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兩座相距僅4公里的古城,組成了姊妹城,但這一奇景即將消失

今天山東省聊城市冠縣境內曾經有兩座古城,分別是河北省館陶縣的舊縣城北館陶城和蕭城。這兩座古城城中心的直線距離僅不到4公里,在如此近的範圍內有兩座古城這在全國範圍內也是絕無僅有的。

山東兩座相距僅4公里的古城,組成了姊妹城,但這一奇景即將消失

兩城相距不到4公里

山東兩座相距僅4公里的古城,組成了姊妹城,但這一奇景即將消失

舊衛星圖上兩城都非常完整

河北省館陶縣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明清時期是屬於山東省東昌府,館陶縣春秋戰國時置縣之後,縣治所共在三個地方設過。在北館陶鎮是在金代時遷過去的, 1955年遷到了現址。

北館陶城在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由知縣唐禎築城,周圍五里,牆高二丈五尺,外有護城河,河深寬均為二丈。當時城牆共有四個城門,東為樂豐門,象徵著大家嚮往著豐收;南為明遠門;西為臨津門,意為臨著衛運河;北為通都門,意思可直達都城京師。

明正德十年(1515年)知縣孟正續修後,城牆增高到三丈五尺,護城河為深二丈寬三丈。清朝康熙九年(1670年),知縣鄭先民在城濠周圍栽柳樹800餘棵,岸柳成行,綠樹成蔭,雄偉壯麗,呈現出了固若金湯之勢。

山東兩座相距僅4公里的古城,組成了姊妹城,但這一奇景即將消失

民國時期舊地圖上的雙城

但是這座城到了民國年間,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雨和諸多的戰事,長年失修,城牆已失去當年雄偉。縣城即將搬遷到南館陶之前的1954年底,縣城四面城牆殘缺不全,南面較完好,修館臨公路時,在城南門東穿壑而過。城門有南、東、西門,北門已拆除。

近日筆者專程赴北館陶鎮看舊城牆,幾經尋找發現僅在東南角還殘存一段城牆,並且這段城牆也是挖掘機“手下留情”的結果,城牆上的挖掘機的齒印清晰可見,可以想象剩餘城牆最終命運了。

山東兩座相距僅4公里的古城,組成了姊妹城,但這一奇景即將消失

不久前去北館陶時,紅圈中的城牆已消失

山東兩座相距僅4公里的古城,組成了姊妹城,但這一奇景即將消失

建築圍擋之內的殘存城牆

山東兩座相距僅4公里的古城,組成了姊妹城,但這一奇景即將消失

殘存城牆上的挖掘痕跡

幾公里外的蕭城,由於周圍都是農村,被破壞的較少,並且還成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專門撥了資金給予維護,相來它的結果應該還是不錯的。之所以稱為蕭城,是因為它由宋遼征戰時期的蕭太后所築,它比北館陶城大了不少,各邊均為1320米,圍起來的面積約為1.7平方公里。館陶縣的古八景之一的“蕭城曉煙”說的就是它。筆者到蕭城時,發現城西南角有些機械正在施工,這大概是古城保護工作的一部分吧。

山東兩座相距僅4公里的古城,組成了姊妹城,但這一奇景即將消失

蕭城西南角在施工

山東兩座相距僅4公里的古城,組成了姊妹城,但這一奇景即將消失

未修整的蕭城城牆

不過,保護古城就是把古城上的亂七八糟的樹木和雜草剷除,然後修整平整甚至鋪上城磚?這個問題始終困惑著我,難道修成大家心目中的那種高大雄壯的城牆就是一種保護了嗎?

您認為該怎麼樣才算是保護,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