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濟南的記憶——山水溝和山水溝大集

山水溝的具體位置

山水溝又叫南關山水溝(以區別東關山水溝),位於市區城關中心,原是一條中間行洪、兩旁行人的溝街。它南起圍子牆的鐵篦子,北經正覺寺街、趵突泉前街的路口,折向西北,在水潮庵(廟名)門前,主溝又西,從溝南的山東優級師範學堂和溝北的尚志堂兩後牆間通過,經趵突泉內往北(記得趵突泉池於溝上有牆,牆下為過水柵欄),過大板橋、小板橋,於至德院(廟名)入西護城河。山洪暴發時,大水可由水潮庵西約百米尚志堂處護岸上的暗涵分流,過馬跑泉路流入南護城河。山水溝泛指鐵算子到趵突泉池段,主溝全長850米許,1932年整修,亂石砌護岸,溝寬約5~5.5米,深2~2.5米。路在兩岸側,寬3米多,由南往北在水潮庵附近,西岸路止,東岸路向北拐,接於後營坊街西頭的大寨門外,拐彎處護岸上,砌有半人高的防水石牆。除正覺寺街路口有正規橋外,沿溝長搭有數十處木竹架起的臨時小橋,以利交通。


老濟南的記憶——山水溝和山水溝大集

山水溝的位置


山水溝的來龍去脈

1965年,山水溝改建,南自黎明壩,路線順勢稍加調直,北接於坤順門橋,今名為趵突泉南路。在濼源大衡(原正覺寺街)南百米處將路分成兩段,南段過水路面,寬12米,兩側砌石高牆,人行道寬4米;北段路西、溝東分設。溝在1987年9月新建的坤順門石拱橋東入南護城河。濟南南面多山,地勢南高北低,自有先民聚落以來,每逢暴雨山洪,大水就一直灌入城內,雖歷經修治,災害仍時有發生。


老濟南的記憶——山水溝和山水溝大集


清道光十六年(1836)濟南知府王鎮為護衛南關居民,約在佛山街到三和街南街口一線做了擋水小捻,並疏導了5條山洪水道流路。咸豐十一年(1861),團練大臣杜均於城外築土圩子,同治五年(1866)改建成石圍子牆,當時叫石頭城,在迎仙橋東北側立有“石頭城”刻碑。為把市區南部太平莊、金雞嶺和千佛山西麓的山水下洩(今廣場東溝),在龍王廟西側水道處的南圍子牆上建3孔石拱水門,每門寬4.5米,高6米,立有約10釐米碗口粗的鐵柱子作柵欄,當地人俗稱“南關鐵算子”。3孔鐵算子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省城街巷全圖及1983年編的濟南市志資料中都有明確標繪記述。記得最東頭的一孔水門中的某兩根柱子間距稍大,孩童時去齊魯大學附近速軸軸多次進出,側身穿過不費事。臨城牆鐵算子外十多米處舊有一小壩,叫二里壩(大約自老城算起至此二里路),不知何時所建,長有40多米,高一人多,砌石坡,以緩分上游來水,使大部分洪水稍有節制地經鐵算子下洩,少部分洪水截入南圍子濠西流。據說在正覺寺街路口的山水溝橋西南立有碑記,50年代重修南圍子漾砌石岸時二里壩拆除。後圍子牆拆除改建為文化路,二里壩近處初建成石砌的離明壩。離明壩及文化路改建前後,山水溝、正覺寺街、後營坊街等附近居民都組織參加勞動,宣傳慰問,幹活十分熱鬧,因石圍子牆為清同治年間建,解成後人們又互稱同志,故百姓廣為流傳“同治修,同志拆”。後山水溝鋪了瀝青路面,改為暗溝洩水,並拆除了正覺寺街路口的石橋,1962年暴雨,暗溝沖毀,南段改為過水路面,可滿足行洪和交通的雙重需要。


老濟南的記憶——山水溝和山水溝大集

山水溝入護城河口


我國自古就有過水街道,濟南的花牆子街、剪子巷就是石板路的過水路面,有路面排水、交通及石板下泉水流通的多種功能。山水溝一帶地形低窪,濟南每次大暴雨,這裡都是受災最為嚴重的街區,如1942年7月15日的暴雨,就沖毀南關鐵算子,街道漫水,故在治理上採取了離明壩分流及過水道路的措施,這也是借鑑前人建二里壩等的經驗。


老濟南的記憶——山水溝和山水溝大集

山水溝東側南朝陽街


曾經的亂墳崗

清朝末年,居民增多,山水溝兩側原本荒涼的亂石崗及墳墓逐漸縮小,廣智院、青雲裡、千祥街等,都是本世紀初建立的街名。舊社會人死了,老家舊戶葬於自有墳地,廣大人民和他鄉客死的,沒有土地,只好亂葬於此地,這些墓地原在市郊,由於市區擴大,墓地距市甚近,甚至深入市內居民區。1928年山水溝南段的兩側還有不少墓地,山水溝南頭也曾是決因的刑場,江蘇會館的陰館即在此附近。


