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重点培养姜维?原因是什么?

据《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如此评价姜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须先教 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诸葛亮一生多次北伐,或多或少都有些收获。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最大的收获或许便是那个让他吃了一些苦头的小将姜维。

诸葛亮为什么要重点培养姜维?原因是什么?

彼时的姜维不过是一个年轻的无名小将,但也正是这个无名小将最终成却了诸葛亮所指定的接班人,亦是影响蜀国命运的重要一员。那么姜维为何能够取得了这位三国智囊的诸葛亮的认可和信任的呢?

被迫投降,一番作为

姜维,出自天水的四大姓之一,父亲姜冏因在羌乱中为了保护郡守而战死,所以姜维更是烈士之后。父辈的加持,再加上自己的文武双全,使得他在凉州小有名气。

姜维一方面精研着当时的主流儒学——郑玄之学。他有着从武力豪族向文化士族迈进的趋势,但另外一方面,他又秉持着凉州豪族的尚武之风,豢养死士,想要杀敌建功。

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时,姜维担任的是天水郡的中郎将。在蜀军兵临城下时,姜维正陪同雍州刺史郭淮和天水郡太守马遵等人巡查各地。

但马遵等人却怀疑姜维的忠心,最终姜维被迫投降蜀汉。姜维入蜀后,诸葛亮可谓是如获至宝,对他寄予了厚望——“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诸葛亮为什么要重点培养姜维?原因是什么?

于是在诸葛亮的一手安排下,年仅27岁的姜维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升中监军、再征西大将军。

种种可见诸葛亮对姜维的重视程度,那么诸葛亮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当真是只欣赏姜维吗?答案是否定的,诸葛丞相的做法自然还有其他的考虑。

文武兼备,能力过人

首先,姜维的郑学水平并不低,诸葛亮之所以称之为“凉州上士”,便是认为蜀地的谯周、马良等人都有所不及他,甚至认为姜维可与中原大名士诸葛诞、夏侯玄比肩。

可见姜维在凉州的名士中声望颇高,在姜维降蜀后,曹魏只是抓了他全家但却没杀,便有这一方面的缘故。

其次,姜维还十分擅长军事作战。他是蜀汉争夺凉州的重要助力,因此才能够降蜀后,二十七岁的年纪就封了侯,还得到了诸葛丞相的着重栽培。

诸葛亮为什么要重点培养姜维?原因是什么?

姜维的有智有谋正是与其他将领区别的地方。在军事谋略方面,诸葛亮可谓是鲜有失足的,在一出祁山时,更是顺风顺水。

但在诸葛亮想略施小计拿下天水关,却不想被姜维给识破了。就连身为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也是屡屡夸赞夸姜维枪法出众。可谓是一个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的人才。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益州当地人在十分容易形成党派势力,而姜维是外地人,在益州更没有亲党关系。诸葛亮一直都会培养一些外地人成为蜀汉的顶梁柱,既有才干又没有家族势力,对于蜀汉的威胁就会大大削弱。

这便是诸葛亮对于姜维着重培养的考量。除了姜维外,魏延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人选,但诸葛亮却并未考虑魏延。

弃魏延而选姜维的政治打算

北伐时,诸葛亮的年事已高,为了政权的长久稳定,他不免要提拔新人。

诸葛亮为什么要重点培养姜维?原因是什么?

而姜维除了有勇有谋之外,年岁也还尚浅,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少年将军”。

诸葛亮在五丈原时就已经认识到了,弱蜀伐强魏必然是一个以弱攻强的巨大工程,在短期内难以有成就。倘若一个不慎,极有可能会使蜀汉人财匮乏,最终还会葬送自己与先帝刘备等人打下来的基业。

因此诸葛亮很早就构思好了蜀汉后孔明时代的战略蓝图。他先是推荐蒋琬、费祎为其在政治上的继承人,因为这两位都属偏文的相才,而猛将姜维则为司马(副帅)。

诸葛亮的预设便是又蒋、费执政,约束好战的姜维,对曹魏发动有限的北伐;而一旦蜀魏有战事,以姜维的才能和忠诚也必能力挽狂澜。

若是换成了急于北伐立功的魏延,甘于冒险、敢于冒险的魏延早在过去已经有了“子午谷之谋"教训。诸葛亮一生谨慎,有着关羽大意失荆州的血训,他必然不会让关羽的悲剧重演。再者,魏延的年龄也是一个问题,因为他比诸葛亮的年岁都要大。

诸葛亮为什么要重点培养姜维?原因是什么?

辜负诸葛亮的期望?掣肘太多

尽管诸葛亮对姜维报以了重大的期望,但是在蒋琬、费祎二相主持的时代,姜维一直都没有独立作战的机会。直到蒋琬病故,费祎被刺杀后,姜维才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北伐。

但姜维的北伐并不成功,其原因在于蜀汉的国力已经逐渐衰落。刘备时代,蜀汉之所以能够和曹魏、东吴一较长短,便是因为刘备的军队都是能够征伐四方的精锐,并不弱于魏国和吴国。

到了姜维能够独立作战的时候,这些昔日跟随刘备打天下的精锐已经退出了战场。姜维手上只有四川一省的兵源可用,质量更是不行,“蜀中无大将”便是此时蜀国军事实力的最好说明。

在后三国时期,蜀汉的实力无疑是最弱的。仅从人口来看,蜀汉的人口不足东吴的一半,更是不到曹魏四分之一。而在古代社会,人口的多少是十分直接的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实力,蜀汉实力程度已然可见一斑。

再者,姜维时期还有许多的掣肘,其中最大的莫过于宦官黄皓,还有朝廷中的文官。因为他们对姜维的做法不满,于是经常批评姜维的穷兵黩武。

诸葛亮为什么要重点培养姜维?原因是什么?

内部人心不齐,导致了姜维所有的北伐都并不尽力,不过是零敲碎打罢了。诸葛亮后半生聚全国之力,都尚且不能成功,姜维的无法尽力,其失败结局也是显而易见了。

但即便如此,姜维在北伐中也依旧有不少的功劳可圈可点。首先,在狄道城时,姜维取得了洮西大捷,并歼灭魏军数万,使得雍凉人人胆寒。但从歼敌的数量来看,这甚至是诸葛亮北伐都没有取得的大捷,也是北伐以来蜀国对魏国取得的最大的胜利。

再者,姜维依靠自己有限的兵力,将剑阁守得密不透风,打得魏国的主将钟会丧失信心。

不曾想,在姜维准备撤兵回去时,却被邓艾的铤而走险——以走阴平小道拿下江油,并击破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从而兵临成都,最终逼降了刘禅,蜀国亡破。

在如此境况下,姜维用了自己最后的计谋——假投降钟会,并试图挑起魏国将领间的内乱,从而复国。尽管最终功亏一篑,他依旧以身殉国。

诸葛亮为什么要重点培养姜维?原因是什么?

小结

纵观姜维一生,即便他师承诸葛亮,文武双全,也有着完成蜀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但还是没能得圆满结局,最终他以饮恨自杀而画上他人生的句号。

姜维之死也不过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彼时的蜀汉大势已去,内部有宦官挑拨和庸君无为,外部则有强敌的来势汹汹,即便姜维是诸葛亮留下的亲传弟子,也无从避免。

姜维在蜀国一次次濒临绝境的时候,都用尽了自己的能力去挽救蜀国,无论是死守剑阁,还是假降,他已然称得上是一位爱国忠君之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