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企及的“感同身受”

这周要出差几天,没带书,临时在出差地寻找图书馆买书来看,晚上6、7点的时候,跑了这个城市的好几家书店,都由于疫情的原因早早就关门了。最后 在一家主卖教辅的书店里,选了本余华的《第七天》,看过余华的第一本书是《活着》。

“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这是拿到书时看到的第一句话。看完才发现,小说的世界,哪里是荒诞,是现实的刻印,是美好的希望。

绝望

余华先生的书籍看着看着就会产生绝望的情绪,这本也不例外。书中刻画的诸多已故人物的经历,都是对现实的控诉。强拆导致的小敏父母双亡,男扮女装卖淫袭警,商场火灾的瞒报死亡人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地下交易卖肾,冤假错案,刑讯逼供等等各种现实中我们经常耳闻的事情,都以死者回首阳间事的形式一一展现出来。小说只写了这些,现实呢?还有多少残酷又令人绝望的事情?

可悲的是,我在看着的同时,心里虽有同情,却无法感同身受书中那些可怜之人的遭遇。没有亲身经历,那些所谓的“感同身受”都如同天上的云朵一般可望不可及。也暗自庆幸,那些看不见的人间惨剧,没有发生在我周围。同样的事情,却早已从新闻,从报道上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鼠妹和伍超的坎坷不平,是唯一我看着停顿下来不想再继续看下去的地方。他们是大多数农村出来打工者的缩影,没有学历、没有背景,一切只能依靠自己。尊严与面包不可兼得,是我们很多人都得面对的最大问题。贫困,良知,让许多有志青年都掐死了自己的梦想,活得苦涩又吃力。如果只是努力就有收获,这个世界就该少许多不必要的纷争与苦恼。

希望

虽然书写的惨酷现实,让人嘘唏,但却也暗藏着诸多小美好在其中。杨金彪的善,李月珍夫妇对杨飞的无私,鼠妹与伍超坚贞不渝的爱情,骷髅之间的温暖和有爱,暗示的裘皮寿衣死者的投胎变畜生,有些是在现实中依然在发生的美好事情,也有余华先生近乎童话般的美好愿景。

这些美好的东西,都是值得期待的未来。文中的死者世界是一个至善的,温暖的世界,这是不可能存在的一个世界。有的人出生的时候就注定与别人不一样,享受不到这个世界公平的对待,能活着就已经很不容易,不经历那些残酷的苦难就烧高香了。即便是在文中死后的世界,不还是有的人有墓地,有的人却没有;有人能坐VIP沙发坐,有人只能坐塑料椅子;有人能安息,有人只能永远飘荡在死无葬身之地。

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他问:“这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讽刺意味十足的是,人人平等的地方竟是死无葬身之地,平等还只是针对那些只能飘荡在外,没有安息之所的“人”。

看完之后,才知道是2013年就出的书,网上有很多人在批判余华先生的这本小说。于我而言,能引发我们思考的书,就值得我们一看,文字的华丽与否,一字一句的去斟酌,去细究,不知道别人能不能做到,我这么些年,是从来没有做到过的。套用一句现在比较流行的话,NO CAN NO BB !

难以企及的“感同身受”

岁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