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二元思维

在群里看到一个命题:在疫情中,你选择活着还是选择当哲学家,大部分人都选择活着,不选择当哲学家,这一个答案似乎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首先要活着。

这个命题的问题出在哪里呢,首先在于它是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将活着和哲学家分裂开来,对立起来。

能不能这样回答,我既要活着,也要做哲学家。

或者另外一个回答是:只要我活着,我就是哲学家。

很显然这两个答案在视野上更加开阔,在思路上也更加多元,它不是那种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答案,而是将命题融合在一起。活着是前提,但是只要活着,他同时就是哲学家,并不是说要了哲学就不能活着,这是有意把前提割裂的命题。

这种命题本身就是一个陷阱,它的前提是二元对立的,就是只能选其一,其实他没想到这两者是可以融合的,是可以交叉的。

如果按照它的思路回答问题,就进入了圈套。它抛出来的前提就是让你只选一个。如果按照它的前提或者循着它的思路走,就会进入陷阱,大多数时候提问题者自己也是这种思路,所以这种命题的局限性很大。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先跳出它的命题,看它是否是一个伪命题,或者看它的前提是什么,然后宏观的把握是否还有多种选择,就像后面的两种答案,已经跳出了提问者所设置的前提,这意味着视野和思考开阔了很多。

在社会中,人们已经根深蒂固的形成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非此即彼,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似乎没有第三种选择。

这次疫情所发生的许多争论,大多数人陷入了这种对立的思维模式之中,这是一种非常顽固的思维定势。比如对社会不足提出批评,那肯定就会被认为是叛国卖国。如果说西方或者美国的一些长处,就会被认为是叛国卖国。到现在还发展成:不许喝粥,就是崇洋媚外,背叛祖宗,否定传统文化。许多回答都是你死我活的。

这种思维的空间是非常狭窄的,几乎不能容纳其他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撕裂性的思维方式。撕裂社会,撕裂文化、撕裂精神。

所谓独立的思考者,他不仅仅是对某些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更重要的是摆脱这种二元对立的,你死我活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这是在学识和见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另外一种思维方式。

疫情中所争论的很多问题,其中一方往往就是局限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能容纳其他意见,这种思维确实也是长期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它已经成为社会性的思维习惯,也是现代国民性的重要特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