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孩子作业一边去,老母亲决定自己成材了

1

睡前刷朋友圈,看到有朋友发了一条:万能的票圈,求告知本地哪里有心算课程?

不好意思,孩子作业一边去,老母亲决定自己成材了


朋友已经给她孩子报了三个兴趣班了。舞蹈,英语,滑轮,不知道从哪里听说心算很重要,不早点打基础,小学跟不上,立刻就打算再给孩子加个心算课。

她孩子还在幼儿园,学习时间就已经安排得很满了。


偶尔聚会,一起吃饭时,她所有的话题都是关于孩子的:孩子的学习进度,孩子的各种表现。她精心照顾孩子衣食住行,孩子却不领情,胃口不好,挑食,不听话。

作为一个全职妈妈,她好像完全没了自己的生活,围着孩子团团转,一谈到自己就经常喊累,抱怨时间全部都花在女儿身上了: “我自己连看个剧的时间都没有!孩子还不听话,老公也不着家,可能我也出家去就合了他们的心意了!”

曾经网上报道过,在镇海市滨江区,一名年轻妈妈陪娃写作业之余修习佛理,顿悟出家。她表示,随着女儿上了小学,辅导的要求在提高,自己的烦恼也在增加,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为了使自己平静下来,她听从家长群的建议每日读经。每天女儿做作业时,她也捧着一本经书,慢慢地对佛法产生了深刻的理解。最终,她选择在山南法理寺出家。家人表示理解。

当妈后,确实很多时候,都不容易。但是成年的这些“不容易”,哪个人没有?关键在于怎么去面对。


没有自己生活的人常会不知不觉充满了各种负能量。

2

奥斯卡有部最佳动画短片《包宝宝》,讲的是个令人深思的故事,小包子在空巢老母亲的精心照顾下,慢慢长大,可是因为叛逆,不听话,最后被愤怒的老母亲一口吞下。

父母以爱的名义,付出无微不至的关心,窥探并包办孩子的生活,实际上是绑架了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用过分的压力把宝宝包得密不透风,就像吃掉孩子的活力,简直触目惊心。

武志红的《家为什么会伤人》里提到:他收到了很多中学生的信:“妈妈快把我逼疯了,她整天唠叨,什么谁家的孩子上了哪所重点大学,什么你怎么学习成绩总不见起色?。。。。。。我现在对学习厌倦透顶,一上课脑子里就回想着她的唠叨,根本学不下去。”

甚至有极端的想法:“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我累极了,真想哪天离开这个世界。”

为什么父母给孩子们制造了这么大的压力?从事中小学培训工作的心理学家徐浩渊博士说:“父母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了下来。尤其是妈妈,她们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 ,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父母们,该面对现实,扛起自己的焦虑,不要有意无意地将未来的重担都转到孩子身上。

好比下了个蛋,就希望这个蛋长大后成雄鹰,给你叼食物回来。

想对老母亲们说:把这股要求孩子成长成才的劲头冲自己去,别都往孩子身上使。

3

我的另外一位闺蜜就是那样做的。她自己也是全职妈妈,但是她对孩子的要求就宽松多了,只根据孩子的兴趣,报了一个兴趣班。在等待孩子上课的碎片时间,她就看书或者把带娃的趣事写出来,尝试着去投稿,渐渐变成了亲子文写手。

平时也经常看见她带着孩子在小区里运动,两人脸上常是带着汗水的微笑。

老母亲找到自己的生活重心,合理安排时间,拥抱成长,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孩子共同进步,可不比单靠唠叨和抱怨就指望着孩子成材要好得多?

自己有一技之长,能够不依靠别人活下去,整个人底气都足了。对未来不畏惧了。 自己不焦虑了,自然就不会把各种压力转嫁给孩子。

她豪气地说:“本老母亲憋着一口气,自己成材给你们看看!放手给瓜儿子去浪,他反而学会生活自理了,普大喜奔啊!”

用抱怨或者逃避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得到的是苦涩的果实,反之,用微笑和汗水,可得到甜美的果实。

4

谁的人生都只有一次。孩子的学习成长固然是重要。父母亲也不能放弃自己的终身学习成长。

好好地爱自己,才能好好地爱孩子。适当放飞蛾子蛾女,老母亲亲自起飞给你们看。

停下过多关注孩子的眼神,给自己静静的反思时间。认真挖掘自己的潜能,烹饪,裁缝,瑜伽,园艺,写作,书法,外语,甚至是收拾屋子等,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深耕它!

就是盘它!

用逼孩子学习的力气逼自己去学,你也能自己成材!在孩子成为你的骄傲之前,先让孩子以你为荣。自己活得好了,会成为孩子向上的榜样更能托起孩子的成长。

拜托,家长们,都0202了,请勇敢活出自己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