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未央区华远海蓝城小学:带学生在“云端““触摸”春天

今年这个春天和往年不一样。身处美好的春天,怎么让孩子足不出户,感受到春天的风和雨呢?

“如果我们不把今年的春天作为一个学习的契机,孩子就会认为自己身处春天,为什么老师教的知识,跟我看到的、心里所期望的内容不一样呢?”西安市未央区华远海蓝城小学校长蒋红利说。于是,一场由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学科教师联合打造,以“触春”为主题的跨学科融合课程在“云端”开启,将现实世界与线上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西安市未央区华远海蓝城小学:带学生在“云端““触摸”春天

线上“品尝”春天的味道

各学科的综合活动开发以“自然春”与“内涵春”两个层次铺开设计,教师既能带领孩子们感受春日自然事物的美好,又能带孩子们探究、歌颂给这个春天带来希望的逆行英雄。

“我们想要以画致敬、以画献礼,结合学科目标、时事生活、家国情怀,帮孩子们设定一节具有美术文化情境的课程。”美术老师叶树晶说。美术学科分了三个篇章:第一章在网上教学自然春光,孩子以废品利用和多种绘画方式表现春天的美好。第二篇章是画人物,引发孩子思考这个春天最想画的人物是钟南山爷爷、李兰娟奶奶等抗疫英雄人物,让他们画出逆行者的最美身影。第三篇章是画风筝面,出去放风筝。“写风筝寄语,在风筝放飞的过程中,感谢为抗疫付出心血的各行各业的人们。”叶树晶说。

如何利用云端让学生既能欣赏到满园春色又能调动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多元发展呢?接到任务的教研主任王婧陷入深思中:“如果我们依旧将教学着眼于该学科目标的达成上,是无法满足学生需求,调动学生兴趣的。”经过研讨,语文老师们决定把握现有资源,开启一场语文学科的“咏春”之旅。通过线上飞花令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在诗词歌赋中感受春天,丰富诗词储备。在教学中引入“春之诗”、积累“春之诗”、交流“春之诗”,最后为一线最美逆行者创编“春之诗”。

数学学科给人印象很枯燥,跟春能有什么关系,又如何融合呢?经过数学老师们的不断摸索,设计了跨学科融合的数学绘本创作。让孩子画植树节数学绘本,做成数学故事,计算成活树木的棵数。完成后,老师指导学生们把绘本做成微课,通过播放PPT画面和音乐,给同伴讲述绘本故事。“这是一个既有听觉又有画面,还融合了知识内涵的一个综合性的成果,实现了跨学科的大融合,跨度比较大。”数学老师王娟说,数学组还研发了“数学觅春”课目之“数说疫情”,让学生们思考这场疫情对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什么最近流行不要轻易花钱,不要轻易投资。孩子通过调查研究,用数据来说明这种说法是不是有道理。

不仅在上述三门学科,在英语、体育、音乐、综合、诵读等学科中的融合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老师们在线上带领学生们经历带有“春”滋味的美好学习时光。

播种在春天里的“种子课程”

“这次触春课程,唤醒了我沉睡太久的思绪。春天里的数学不再是毫无生趣的枯燥,春天里的古诗词充满画意。”“触春”主题融合课程得到了学生们的喜欢,他们如是说:“疫情的暴发,我们不能走出家门去好好欣赏春天的景色,但可以在家中以各种形式去‘触摸’春天。这么多有趣的活动充实了我们原本有些无聊的生活,也让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感受春天的美好。”

家长们对这一主题课程也赞不绝口:“数学的春天,春天的数学,留下的是思考,留下的是延伸。”“特殊的春天,用特殊的方式感悟美好春天。诗词飞花令激发了孩子们在诗的海洋里寻找‘花’的世界。”

“往往学科都是孤立的,现在国家课程中各科老师都在教自己的内容。在跟国家课程融合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上需要一些拓展和融合。”蒋红利说,触春课程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融合的思考模式,让孩子觉得想事情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想,解决问题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解决,摒弃那种单一、教条的思考模式。“我觉得让孩子多元地去思考看到的东西,以及它背后的一些内容,眼光要多元化才能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老师首先要做的。”

其实,华远海蓝城小学一直在做融合课程的探索。去年春天学校开展了“走街串巷”课程,学生们走过西安几十条大街小巷,走访居民,查阅资料,了解到很多背街小巷历史上都很繁华,很多西安人都不知道其中的历史。通过这一课程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追忆,对厚重文化进行传承,对西安文明城市进行再塑造。

“我们所做的一切,真正落点就是让孩子有收获、能成长,这应该就是种子的力量,是春天的希望。种子种在春天里,也许对孩子的后续发展会很有好处。”蒋红利说,“触春”主题融合课程让孩子把方法内容学到之后,在后续开设的课程中,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有新的视角,也是对四季课程的一个初步的带动,这就是春天的“种子课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