有明天的发育,需要父母给予更多的陪伴和引导。

可见,丰富的语言交流和母爱的温暖如果缺失,孩子内在的潜力就无法被激活,安全感就不能很好的建立……

不论是什么原因,父母的爱对孩子来说就是全世界,不要让孩子轻易失去……



琉璃时光宝宝说


非常钦佩你说的话,“能生则能带”,这也体现了一个优秀妈妈的能力的体现。

在疫情这段期间,很多家庭不得不选择这种方式,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父母不得已和孩子分开。

在和孩子分开前我们应该做那些准备?

安全感的建立。

安全感从心理学上所说的“依恋关系”。

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面,待了十个月的时间,那在妈妈的这个肚里的这个十个月的时间里面,其实她是非常的安全的。然后会觉得外界和妈妈的这种链接对他来说是很重要的,他内心会体会到一种安全,幸福和满足。和妈妈的这种共生关系,其实对孩子来说,只会让她感觉到自己是安全的,信任的。

而当我们的宝宝要和妈妈分离,这个是十月怀胎要离开妈妈的肚子了。这个时候,我们的宝宝会带着一种恐惧,紧张。会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里,让他们的内心会产生一些不确定。那他们会想一想我的妈妈会不会喜欢我会不会爱我。我是不是可以得到妈妈的爱和接纳。他们会带着这样的怀疑来到这个世上。这个时候她们会去体察他周围的环境。所以孩子出生之后,他从0到一岁这个阶段其实是很重要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大宝宝的妈妈们就要去看一看我们的孩子在零到一岁。零到三岁这个期间建立安全感是否是足够的。

安全感建立的因素

亲密感,亲密关系

当他有足够的安全感,她就会信任自己,信任周边的环境,信任周边的世界。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所以这里面妈妈很重要,如果妈妈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足够的陪伴足够的理解和足够的的接纳。那么孩子内心就是信任自己的信任,妈妈会信任周围的所有的事和环境。

环境

环境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一件重大的改变,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心里准备,要告诉孩子,我们什么时候走,让他对熟悉的环境,要有一个仪式感让他们去告别。

怎么让孩子要做这些重要的事情。

我记得每次我们回老家的时候,孩子都会和她的小床和她的玩具告别。然后那这个时候孩子其实是会有一些恐惧或者有一些心理变化的。虽然他不会表达,我们要替他表达。让孩子对他熟悉的小床熟悉的屋子熟悉的枕头,熟悉的被子去进行一个告别,告诉他们。我们几天之后会回来。对于安全感的建立,关系很重要。因为路途上我们可能不方便带这些东西。

分离前的告白

分离焦虑

孩子从十个月开始慢慢的会进入分离焦虑期,孩子开始表现对某一个人(一般是主要抚养人)的依赖,难分离,而且孩子有的时候在和小朋友结束玩的时候也会出现依依不舍,分离焦虑,这些都是正常的。

认同感

大人需要肯定孩子的情绪,妈妈(或者依赖的别人)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不舍的我离开,我和你一样不开心(认同孩子的情绪,孩子会慢慢学会认同自己的情绪,之后才敢表达自己)。

确定感

妈妈离开多久会回来,这个时候谁来陪你,然后告诉她可以妈妈不在的时候做些喜欢的事情,等妈妈回来和我分享。你可以抱着我哭一会,然后亲亲我,和我拜拜,孩子可能会哭,但是这样的过程经历十几次,他就会适应和接受有过程的分离。

稳定性

对于不得不离开,由其他家庭成长照顾,要和妈妈和进行告别,并且告诉孩子为何要换人带他,让孩子有过程的离开回来,这样她也会建立内在的稳定性。


刘敏育儿


读了题目之后,我觉得题主的顾虑在于“看到孩子不像刚开始那样对着视频喊妈妈,哭哭啼啼的,见到我们只是看看,然后很平静的去玩自己手里的玩具去了”,这句话中。

首先希望妈妈不要有过大的愧疚或是其他的心理压力,因为世事难料,孩子因为更安全需要离开自己,是无奈也是我们能做的最好的决定。

其次如果真的产生了影响,那么如题所述疫情结束后会接孩子回来,一辈子长着呢,我们慢慢调节孩子的状态和心理,相信不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同年阴影,不必过于担心。

最后写一些我自己的推测,因为最了解孩子的是你自己,所以以下都是我的推测,仅供参考。

1. 孩子或许属于“内向型”,以为真不能再跟爸妈在一起,但又没有及时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或抑制了自己的情绪。那么妈妈这时候可以主动一些,主动告诉孩子妈妈很想你等等”诉说衷肠“,顺便解释一下目前需要跟妈妈分离一段时间,因为疫情严重巴拉巴拉,注意态度要坚定但柔和。

2. 孩子正沉浸在玩儿玩具中。我有这个推测是因为我女儿就是这样,玩儿起来正高兴的时候不会在意周围的事情,哪怕妈妈来了。虽然这个推测基本不太可能。

3. 孩子发现哭闹改变不了现状,所以放弃了。

无论孩子心里如何想,只要题主能够多关注孩子的状态,疫情结束后给予耐心和陪伴,这段小插曲中将成为过往。


因为是女儿


疫情影响不得以,但是尽量不要分开。

我们家老公和我都上班,但是选择让父母和孩子在我们身边,这样都有一个照应,其实北京对于老家来说更不安全,但是平时做好防护,肯定是没什么问题的。

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那就给孩子做好心理疏导,让孩子接受现在的事实,一定要安抚自己的情绪,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心理状态。

  • 每天记得和孩子保持联系,视频和通话都可以。

  • 给孩子买一些安抚的玩具,让他时刻记得父母对他的关爱。

  • 对老人也要给与一定的问候,因为父母才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希望疫情早点过去,也希望你家宝宝早日和你见面。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喜欢记得点赞哦!


lucky月宝儿


感谢您的提问,我觉得是生活习惯和环境改变一个人。而且您说和老公一致认为把孩子送到父母那里比较安全,有没有与孩子沟通下呢?这个时间段的孩子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不过不需要太担心,疫情已经稳定,可以马上把宝宝带过来了。然后在慢慢培养感情,宝宝很快就会和你融洽。

我因为疫情而被滞留武汉,我儿子才4个月,前段时间我打视频电话,就老是要我抱,抱不到就哭。我看着他哭,就于心不忍。赶紧挂电话,然后控制视频次数,现在都有点感觉宝宝不认识我一样,没有以前那么激动要我抱。

也许这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太想念宝宝了,产生的感觉。还好疫情控制了,马上我们就可以和宝宝在一起了!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