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治理能力 彰显古都魅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晶。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把深刻领会、认真贯彻全会精神和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围绕“自然资源保护力度更大、空间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城乡规划建设质量更高、资源要素保障更加得力、资源权益维护更加有力”的工作目标,立足南京、立足自然资源事业进行探索实践,全面深入查找薄弱环节,提高服务意识,增强合作精神,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执行,推进全市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化巩固机构改革成效,健全完善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工作体系的关键之年。我局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强富美高”谆谆嘱托和重要指示精神,始终保持舍我其谁的担当,始终保持充满激情的干劲,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定力,在已有良好工作基础上,再闯出一片新天地、实现一番新作为。全市规划资源工作将以服务保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以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为主攻方向,以自然资源保护和修复治理为工作准则,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政策举措、健全制度体系,落实好“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发展愿景,真正把南京城市规划好、保护好、建设好、管理好。

提升治理能力 彰显古都魅力

引领长远,优化国土空间治理

立足南京实际,建立健全南京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实城市发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和治理能力,引领城市未来发展。一是以战略性思维、系统性思维研究确立南京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厘清“多规”逻辑关系,建立“战略引领、刚性管控、全域覆盖、多规合一”的规划传导和实施机制,为南京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引领。二是完成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编制,以“三调”成果为基础,构建土地利用现状底图,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布局,优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线”划定,绘制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蓝图”。三是探索构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协调经济发展中生态保护与国土空间供给关系,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完善用地计划管理,统筹城镇、农业、生态三大空间总量;创新推进市域内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区调剂,引导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推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提升治理能力 彰显古都魅力

精细管理,增强城市活力魅力

以主动性、前瞻性做好“服务型规划”,科学引导资源要素有序集聚、高效利用。一是推进重点区域建设。进一步发挥规划在紫东地区发展中的战略引领作用,加快形成紫东地区概念性规划,打造要素载体有机联动、功能部署合理清晰、开发建设持续高效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区;加快推进核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以先进理念引导紫金山自然和人文底蕴延续,塑造新时代特色风貌。服务自贸区南京片区建设,在规划布局、供地方式、盘存挖潜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二是聚焦城市能级提升。编制南京市国土空间综合交通规划,强化南京“面向国际、承东启西、辐射南北”的门户地位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强禄口国际机场总规修编衔接研究,着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深化完善南京南站集疏运体系,提升南站枢纽功能。三是彰显城市特色品质,精细化规划设计,建立空域、地下空间管理体系;深化“以人民为中心,为城市而设计”系列活动,打造公共空间小品类精品建筑,开展地标性雕塑标志物国际方案征集,加强建筑物阳台管理,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推进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争取资金支持,打造一批“有故事、有内涵、有影响、有效益”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成果。

提升治理能力 彰显古都魅力

精准配置,深化节约集约利用

聚焦重大项目、主导产业、重点区域,统筹增量、存量资源,用好规划、市场手段,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一是倾斜保障重大项目建设。深化实施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增流挂钩、增违挂钩”机制,倒逼存量盘活,保障用地供给。加强计划执行考核评估,提高用地计划配置的精准度和用地计划使用的效率。二是深入存量挖潜。适应城市发展规律,把握统拆统建、楼宇更新、土地复合利用等多元化需求,研究完善城市更新专项政策,推动实现城市功能提升、产业转型升级、人居环境改善的综合效益。三是强化土地市场运作。坚持城市发展战略引领,实施功能导向型储备,做强规划设计,科学确定土地收储、运作的规模和时序,加强市场监测,及时调整土地供应策略,维护土地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提升治理能力 彰显古都魅力

保护治理,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一是严格保护资源。压实耕地保护责任,深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严格补充耕地项目后期管护,确保新增耕地真实性;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投入高标准储备农田、耕地质量提升片区等农田建设项目,提升耕地地力。强化执法监管,巩固专项清查整治成果,以严防、严管、严惩为要求,健全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提升执法监管效能。二是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本完成长江沿线10公里范围废弃露天矿山治理,年度修复面积不小于100万平方米。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南京)综合地质调查,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详查评价等,推动地质成果、地质资料服务多元化。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确保年度地质灾害“零伤亡”。三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推进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健全面向全年龄段、全人群、全要素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建新市镇、新社区的乡村地区两级公共设施配套体系,引导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可及性。

提升治理能力 彰显古都魅力

改革创新,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一是推进先行先试。深入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BIM/CIM、历史建筑保护利用部级试点,积极推进先行先试,为提升全市规划资源工作水平拓宽路径。深入学习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经验,研究探索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改革在我市的落地路径,全面完成农村宅基地和农房权籍调查任务。落实自然资源资产监管,探索价值资产管理路径。二是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探索“多测整合、多验合一”改革举措;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提升“多规合一”协同服务质效。探索推进智能化审批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全市省级开发区的区域评估,延伸开展压覆重要矿产区域评估,提高审批效率、节约社会资源。持续打造不动产登记服务品牌,扩大房产交易登记现场办结覆盖面,推行新建商品房相关业务合并办理,保持“高效能服务”;推广抵押权登记全程网办,拓展“不见面服务”。三是加强规划资源法治建设。贯彻实施新土地管理法,跟踪国土空间规划法制定情况,适时启动南京市地方性法规的立法调研。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培训,研究加强信用建设,提升队伍依法行政水平,打造规划资源法治环境。

提升治理能力 彰显古都魅力

夯实基础,健全规划资源体系

一是加强发展谋划。开展全市规划资源“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为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事业长远发展制定行动纲领。围绕“两统一”核心职能,加强综合研究分析,深入推进职能重整、业务重构、标准重建,巩固完善机构改革成效。二是夯实管理基础。推进第三次国土调查,开展统一时点更新,完成项目验收。探索开展森林资源、湿地资源专项调查;推动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体系建设。构建自然资源管理格局下测绘地理信息数据标准体系,加快建立权威、统一的基础测绘和地理信息数据库,推动实现“多源、多尺度、多时态”时空信息数据服务。

全面从严,深入推进党的建设

一是加强理论武装,把准政治方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组中心组学习,开展党员领导干部轮训,通过专家辅导、考察调研,进一步提升创造性贯彻落实的能力和水平,确保“两统一”职责高质量落实。二是夯实基层基础,建强战斗堡垒。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课题,推进强基固本工程建设。组织开展“一局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活动,深入推进基层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干部队伍管理,探索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具体路径,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规划资源队伍。三是完善防控体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推进廉政风险排查和防控,突出土地征用、交易、办证等重点环节,加强制度建设,做到用制度管住关键人、关键事。充分发挥市局、分局、基层所三级嵌入式监督机制作用,严格执纪监督,坚持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深化巩固“四风”整治成果,用好作风评议抓手,针对作风建设短板和弱项,落实整改举措,努力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服务型机关。(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叶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