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未央區華遠海藍城小學:帶學生在“雲端““觸摸”春天

今年這個春天和往年不一樣。身處美好的春天,怎麼讓孩子足不出戶,感受到春天的風和雨呢?

“如果我們不把今年的春天作為一個學習的契機,孩子就會認為自己身處春天,為什麼老師教的知識,跟我看到的、心裡所期望的內容不一樣呢?”西安市未央區華遠海藍城小學校長蔣紅利說。於是,一場由語文、數學、英語、美術等學科教師聯合打造,以“觸春”為主題的跨學科融合課程在“雲端”開啟,將現實世界與線上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融為一體。

西安市未央區華遠海藍城小學:帶學生在“雲端““觸摸”春天

線上“品嚐”春天的味道

各學科的綜合活動開發以“自然春”與“內涵春”兩個層次鋪開設計,教師既能帶領孩子們感受春日自然事物的美好,又能帶孩子們探究、歌頌給這個春天帶來希望的逆行英雄。

“我們想要以畫致敬、以畫獻禮,結合學科目標、時事生活、家國情懷,幫孩子們設定一節具有美術文化情境的課程。”美術老師葉樹晶說。美術學科分了三個篇章:第一章在網上教學自然春光,孩子以廢品利用和多種繪畫方式表現春天的美好。第二篇章是畫人物,引發孩子思考這個春天最想畫的人物是鍾南山爺爺、李蘭娟奶奶等抗疫英雄人物,讓他們畫出逆行者的最美身影。第三篇章是畫風箏面,出去放風箏。“寫風箏寄語,在風箏放飛的過程中,感謝為抗疫付出心血的各行各業的人們。”葉樹晶說。

如何利用雲端讓學生既能欣賞到滿園春色又能調動興趣,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多元發展呢?接到任務的教研主任王婧陷入深思中:“如果我們依舊將教學著眼於該學科目標的達成上,是無法滿足學生需求,調動學生興趣的。”經過研討,語文老師們決定把握現有資源,開啟一場語文學科的“詠春”之旅。通過線上飛花令活動的開展,讓孩子們在詩詞歌賦中感受春天,豐富詩詞儲備。在教學中引入“春之詩”、積累“春之詩”、交流“春之詩”,最後為一線最美逆行者創編“春之詩”。

數學學科給人印象很枯燥,跟春能有什麼關係,又如何融合呢?經過數學老師們的不斷摸索,設計了跨學科融合的數學繪本創作。讓孩子畫植樹節數學繪本,做成數學故事,計算成活樹木的棵數。完成後,老師指導學生們把繪本做成微課,通過播放PPT畫面和音樂,給同伴講述繪本故事。“這是一個既有聽覺又有畫面,還融合了知識內涵的一個綜合性的成果,實現了跨學科的大融合,跨度比較大。”數學老師王娟說,數學組還研發了“數學覓春”課目之“數說疫情”,讓學生們思考這場疫情對經濟造成了嚴重影響,為什麼最近流行不要輕易花錢,不要輕易投資。孩子通過調查研究,用數據來說明這種說法是不是有道理。

不僅在上述三門學科,在英語、體育、音樂、綜合、誦讀等學科中的融合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老師們在線上帶領學生們經歷帶有“春”滋味的美好學習時光。

播種在春天裡的“種子課程”

“這次觸春課程,喚醒了我沉睡太久的思緒。春天裡的數學不再是毫無生趣的枯燥,春天裡的古詩詞充滿畫意。”“觸春”主題融合課程得到了學生們的喜歡,他們如是說:“疫情的暴發,我們不能走出家門去好好欣賞春天的景色,但可以在家中以各種形式去‘觸摸’春天。這麼多有趣的活動充實了我們原本有些無聊的生活,也讓我們用不同的方式去感受春天的美好。”

家長們對這一主題課程也讚不絕口:“數學的春天,春天的數學,留下的是思考,留下的是延伸。”“特殊的春天,用特殊的方式感悟美好春天。詩詞飛花令激發了孩子們在詩的海洋裡尋找‘花’的世界。”

“往往學科都是孤立的,現在國家課程中各科老師都在教自己的內容。在跟國家課程融合的過程中,我們的課堂上需要一些拓展和融合。”蔣紅利說,觸春課程實際上是給學生提供了一種融合的思考模式,讓孩子覺得想事情可以從多個角度去想,解決問題可以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去解決,摒棄那種單一、教條的思考模式。“我覺得讓孩子多元地去思考看到的東西,以及它背後的一些內容,眼光要多元化才能培養創造型人才,這是老師首先要做的。”

其實,華遠海藍城小學一直在做融合課程的探索。去年春天學校開展了“走街串巷”課程,學生們走過西安幾十條大街小巷,走訪居民,查閱資料,瞭解到很多背街小巷歷史上都很繁華,很多西安人都不知道其中的歷史。通過這一課程喚醒人們對歷史的追憶,對厚重文化進行傳承,對西安文明城市進行再塑造。

“我們所做的一切,真正落點就是讓孩子有收穫、能成長,這應該就是種子的力量,是春天的希望。種子種在春天裡,也許對孩子的後續發展會很有好處。”蔣紅利說,“觸春”主題融合課程讓孩子把方法內容學到之後,在後續開設的課程中,就會有一個質的飛躍,有新的視角,也是對四季課程的一個初步的帶動,這就是春天的“種子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