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多元特色街區並存的獨特格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天津


天津-多元特色街區並存的獨特格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天津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獨特的自然風貌,擁有眾多珍貴的文物、歷史建築以及保存完好、風貌獨特的歷史文化街區。開埠前,天津的城市建設集中在老城廂地區;開埠後,各國租界沿海河各自獨立建設;北洋政府時期又在海河北部建設了河北新區。同一城市沿海河的不同地區以各自的風格進行建設,構成了今天天津多元特色街區並存的獨特格局。1986年天津市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08年西青區楊柳青鎮被國務院批准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0年薊縣西井峪村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體系化地形成了“一城一鎮一村”的保護格局。天津共有京杭大運河天津段、薊縣黃崖關長城世界文化遺產2處;盤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歷史文化街區14處;國家歷史文化名鎮1處、國家歷史文化名村1處;區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39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8處,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212處,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55處;歷史建築(含歷史風貌建築)258座;重點工業遺產37處。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33項,市級124項,區縣級約600餘項,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和傳統美術等。

一、天津歷史文化特色

(一)天津市歷史發展脈絡

天津城市形成較晚,但遠在公元前即有人聚居。至少在4.3萬年前,天津已有古人類光顧,當時天津地區的人類活動主要位於薊縣北部,屬於舊石器文化中的小石器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天津平原成為燕、齊、趙三國爭奪之地,而活躍在燕國北部邊陲的山戎部落也不斷南下侵擾燕國並建立了叫“無終”的國家。

宋遼時期,宋、遼以白河為界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宋太宗利用地形造大片塘濼,併為軍事防禦,在界河以南設置軍寨,擔負軍事防衛和交通郵驛等任務,此地區逐步發展起來。

金貞元年間,水利、漕運發展迅速,在三岔河口建立了直沽寨,此地區由單純的漕運樞紐逐步發展為漕運與軍事相結合的畿輔重鎮,商業發展迅速。元建都於北京(稱為大都),直沽便成了大都門戶、南北水運要津。元初,河、陸聯運極為不便,海運一度盛興起來。元中期,大型倉庫和碼頭的設置,使楊村碼頭到軍糧城這一廣大地區形成了聯繫緊密的經濟發展區域。

自明朝起,天津形成了早期城市發展的雛形。天津建城同北京建都有關,金、元、明、清四個封建王朝長期定都北京,隨著北京都城的建立與發展,天津城市得以形成和發展,而且作為輔助都城發展和作為畿輔首邑的作用也逐漸增強。明永樂二年設天津衛,永樂三年、四年先後設天津左衛、右衛,並於1405年在南北運河交匯的三岔河口西南修築天津衛城。天津作為一個城市的突起由此起步,逐步成為水陸交通樞紐,戍衛漕運要衝和京畿要塞。明朝是京杭大運河全線暢通、漕運事業走向輝煌之時。海運物資多由直沽轉運,運河全線暢通後漕糧轉運均以內河為主,至通惠河修復通航,正式取消海運。漕運發展過程中,促進了南北物資交流和民間貿易,推動了整個南部平原地區經濟的發展。

清順治時期三衛合一,雍正三年改天津衛為天津州。雍正九年,從州上升為府。薊州因其獨特的區位、環境優勢,成為清皇家修建陵園鍾愛之地,並修建多處行宮,再次得到發展。後期外強入侵,軍事防禦由北轉東,在大沽口構築堡壘,駐軍設防。

《北京條約》後,開放天津為通商口岸,天津港轉口貿易發展興旺,城區建設形成獨特風格。天津的租界開闢於1860年,海河上游兩岸的租界地區逐漸取代三岔河口成為城市新的經濟商貿中心,而本地居民多集中於老城廂,形成了特有的“拼盤式”城市佈局。

解放後,塘沽、漢沽、大港一帶依託海洋資源發展海洋化工和修造船業和石油加工業為主。天津港發展迅速,成為目前我國最大的人工港。

天津-多元特色街區並存的獨特格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二)歷史文化特色:

