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漏!”——国门有我

“外防输入”已成为我国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自民航局对入境航班出台新规定以后,上海浦东机场日均到达的境外航班骤降至十几班,入境人数大幅减少。然而,由于新的风险点的增长,自3月28日起,上海对所有入境来沪人员一律实施为期14天的集中隔离健康观察;自3月31日起,上海海关通过联防联控机制,对所有入境旅客合作开展100%新冠病毒核酸采样检测。“国门卫士”海关人员的责任重了。

“您从哪里来?接下来去哪里?过去一段时间身体有没有不舒服呢?”3月24日上午10点,一架来自在俄罗斯的航班下来两位神色紧张的旅客,被值机处的同事们带到旅检通道进一步排查时,浦东国际机场海关旅检处副处长张澍上前问道。得知两位旅客是在疫情重点地区欧洲某国一家餐馆工作后,张澍根据重点国家旅居史,由于职业因素可能存在的接触史等做出了采样的判定。

“对于这些重点旅客,海关一个都不能漏!”张澍说。

当天下午2点多,一架从迪拜飞往北京的国际航班被分流,第一入境点改在了上海。在浦东机场,海关对入境的200多名旅客严格进行了体温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和健康申明卡审核。在忙而不乱的秩序中,流调医生排查出了几名新冠肺炎疑似病例。

张澍负责现场指挥工作。见状,她立即联系协调指挥处调度120救护车,将有症状的旅客转运至指定医疗机构诊疗。

不料,等第一辆救护车到来时,一对等候转诊的旅客父子突然间情绪激动狂躁,不能自控。张澍连忙联系到他们的家人,互相通话后才好转。对于旅客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两个月间,海关关员们已摸索出很多应对方法。

平时浦东机场有旅检和值机工作人员500人左右,疫情期间,从各方抽调来的支援力量使人数增长了2倍。

“同行的支援缓解了我们的压力。”张澍告诉记者。3月24日下午6点多,结束了白天的检疫工作,匆匆用盒饭解决了晚餐后,她与外省前来支援的海关同行碰了面。

张澍估算,随着人员增加和工作的日臻熟练,一趟200人的航班从检疫开始到通关结束,不会超过2个小时。

当晚8点,对一线还是有点不放心,张澍乘捷运来到了T1航站楼的S1卫星厅。这个时间点是T1航站楼航班到达的高峰期,非重点国家的抵沪航班多数停靠在此,一些防控重点国家的人也可能经非重点国家和地区等途径转机入境。到了10点,等待“130”转运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大多是一些无症状或者轻微症状但排查下来有较大风险的旅客。张澍立刻嘱咐关员联系130转运车辆,避免因等待造成人员交叉感染。

随着疫情防控不断升级,“130模式”应运而生。3月12日起,对于被海关甄别为“对症状不明显但有旅居史、风险较大”的入境旅客,需采样后通过专用大巴转运至指定隔离点实施医学观察,等待检测结果,即“130模式”,这也是上海海关为有效管理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首创的工作方式。

返回办公室时已是零点,张澍发现有两名流调医生病了,一个科长上阵替代,因为本身还有指挥工作,他还未来得及吃晚饭。她一边心疼这位同事,一边坐下来总结一天的工作,把新状况和新举措写下来发到各个科长邮箱。“我们的政策是根据国外疫情发展变化和入境航班旅客流量的变化而适时作出调整,要让第二天上班的同事了解该注意些什么。”她说。

凌晨三点,张澍接到电话,前一天的航班中有两名旅客检测呈阳性,需要着手准备上报材料,她又坐起来工作。

“这就是我们的一天。”张澍说。更多的同事,每天都重复着略显枯燥的工作内容:负责审核健康卡的一天要审几千份;负责测体温的一天就盯着仪器看、体温高的进行复测;采样护士一天重复几百次同样的动作。出乎意料的是,这些都被旅客们看在眼里,有的默默留下一盒巧克力,有的小乘客还写来表扬信以致感谢。这些闪光的时刻,总是让他们感受到海关工作的价值所在。


记者:司晋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