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孩子作業一邊去,老母親決定自己成材了

1

睡前刷朋友圈,看到有朋友發了一條:萬能的票圈,求告知本地哪裡有心算課程?

不好意思,孩子作業一邊去,老母親決定自己成材了


朋友已經給她孩子報了三個興趣班了。舞蹈,英語,滑輪,不知道從哪裡聽說心算很重要,不早點打基礎,小學跟不上,立刻就打算再給孩子加個心算課。

她孩子還在幼兒園,學習時間就已經安排得很滿了。


偶爾聚會,一起吃飯時,她所有的話題都是關於孩子的:孩子的學習進度,孩子的各種表現。她精心照顧孩子衣食住行,孩子卻不領情,胃口不好,挑食,不聽話。

作為一個全職媽媽,她好像完全沒了自己的生活,圍著孩子團團轉,一談到自己就經常喊累,抱怨時間全部都花在女兒身上了: “我自己連看個劇的時間都沒有!孩子還不聽話,老公也不著家,可能我也出家去就合了他們的心意了!”

曾經網上報道過,在鎮海市濱江區,一名年輕媽媽陪娃寫作業之餘修習佛理,頓悟出家。她表示,隨著女兒上了小學,輔導的要求在提高,自己的煩惱也在增加,常常無法控制自己的憤怒。為了使自己平靜下來,她聽從家長群的建議每日讀經。每天女兒做作業時,她也捧著一本經書,慢慢地對佛法產生了深刻的理解。最終,她選擇在山南法理寺出家。家人表示理解。

當媽後,確實很多時候,都不容易。但是成年的這些“不容易”,哪個人沒有?關鍵在於怎麼去面對。


沒有自己生活的人常會不知不覺充滿了各種負能量。

2

奧斯卡有部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講的是個令人深思的故事,小包子在空巢老母親的精心照顧下,慢慢長大,可是因為叛逆,不聽話,最後被憤怒的老母親一口吞下。

父母以愛的名義,付出無微不至的關心,窺探幷包辦孩子的生活,實際上是綁架了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用過分的壓力把寶寶包得密不透風,就像吃掉孩子的活力,簡直觸目驚心。

武志紅的《家為什麼會傷人》裡提到:他收到了很多中學生的信:“媽媽快把我逼瘋了,她整天嘮叨,什麼誰家的孩子上了哪所重點大學,什麼你怎麼學習成績總不見起色?。。。。。。我現在對學習厭倦透頂,一上課腦子裡就回想著她的嘮叨,根本學不下去。”

甚至有極端的想法:“怎麼努力都達不到父母的期望,我累極了,真想哪天離開這個世界。”

為什麼父母給孩子們製造了這麼大的壓力?從事中小學培訓工作的心理學家徐浩淵博士說:“父母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他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了下來。尤其是媽媽,她們將希望更多地寄託在孩子身上 ,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

父母們,該面對現實,扛起自己的焦慮,不要有意無意地將未來的重擔都轉到孩子身上。

好比下了個蛋,就希望這個蛋長大後成雄鷹,給你叼食物回來。

想對老母親們說:把這股要求孩子成長成才的勁頭衝自己去,別都往孩子身上使。

3

我的另外一位閨蜜就是那樣做的。她自己也是全職媽媽,但是她對孩子的要求就寬鬆多了,只根據孩子的興趣,報了一個興趣班。在等待孩子上課的碎片時間,她就看書或者把帶娃的趣事寫出來,嘗試著去投稿,漸漸變成了親子文寫手。

平時也經常看見她帶著孩子在小區裡運動,兩人臉上常是帶著汗水的微笑。

老母親找到自己的生活重心,合理安排時間,擁抱成長,實現自己的價值。和孩子共同進步,可不比單靠嘮叨和抱怨就指望著孩子成材要好得多?

自己有一技之長,能夠不依靠別人活下去,整個人底氣都足了。對未來不畏懼了。 自己不焦慮了,自然就不會把各種壓力轉嫁給孩子。

她豪氣地說:“本老母親憋著一口氣,自己成材給你們看看!放手給瓜兒子去浪,他反而學會生活自理了,普大喜奔啊!”

用抱怨或者逃避的態度來面對生活,得到的是苦澀的果實,反之,用微笑和汗水,可得到甜美的果實。

4

誰的人生都只有一次。孩子的學習成長固然是重要。父母親也不能放棄自己的終身學習成長。

好好地愛自己,才能好好地愛孩子。適當放飛蛾子蛾女,老母親親自起飛給你們看。

停下過多關注孩子的眼神,給自己靜靜的反思時間。認真挖掘自己的潛能,烹飪,裁縫,瑜伽,園藝,寫作,書法,外語,甚至是收拾屋子等,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深耕它!

就是盤它!

用逼孩子學習的力氣逼自己去學,你也能自己成材!在孩子成為你的驕傲之前,先讓孩子以你為榮。自己活得好了,會成為孩子向上的榜樣更能托起孩子的成長。

拜託,家長們,都0202了,請勇敢活出自己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