1.拱衛京畿的門戶

天津地理位置重要,明朝遷都北京後,於1404年設立天津衛,使天津成為護衛首都的第一道防線。

2.漕運文化的代表

京杭大運河的開鑿與疏通,使天津逐漸成為中國北方重要的漕運樞紐,是各種物資進入北京的主要運輸通道。隨著漕運業的迅猛發展,漕運文化得以繁榮興盛。

3.近代歷史的縮影

近代中國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在天津發生,至今保留有大量近代史蹟和名人故居,擁有豐富多樣的歷史建築遺存,使天津成為我國近代發展史的重要見證者。

4.文化交融的前沿

1860年天津開埠後,西方各國紛紛沿海河設立租界,商業金融業迅速發展,使天津發展成為我國北方的經濟中心。由此形成了老城廂地區的傳統格局和九國租界各具特色的街區格局並存的獨特城市風貌,使天津成為了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交相輝映的前沿舞臺。

二、名城保護範圍

天津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以全市行政轄區為規劃範圍,確定了由世界文化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歷史城區、薊州古城、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性建築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組成的名城保護框架。

三、歷史文化街區

1、五大道歷史文化街區

五大道歷史文化街區位於天津市和平區與河西區交界處,其四至範圍順時針依次為:南京路、馬場道、蚌埠道、九江路、浦口道、九龍路、紹興道、桃源村大街、友誼北路、湛江路、四十一中學東側圍牆、津港路、馬場道小學圍牆、津河、西康路、成都道、昆明路、岳陽道、西安道、成都道。總面積191.7公頃。

該街區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形成的英租界高級住宅區。街區內存有大量的建築形式各異的殖民地居住建築和配套公共建築、略帶彎曲的方格路網、連續並富有變化的街巷空間,整體環境幽雅,配套設施完善,是“天津小洋樓”最集中的歷史文化街區,也是天津市14個歷史文化街區中核心保護範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真實的歷史文化街區。

街區整體定位為以名人故居為典型代表的,集中展示“天津小洋樓”建築特色的,空間完整、安靜優雅的歷史文化街區。

2、一宮花園歷史文化街區

一宮花園歷史文化街區位於天津市河北區,東臨天津火車站,西鄰海河,街區四至範圍順時針依次為:建國道、勝利路、興隆街、五經路、博愛道、海河東路。總面積54.65公頃。

1902年,意、奧兩國分別沿海河劃定租界,並開始建設,其中意租界發展較完善,從租界時期幽靜的高檔社區逐漸轉變為解放後以“第一工人文化宮”為代表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隨著城市的不斷髮展及功能的轉化,該地區被完整保留下來,並形成為以意式風貌為典型特徵的歷史文化街區。

街區內聚集了大量意式風格的花園別墅和公共建築,以馬可波羅廣場為代表的意式街心廣場成為街區的公共核心。本街區內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1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即梁啟超舊居,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3處,主要有袁世凱舊居、湯玉麟舊居及原意國領事館,同時,街區內還有歷史建築71處。本街區將發展為以意式風格居住建築及街心廣場為特色的旅遊文化街區。

天津-多元特色街區並存的獨特格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四、市域歷史文化資源保護

(一)薊州古城

薊州古稱漁陽,始建於漢代,一直是我國北方的軍事重鎮。歷史上曾多次重築,明洪武3年所修築的古城雖經歷代變遷,但整體格局基本保留至今。薊州古城是天津市歷史文化名城,參照明城池規模劃定古城保護範圍,面積約1.36平方公里。

薊州古城內現有獨樂寺、白塔、文廟、魯班廟等多處文物古蹟,其中獨樂寺觀音閣始建於唐,遼代重建,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高層樓閣建築。

以鼓樓為中心的十字街格局清晰完整,武定街、文昌街等歷史街巷及民居院落肌理得以保留,整體空間尺度與歷史風貌保持較好。加強對古城整體空間格局與歷史風貌的保護,重點保護文物古蹟與歷史街巷,對十字街軸線進行嚴格控制。

