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时间的朋友》的时候,我们在讨厌什么?


当我们看《时间的朋友》的时候,我们在讨厌什么?

不知道第几次《时间的朋友》又开始了,社交圈又开始传播。

想看看这次的疯狂,回头刷了一下罗胖的微博,却看到大多是负面的评论,这让我很好奇,怎么微博连溢美之词都没有了?


当我们看《时间的朋友》的时候,我们在讨厌什么?


让我想起一个问答平台的提问。

“我朋友长期严重沉迷于《罗辑思维》,现在世界观似乎有点反常,这是什么情况?”

问题的回答,暂时不分享了,因为有时候谜底就在谜面上,没必要再讲。

我大学的时候也沉迷过思维逻辑一段时间,听了不少60s,最后学习到了听到等于得到,把别人做到等于自己做到,把买书等于看书。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慢慢地也就取消关注了。

后面知道了,“罗辑思维”的受众,却有不少是思维有缺陷的人,本质上和咪蒙的用户是类似的。

“我没办法得到所有用户,我知道这个群体的想法,我知道怎么利用这个群体。”说着可能他自己都不笃信、不可行的话。


当我们看《时间的朋友》的时候,我们在讨厌什么?

他的商业模式本质就是通过营销手段,把一个个简单的概念和符号印入“乌合之众”的脑子,让这个群体的人以为得到,奉旨圭臬。再通过反复的断言、自己的气场、演讲技巧、洗脑式的符号形象传染到同类人中。

但不得不说,罗胖讲故事的能力是真的好,把一个个“焦虑点”、“符号”、“新概念”、“断言”切入到演讲中,让我们真的觉得这很厉害、很重要。

每次《时间的朋友》里面新名词、新概念遍地开花。但,我们真的需要的是这些新名词、新概念吗?也许这只是听众以为重要,实则加重了焦虑?

当我们看《时间的朋友》的时候,我们在讨厌什么?


我们来看看,2019,他是怎么用极简、形象化以及人们的焦虑,来讲今年的故事。

《2019时间的朋友》摘录

一、开篇1、“以前变化是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变化成了生活本身”——熟悉的生活不见了(焦虑点)2、“名人们的去世”——时代在结束,我们在告别自己的一部分(符号)3、“不做事的人”——我是做事还是不做事的人?(焦虑点)4、“我们要搞掂的,无非是一张时间表”——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断言)二、小趋势1、“对做事的人来说,难不难和他没关系”——没在做事的人开始慌(焦虑点)2、“小趋势撬动大趋势、移动支付”——预测小趋势的重要性(新概念)3、猫砂出现,导致云吸猫出现——(滑坡谬误)4、“鹿班出现、电商变化”——没有预测到小趋势,就会错过大趋势(
焦虑点)三、我能看到事实吗?1、“对相貌的判断”——我们看不到事实(焦虑点)2、“还原能力是最稀缺的能力”——(新概念)3、“下半场的修行是还原这个世界”——(断言)4、“得到大学招生严格”——提供解除焦虑的方式(广告)四、我能感知“非共识”那?1、“非共识”——(新概念)2、达成非共识的过程是一个“回到母体,强化母体”的过程——进入传统的重要性(断言、焦虑点)五、我的时间够用吗?1、“信息过载”——(焦虑点)2、《百岁人生》——(广告)3、少年得到——(广告)4、所有能穿越时间的东西,就该坚守——(断言)六、我的力量从哪里来?1、拼多多是人的逻辑——(广告)2、“力量来自信用飞轮”——(
新概念、断言)七、时间愿意和我做朋友吗?1、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长期主义这种行为模式,成为时间的朋友——(断言)2、如果你想成功就看《变量》——(断言、广告


以上不再一一列举


不可否认,罗辑思维吸引了如此多用户群,在一定层面是成功的,但他的成功并不是我们的成功,而是《乌合之众》中“群体”的力量。

当我们看《时间的朋友》的时候,我们在讨厌什么?

罗辑思维并不会告诉你他成功背后的故事,你以为你学到了“逻辑思维”?

不,你学到的只是“罗辑思维”,一个胖子利用你的焦虑把你洗了脑的故事。

当我们看《时间的朋友》的时候,我们在讨厌什么?

最后认为自己真的得到了的人,你真的得到了吗?回想一下,你得到了什么?

像不像高中做数学题的时候,翻看了答案以为自己完全学会了,盖上答案,写了个“答”后就无从下笔。



我是思我得读书(SwordReader)

一个和你一起读书一起玩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