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詛咒的鑽石——柯伊諾爾

“擁有它就能成為世界之王,但是也會遭受世間所有不幸。只有神或女人佩戴,方能倖免。”

被詛咒的鑽石——柯伊諾爾

柯伊諾爾

柯伊諾爾又名“光明之山”,關於柯伊諾爾的出現眾說紛紜。但是現在一般認為,它是於公元1655年發現於印度戈爾康達地區的科勒爾礦山。。然而,傳說早在古代印度教的經典《吠陀》中,便有這樣的描述:“ 擁有它就會擁有整個世界,擁有它就得承受隨它而來的災難。唯有神或一位女人擁有,才不會遭受懲戒。此後的千百年裡,神秘的詛咒反覆“應驗”,使得這枚鑽石成了財富和噩恐怖的代名詞。

16世紀,在印度莫臥兒王朝創建者巴布爾的回憶錄《巴布爾納瑪》中,第一次出現了有關於這顆鑽石的文字記載。1526年,在帕尼巴特戰役中,巴布爾擊斃了德里蘇丹的易卜拉欣·洛迪,獲取了這枚巨大的寶石。巴布爾把它藏在象徵權力的孔雀御座裡,在他看來,柯伊諾爾的價值堪比半個世界一天的產量。

民間流傳,巴布爾曾派兒子胡馬雍尋找柯伊諾爾,但在王宮的藏寶庫中沒有找到。當胡馬雍下令不許士兵凌辱宮中嬪妃時,洛迪的母親為表示感謝,向胡馬雍獻上了鎮國之寶。胡馬雍如此評價:“這樣的寶石不能用金錢買,只能用利劍奪取,應該作為君權神授的標誌。”

巴布爾還來不及好好欣賞這顆稀世的寶石,便病死了。而胡馬雍因為阿富汗人造反,兩度流亡,他的離世也頗為離奇: 1556年1月的一天,突然從藏書樓的樓梯上摔下,重傷致死。

歷經8個朝代,傳國之寶到了修建泰姬陵的沙·賈汗手中。在沙·賈汗嚴酷高壓的統治下,莫臥兒王朝走向了30年的全盛時期。晚年的沙·賈汗卻被急於篡位的兒子奧朗則布囚禁在“紅堡”中,至死沒能重見天日。傳說奧朗則布將寶石放在窗旁,因此沙·賈汗只能透過鑽石的倒影看到他至愛的泰姬陵。

而圍繞柯伊諾爾的腥風血雨似乎才剛剛開始。為了爭奪王位和這顆價值連城的鑽石,一代梟雄的十幾個兒子自相殘殺,王朝日漸衰敗。

柯伊諾爾在印度的最後一任持有者,是與維多利亞女王私交甚篤的旁遮普邦的末代統治者杜利普·辛格。他原本流亡在外,英國入侵旁遮普之後,他成為英國在這個邦的第一個殖民者。

被詛咒的鑽石——柯伊諾爾

維多利亞女王

1850年,為慶祝東印度公司創建250週年,也是履行雙邊簽訂的《拉合爾條約》,杜利普·辛格自願把鑽石獻給維多利亞女王。這也總算遵從了印度教經典裡的教導,讓一位女人擁有了柯伊諾爾。獻寶之舉,使他獲得了英國方面的至尊待遇。多年後,杜利普表示,他並不後悔放棄柯伊諾爾這一無價之寶。或許,這其實是躲開幾世紀以來連環厄運的聰明之舉。

不過,鑽石在運往英國的途中也是厄運連連。輪船剛剛啟航,就暴發霍亂,多人丟了性命。之後還遭遇了海嘯,好幾個星期後,鑽石才交到了女王手中。

1851年,萬眾矚目的柯伊諾爾在英國水晶宮舉行的萬國工業博覽會中展出。神秘的傳說、抵達的難度加上現場的警力,吊足了公眾的胃口。然而,“粗糙”的加工技術和不理想的燈光,加上鑽石的“不宜移動性”,卻讓展出效果大打折扣。有評論指出:“ 也許國家本就該慎重考慮,該不該千里迢迢的將它運到這裡。”

事實上,當初在切割時,印度的鑽石工匠們的重點集中在對原有重量的保持上,而不是著力突出其璀璨程度。

1852年,女王決定對鑽石進行重新加工。熱衷於珠寶的阿爾伯特親王領命後,花費800英鎊從荷蘭僱傭工藝師康託,用38天時間將其重新切割成橢圓形並精細打磨,柯伊諾爾的重量銳減為108.93克拉。王室認為,最終獲得的“驚豔”效果和損失的40%大小相比,絕對值得。

得償所願的維多利亞女王終於成了第一個在世時將柯伊諾爾佩戴在身上的君主。鑽石首先被鑲在她的胸花上,接著被嵌在英國王冠的馬耳他十字形裝飾帶的正中央,成為2800顆鑽石中主要的一顆,也成為了大英帝國權力的象徵。

在遺囑中她明確表示,柯伊諾爾只能給王室的女性成員佩戴,包括繼承王位的女王和國王的妻子。後人們謹遵她的遺願,不敢造次。即使如此,她們佩戴這顆鑽石的機會,也是屈指可數。

1937年,在英王喬治六世的加冕典禮上,王后伊麗莎白(後來的伊麗莎白王太后)的后冠上清楚可見這枚寶中之寶,這也是她唯一一次佩戴這塊鑽石。

柯伊諾爾最後一次公開露面,是在2002年4月伊麗莎白王太后的葬禮上。鑲有這塊鑽石的王冠被置放在棺材之上,供世人瞻仰。今天,柯伊諾爾和王太后的王冠被陳列在倫敦塔中,向世界各地的遊客昭示殖民時代的輝煌。

被詛咒的鑽石——柯伊諾爾

鑲嵌了柯伊諾爾的王冠

另一邊,柯伊諾爾的祖國印度還在為爭取它的迴歸而努力。不過,不列顛的統治者看來並不買賬。“如果你答應歸還這顆鑽石,大英博物館有一天就會空了。2011年卡梅倫就曾對印度電視記者說。這一次,他口氣依舊強硬:“ 我不相信歸還主義,這並不合理。應該效法大英博物館和其他文化機構的作法,確保這顆鑽石受到妥善照顧,並且展示在全球人民面前就可以了。”

但是這對它的祖國公平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