老濟南的記憶——山水溝和山水溝大集

杆石橋舊貌


山水溝經常鬧水災,先民一是疏治分流,另於街南頭建龍王廟,北頭建成有水潮庵,以祈保佑平安。龍王廟中供奉龍王爺,傳說龍王爺住在水裡,是掌管水族和雨水的神王。水潮庵始建於明嘉靖二十年(1541),曾名三聖堂,民國元年(1912)為道教總會的住地。山水溝附近又是穆斯林集中居住區,明朝在山水溝西側建有清真寺,因山洪沖毀,嘉靖二十四年(1545)移建於正覺寺街路南。傳1925年3月末,大早無雨。時山東督辦張宗昌在龍王廟祈雨,關閉南門(屬火)3天,開北門(屬水),2天后仍無雨,張於是下令:右第三大不下雨就炮轟老天爺,並做好了準備。可第三天又不見霜,有謀士說,次日定有雨,望準延期一天。至第四天午後,果然下起雨來。對此,一說督辦心誠,感動上蒼顯靈;一說老天爺也怕動武。

1926年6月又大旱,在千佛山頂堆柴放火祈雨,但沒下雨。


老濟南的記憶——山水溝和山水溝大集


山水溝“過蛤蟆”

聽老人多次講述過山水溝“過蛤蟆”的故事。

1938年秋,秋雨連綿,溝潦水漲,洪峰過後,山水溝出現大批始蟆,大的30多釐米,小的也有7~10釐米,多為土黃色、黑綠色的癲始蟆,首尾相接,擁擁擠擠,只爬不叫。從南向北,兩天多才爬淨。當時附近不少人都前往觀看這一景觀。當時日軍已侵入中華,市衡物價騰昇,又逢屋倒田毀,人心驚恐,一時傳言紛飛,說有災禍將臨,有的還跪于山水溝沿和離明壩,上香燒紙祈禱求神。實際上是因蛤蟆,平時白天多棲於泥穴或石下、草內,夜晚出來捕食昆蟲等,成體冬季多在水底泥內冬眠,早春在水裡產卵。南部山區氣候水量適宜,有泥穴、石下的自然環境及草多、昆蟲多的食物鏈,山區人沒有吃田雞肉和採“蟾酥”的習慣,使多年生的癲始蟆長得身軀龐大。為防止含有大量泥沙的洪水,它們只能爬上山坡或田堰躲避,連綿的降水使昆蟲等食物又吃不到,大雨破壞了賴以生活的條件,蛙類只好順溝直下,待水勢減弱,爬行於泥潭中,過始蟆是諸多自然因素規律合成的生物現象。


老濟南的記憶——山水溝和山水溝大集


繁榮的商業

濟南商業、手工業的生產歷時已久,但多限於城關四周街巷之中,例如估衣市街、制錦市街、剪子巷、鏡子巷等,山水溝也在其中。清末民初,南部青雲里路口的兩邊,有許多傢俱和嫁妝木器店;中北段杉搞園和穆家園一帶,排列著成垛的木材、杉核、毛竹,還有鐵貨鋪、陶器鋪和專門製作風箱、籠屜的手工業專業戶等。規模較大的有約1911年開業的泰昌祥竹貨店、1914年開業的順和毛巾廠和位於山水溝東的劉家大興燈轎幅槓鋪(俗稱“南大興”)是二三十年代濟南最大的播槓行,當年韓復架娶兒媳時就由南大興操辦。


老濟南的記憶——山水溝和山水溝大集


山水溝大集


老濟南的記憶——山水溝和山水溝大集

山水溝裡的南關市


山水溝集的起源,不見記載。集市交易最初是農牧品,後城市擴大,工商業發展,農牧產品市場外移,演變成市民處理廢舊物資的市場,這裡近處是的突泉,又叫趵突泉集,也叫“破爛市”。

《濟南市志》載,“清光緒元年(1875),農曆三月,趵突泉集市遭火災。”可見集市已有時日。

光緒三十年(1904)開商埠後,每逢夏曆二、七集日,山水溝自南邊鐵算子,北到後營坊街西口,及青雲裡、穆家園、趵突泉前街等街道,仍保留擺集設攤的習慣,其規模相當大。每逢集期的黎明時分,背馱肩挑大包大簍的人流,即蜂擁而來,當地婦女、老人,找一個角落或偏僻街巷,解開包袱擺個小攤(大都是賣自家的舊衣服及自做的針線活),人們習慣上稱此為“自賣頭”,多是小本的買賣,以補貼家用之不足。中心地區和街“當央”多是


老濟南的記憶——山水溝和山水溝大集


“換洋火”的擔子和賣舊貨的,他們以此為生,攤大東西多。天放大亮,南來北往的行商、市民、文人、收藏家等,人來人往,絡繹不絕。有時京津滬的文物商和古董販子也在這裡盤桓轉悠,這些外來的商販,濟南人稱他們是“古董客”、“古董鬼子”,他們經營有方,眼力過人,鑑賞力強,對破爛攤上出現的善本古籍、字畫、古玩、文房四寶、湘繡、貂皮、古墨、印泥等“奇貨珍品”,多會欣賞,盡由挑選,相中再還價購買。四鄉來的小販多對衣物感興趣,因價格低廉。傳說南關文物商劉春圃,曾替文獻家王獻唐買過一本元初刻本《穆天子傳》。近中午集散。次日這些自賣頭的集市專業戶又轉到“南門小市”,集市在南門外東下河崖即南順城街西頭的郭家崖子。因規模稍小,稱小市,也是民間自由交易,不同的是小市每天有集,尤其是二、七趵突泉集日的次日,各地客商小販又大都光顧小市,再次搜索,或接著昨天對已看中的物品繼續侃價。解放以後,這裡的買賣仍很興旺,大約在50年代後期集市隨著社會發展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