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的老手藝

我們是土生土長的平谷農村人,生在80年代,30多年來見證了太多的農村變遷,許多老手藝已經失傳。長大了的我們,有義務將現存的老手藝延續下去。

一、 小時候的記憶

相信在小時候,生活在農村或者常到農村的朋友都會在老百姓家裡看到各式各樣的手藝活兒。那是生在40、50年代的爺爺輩老百姓門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爺爺的老手藝

小時候那個年代的生活場景,歷歷在目。

那時候掃地用的笤帚(掃帚)、篩面的笸籮、盛東西用的筐和簍子、炕上鋪的炕蓆、地上坐的蒲墩、桌椅板凳等等,都是自己編織、製作。沒有錢去買多餘東西,物資也極其匱乏。

爺爺的老手藝

這是爺爺自己製作的用於縫補襪子的襪板兒。

爺爺的老手藝

也是爺爺自己編制的用於篩煤球的物件,叫啥忘卻了。

現在因為物質文明的快遞迭代,老傢伙什兒不在農村都難看到了,即便在今年新建造的家庭裡也難再見。

二、 老手藝的未來

得益於那個年代的生活環境,農村當時存在大量的傳統手工藝。

然而,受制於現在社會的種種因素,老手藝的未來很不樂觀。

原因一,現代化的生活幾乎用不上那種破舊、笨重、不便的工具。

爺爺的老手藝

這個是用於刨制掃帚的工具,今年有機會讓爺爺再呈現一次,屆時分享給大家。

原因 ,舊時的工具編織費時費力,有此手藝的老藝人沒有那麼多閒暇時間做這個,不如隨便買來方便省事。

原因三,因為謀生環境不同,傳統手藝難以戶口,棄藝工作成為其瀕臨失傳的窘境。

爺爺的老手藝

這個也是爺爺編制的將近10年的蒲墩,說已經坐著不舒服準備扔掉的,讓我攔下了。

蒲墩的編制材料有多種,這是玉米外邊薄皮編制而成。

三、 平谷地氣兒的目標

從家鄉開始,發現、發掘身邊的老手藝人,將傳統手(工)藝保留下來,並努力將傳統工藝與現代鄉村旅遊文化創意有機結合在一起,將其發揚光大。

有相關線索的平谷朋友可以聯繫留言聯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