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時間的朋友》的時候,我們在討厭什麼?


當我們看《時間的朋友》的時候,我們在討厭什麼?

不知道第幾次《時間的朋友》又開始了,社交圈又開始傳播。

想看看這次的瘋狂,回頭刷了一下羅胖的微博,卻看到大多是負面的評論,這讓我很好奇,怎麼微博連溢美之詞都沒有了?


當我們看《時間的朋友》的時候,我們在討厭什麼?


讓我想起一個問答平臺的提問。

“我朋友長期嚴重沉迷於《羅輯思維》,現在世界觀似乎有點反常,這是什麼情況?”

問題的回答,暫時不分享了,因為有時候謎底就在謎面上,沒必要再講。

我大學的時候也沉迷過思維邏輯一段時間,聽了不少60s,最後學習到了聽到等於得到,把別人做到等於自己做到,把買書等於看書。當時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慢慢地也就取消關注了。

後面知道了,“羅輯思維”的受眾,卻有不少是思維有缺陷的人,本質上和咪蒙的用戶是類似的。

“我沒辦法得到所有用戶,我知道這個群體的想法,我知道怎麼利用這個群體。”說著可能他自己都不篤信、不可行的話。


當我們看《時間的朋友》的時候,我們在討厭什麼?

他的商業模式本質就是通過營銷手段,把一個個簡單的概念和符號印入“烏合之眾”的腦子,讓這個群體的人以為得到,奉旨圭臬。再通過反覆的斷言、自己的氣場、演講技巧、洗腦式的符號形象傳染到同類人中。

但不得不說,羅胖講故事的能力是真的好,把一個個“焦慮點”、“符號”、“新概念”、“斷言”切入到演講中,讓我們真的覺得這很厲害、很重要。

每次《時間的朋友》裡面新名詞、新概念遍地開花。但,我們真的需要的是這些新名詞、新概念嗎?也許這只是聽眾以為重要,實則加重了焦慮?

當我們看《時間的朋友》的時候,我們在討厭什麼?


我們來看看,2019,他是怎麼用極簡、形象化以及人們的焦慮,來講今年的故事。

《2019時間的朋友》摘錄

一、開篇1、“以前變化是生活的一部分,現在變化成了生活本身”——熟悉的生活不見了(焦慮點)2、“名人們的去世”——時代在結束,我們在告別自己的一部分(符號)3、“不做事的人”——我是做事還是不做事的人?(焦慮點)4、“我們要搞掂的,無非是一張時間表”——時間管理的重要性(斷言)二、小趨勢1、“對做事的人來說,難不難和他沒關係”——沒在做事的人開始慌(焦慮點)2、“小趨勢撬動大趨勢、移動支付”——預測小趨勢的重要性(新概念)3、貓砂出現,導致雲吸貓出現——(滑坡謬誤)4、“鹿班出現、電商變化”——沒有預測到小趨勢,就會錯過大趨勢(
焦慮點)三、我能看到事實嗎?1、“對相貌的判斷”——我們看不到事實(焦慮點)2、“還原能力是最稀缺的能力”——(新概念)3、“下半場的修行是還原這個世界”——(斷言)4、“得到大學招生嚴格”——提供解除焦慮的方式(廣告)四、我能感知“非共識”那?1、“非共識”——(新概念)2、達成非共識的過程是一個“回到母體,強化母體”的過程——進入傳統的重要性(斷言、焦慮點)五、我的時間夠用嗎?1、“信息過載”——(焦慮點)2、《百歲人生》——(廣告)3、少年得到——(廣告)4、所有能穿越時間的東西,就該堅守——(斷言)六、我的力量從哪裡來?1、拼多多是人的邏輯——(廣告)2、“力量來自信用飛輪”——(
新概念、斷言)七、時間願意和我做朋友嗎?1、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通過長期主義這種行為模式,成為時間的朋友——(斷言)2、如果你想成功就看《變量》——(斷言、廣告


以上不再一一列舉


不可否認,羅輯思維吸引瞭如此多用戶群,在一定層面是成功的,但他的成功並不是我們的成功,而是《烏合之眾》中“群體”的力量。

當我們看《時間的朋友》的時候,我們在討厭什麼?

羅輯思維並不會告訴你他成功背後的故事,你以為你學到了“邏輯思維”?

不,你學到的只是“羅輯思維”,一個胖子利用你的焦慮把你洗了腦的故事。

當我們看《時間的朋友》的時候,我們在討厭什麼?

最後認為自己真的得到了的人,你真的得到了嗎?回想一下,你得到了什麼?

像不像高中做數學題的時候,翻看了答案以為自己完全學會了,蓋上答案,寫了個“答”後就無從下筆。



我是思我得讀書(SwordReader)

一個和你一起讀書一起玩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