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裸泳?千億規模的生活垃圾不為人知另一面

隨著城市服務市場逐步開放,新的市場機會會同步到來。以上海模式下全國垃圾分類市場規模測算,包括前端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在內的垃圾分類將孕育出近2000億市場規模。

隨著垃圾分類進程的發展,首先獲益的便是乾溼分離,其次是要減量回收,而減量就意味著是回收的春天。

受政策利好消息影響,一批涉及與垃圾分類業務相關的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天眼查數據顯示,在2019年6月到7月中旬裡,全國新成立經營範圍覆蓋“垃圾、垃圾分類、垃圾回收、垃圾處理”的企業數量就已接近8285家。僅在剛過去的7月裡,相關注冊成立的企業超過1000家,已披露的註冊資本從幾十萬到數億元不等。

而這背後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各類打著人工智能垃圾分類旗號的科技公司。

誰在裸泳?千億規模的生活垃圾不為人知另一面

在這場變局之中,與垃圾分類相關的商機早已開始躁動。不少嗅覺敏銳的企業看到了商機,不僅環保企業獲益,互聯網創業企業也投身垃圾分類。

這體現在各個電商平臺垃圾桶銷量倍增、垃圾分類小程序應運而生、垃圾分類催生電商平臺二手業務等方面。

上百個垃圾分類應用一夜之間上線,多個“互聯網+垃圾分類回收”項目受到資本青睞。PPP、BOT、特許經營、委託運營、政府採購等模式讓人眼花繚亂,項目信息更是密集、批量發佈。

誰在裸泳?

前端回收成“新戰場”

多樣商業模式創新與多元利潤來源的雙重加持,來勢兇猛下的垃圾分類生意經仍舊難念。

一方面,大部分城市還只能做到在投放環節配備分類收集的設施,而在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置的環節,設施配備普遍不足,垃圾“先分後合”的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

另一方面,儘管坐擁動輒數億元利潤空間,多數參與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項目或企業都在虧錢。

僅就前端而言,這一處於萌芽狀態的板塊,至今還沒有較好模式和大公司出現。早在2014年,伴隨O2O的興起,資本的追捧,互聯網也趁勢進入回收廢品行業。但讓企業頭痛的是,回收的垃圾並不值錢,卻要面臨高額的成本。

一些互聯網公司自建運輸體系及分揀中心,扣除人力和運輸成本後,毛利遠低於傳統做廢品回收的散戶。誠如O2O垃圾回收企業,基本需要先投300萬佔住一個打包站來收廢品,且價格必須比傳統模式更高。

與此同時,人才和技術仍是垃圾分類領域的短板,尤其是危廢垃圾的細分領域專業人才嚴重不足。可能一旦行情生變,資金就難以回籠,如果公司正好融不到資就會陷入危機。

垃圾分類作為一項涉及全社會的精細化管理命題,當前話題更多隻是聚焦於居民小區場景。

一位行業內人士指出,市場尚未形成完整的商業閉環,投資的前景難以判斷。選擇做廢鐵、廢塑料處理的“後端”公司多,“前端”做回收的公司並不多,“回收市場還很散亂,沒有形成規模”。

“只有收上來的多、賣的多、毛利高,才能覆蓋成本。”業界資深人士透露,這是迄今回收行業裡“跑得”比較好的模式。

此外,部分企業寄希望於“流量變現”,未來能不能走通也是未知數。目前僅有峰瑞資本、達晨創投、光大金控等少數投資機構在該賽道有所佈局。

“儘管獲得資本支持,但項目最終能否真正有盈利還有待市場驗證。”業內認為,只有把分類回收箱設置在有大量居民的小區、回收點離居民家距離不遠、垃圾回收價格合理等都考慮到的情況下,回收物量小的問題才有可能得到解決。

“後面到底是什麼樣子,沒有人知道。但這個市場足夠大。“垃圾分類是不是風口還不確定,要看是否會有新的商業模式。”

換言之,誰能夠抓住抓牢更多用戶手裡的垃圾,誰就能夠獲得更大的蛋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