(二)歷史文化鎮村

1、西青區楊柳青歷史文化名鎮

楊柳青鎮位於西青區,北宋時期形成聚落,元代得名“楊柳青”。明永樂年後人口日眾,隨著京杭大運河的開通,漕運興盛,清代中葉躍為津沽繁華重鎮。現狀鎮區中保留有較為集中的傳統風貌片區,深宅大院與一般民宅穿插分佈,街巷體系與空間尺度保存較好。鎮區內保存有石家大院、文昌閣、安家大院、平津戰役指揮部等文物古蹟。楊柳青鎮2008年被批准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整體保護範圍約為112公頃。重點保護傳統風貌片區、街巷肌理與空間尺度,以及石家大院、文昌閣、平津戰役指揮部等文物古蹟。

2、薊州區漁陽鎮西井峪歷史文化名村

西井峪村位於薊州城關鎮,清代成村,因四面環山似在井中並冠以方位而得名。用頁岩、白雲岩等石頭壘砌房屋、牆壁和石路,體現北方山區地域民居特色及獨特石砌工藝。西井峪村2008年被批准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整體保護範圍約為304公頃。重點保護風貌格局與建築特色,保留用石頭壘砌房屋、院牆的獨特建造工藝。

(三)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的開鑿過程經歷近2500年的歷史,全長1700多公里,是古代南北水陸交通的大動脈。京杭大運河於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大運河天津段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長195.5公里, 包括北運河和南運河兩個區段,基本保持了金代改道三岔河口地區後的大致形態。大運河將天津各大水系相貫通,形成河海聯運的水上交通網,促進了沿線城鎮的興起和漕運文化的形成。特別是在明清時期,漕運的興盛對天津發展起到了重大的帶動作用。歷史文化遺產豐富,包括水工遺存、附屬遺存和相關遺產共28處不可移動遺產點,以及大量民間傳說、民間工藝、民間曲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薊州長城

長城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之一,歷經了2000多年的滄桑,是中華民族古代智慧的結晶與民族精神的象徵,於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薊州長城始建於北齊天寶七年(公元556年),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進行整體增修擴建,形成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全長約42公里,是明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於1997年被列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黃崖關長城作為薊州長城的代表,全長3025米,由關城、城牆、敵樓、烽火臺等軍事設施組成,完整體現了明代長城的風貌特色,被譽為“萬里長城的縮影”。

整體保護範圍約1.36平方公里,牆體外坡腳50米範圍內劃為核心保護區,500米範圍內劃為建設控制地帶。

(五)盤山風景名勝區

盤山風景名勝區(以下簡稱“盤山風景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盤山始記於漢,興於唐,極盛於明清,歷史上有“京東第一山”之稱。現留有眾多佛教寺廟與摩崖石刻。清朝乾隆皇帝曾在此修建行宮。盤山又是冀西北重要的抗日根據地,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遺蹟,更加豐富了盤山的文化內涵。

其範圍由北部山區和南部平原區組成,具體範圍東至官莊鎮狐狸峪村,南至邦喜公路以北,西到許家臺鎮峪白澗鎮鎮界,北到區界,盤山風景區總面積為110.9平方公里。

盤山風景區核心景區分為兩個集中區域,包含盤山主景區、小盤山景區、九華峰景區和大嶺後景區四個景區,總面積約33.6平方公里。

六、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築保護

區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39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8處,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212處,區縣文物保護單位155處,尚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約1500處。

此外,天津市還有許多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築,隨著全市保護性建築普查工作的深入開展,目前已公佈了保護性建築1018座,其中認定歷史建築258座。

七、非物質文化遺產

城市傳統文化與商業老字號作為城市非物質形態的文化類型,與有形文物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共同反映著天津的歷史文化積澱,構成城市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城市特色。

天津具有內容豐富的傳統文化,包括以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為代表的天津民間工藝;以評劇為代表的地方戲曲;以大鼓、天津時調、相聲為代表的地方曲藝及以葛沽花會為代表的民俗活動。

天津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3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24項,區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約600餘項。保護和傳承以楊柳青木版年畫、“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津門法鼓、天津時調、相聲、評劇、京東大鼓、漢沽飛鑔等為代表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天津-多元特色街區並存的獨特格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