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提尼克島:加勒比海的法式風情

馬提尼克島:加勒比海的法式風情

“白河”(White River)穿過茂密的拉布川森林。

馬提尼克島:加勒比海的法式風情

對於來到加勒比海旅行的遊客來說,

以法語為官方語言的馬提尼克島

並不是經典的旅遊目的地。

不過,這裡的自助旅遊觀光的樂趣

卻構成了這座島嶼吸引力的一部分。

馬提尼克島:加勒比海的法式風情

早晨,我們走出租來的度假別墅,準備驅車前往位於馬提尼克島(Martinique)北海岸的聖皮埃爾鎮(St. Pierre),去那裡的黑色沙灘遊玩。我們在 SUV 的後備箱裡放了幾張沙灘椅和一個冰箱,把孩子們安頓在後座上,繫好了安全帶。根據 GPS 導航系統的路線規劃信息,我們得往內陸方向前進,穿越島上的山脈,才能在中午之前抵達目的地。於是,我們就照著這條路線,向目的地進發。

馬提尼克島:加勒比海的法式風情

馬提尼克島地圖 © R. Bonne

大約一個小時的車程之後,道路變窄了,兩邊的樹木也變得特別密集。我們還先後遇上了三條小溪,溪水溢出到山路上,使路面變得十分溼滑,於是我們不得不放慢車速,小心地涉水通過。最後,我們的車子徹底停了下來,因為前方已經沒有可以通車的道路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條徒步小徑。路牌上標示著此處的地名:拉布川森林(Forêt de Rabuchon)。

馬提尼克島:加勒比海的法式風情

孩子們在馬提尼克島的 Grand Anse d’Arlet 海灘上玩沙子。這座地勢崎嶇不平的島嶼是法國正式領土的一部分。

此時在我們面前的,是大自然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那些桃花心木(mahogany tree)大概已經是百年老樹了,蕨類植物長得很高,周圍綠竹環繞,還有一大堆瘋狂生長的野花:有龍船花屬(ixora)和赫蕉屬(heliconia)的野花,還有瓷玫瑰(porcelain rose)。見到大自然這番生機盎然的景象,我們決定把沙灘椅留在車裡,踏上一次計劃外的徒步之旅。我們先是穿過了一條小河——橫跨河面的人行懸索橋小孩子也能輕鬆通過——然後朝著名為“卡爾貝山脈”(Pitons du Carbet)的五座火山山峰前進。

馬提尼克島:加勒比海的法式風情

這座橫跨白河的懸索橋可以通往拉布川森林。

雖然這裡不是我們一家人原來想要去的黑色沙灘,但我並不覺得失望。我還教給了正在上小學的女兒們一個新詞:“機緣巧合(Serendipity)。”我放慢語速,將這個詞重複了幾遍,並向她們解釋道:“這個詞的意思是,一件意料之外、但結果非常好的事情。”

位於加勒比海南端的馬提尼克島就是這樣一個充滿了機緣巧合的地方。我們今年 2 月在那裡度過的為期一週的假期裡,這座島嶼一次又一次地帶給我們驚喜。

馬提尼克島:加勒比海的法式風情

卡爾貝山脈 © britannica

位於島上東海岸的卡拉韋勒半島(Caravelle Peninsula),一片尚未開發的處女地,就是我們意外發現的一個驚喜。這個向大西洋海面延伸約 11.2 公里的半島,不僅有很適合休閒放鬆的一片片海灘,有海岸邊的小吃棚和供應美味午餐的小店,還有長達數公里、綿延起伏的甘蔗地和長滿高高青草的草原。此外,這裡還有 18 世紀的甘蔗和咖啡種植園的一處遺址,名為“迪比克莊園”(Château Dubuc)。最後,你還會看到一所時髦的衝浪學校,名叫“布利斯”(Bliss,意為“極樂”)。

馬提尼克島:加勒比海的法式風情

在馬提尼克島的首府法蘭西堡,人們穿著傳統的服飾參加懺悔星期二(Mardi Gras)的狂歡節遊行。

位於馬提尼克島另一側的萊特魯瓦西萊市(Les Trois-Îlets),則是由一些時尚優雅的加勒比海岸城鎮組成的,但那裡人口更為密集。那一側的海水相對平靜一些。對於喜歡法國文化的人來說,萊特魯瓦西萊還有足夠多的酒吧、高檔餐廳和法式麵包房。

馬提尼克島:加勒比海的法式風情

迪比克莊園之美 © kzoop

馬提尼克島的首府法蘭西堡市(Fort de France)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法蘭西堡有一個熙熙攘攘的大市場(Grand Marché),這個有頂蓋的市場可以追溯到1885年。這裡的商品種類繁多,讓人應接不暇,有各種水果蔬菜、克里奧爾(Creole)香料,當地生產的朗姆酒以及島上的其他特產。這座城市還有一些很適合觀察各色各樣人物的地方,比如皇后酒店(Hotel L’Imperatrice)正對著市中心公園的臨街酒吧。這座城市也是馬提尼克島一年一度的狂歡節慶祝活動的舉辦地,狂歡節的日期是不固定的,但每年都是在 2 月或 3 月。

馬提尼克島:加勒比海的法式風情

馬提尼克島的首府法蘭西堡市的港口 © Tara Donne

與附近的瓜德羅普島(Guadeloupe)一樣,馬提尼克島也是法國的一個海外省,這意味著它是法國正式領土的組成部分,因此,該島的生活水平比加勒比海地區的其他許多島嶼更高。馬提尼克島的人口數量也特別多,在島上你有時會覺得自己彷彿到了法國本土——路上人潮湧動,有點推推擠擠,一路上可以看到不止一家家樂福超市以及法國汽車品牌雷諾和雪鐵龍的經銷商門店,法蘭西堡市中心甚至還有一家老佛爺百貨公司。

馬提尼克島:加勒比海的法式風情

瓜德羅普島的熱帶雨林 © Guillaume Cattiaux

在加勒比海地區,法蘭西堡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坐落在市中心的舍爾歇圖書館(Bibliothèque Schoelcher)是一座始建於 19 世紀的圖書館,這座別具魅力的建築物是用鑄鐵、木材和玻璃建造而成的。它最初是 1889 年巴黎世界博覽會的一個展館,世博會結束後,人們將這個展館拆除分解,運往馬提尼克島,在法蘭西堡市中心的薩瓦內公園(La Savane)對面重新組建起來,作為圖書館開放。

馬提尼克島:加勒比海的法式風情

薩瓦內公園 © wapiti-magazine

在白天,街道上擠滿了人(到了晚上則變得相當安靜),人群中既有島民,也有坐了郵輪過來一日遊的遊客。這座人口數量大約有 10 萬人的城市,擁有一個人才充足的專業技術人員階層,在法國政府的幫助下足以支撐起音樂舞蹈及視覺藝術中心 Tropiques Atrium 等等文化設施的生存和發展。

但馬提尼克島同時也是一個將近 40% 的陸地面積都覆蓋著森林的島嶼。這座島嶼長約 80 公里,最寬處的寬度大約 35 公里(大約有紐約市那麼大)。島上幾乎完全沒有那種提供全包式度假套餐的度假村(事實上只有一個,那就是地中海俱樂部布坎寧一價全包度假村[Club Med Buccaneer’s Creek]),這意味著你只能自助遊覽馬提尼克島。

馬提尼克島:加勒比海的法式風情

馬提尼克島的全包度假村Club Med Buccaneer’s Creek © clubmed

儘管馬提尼克島在很多方面都具有法國的特點,大部分遊客也都是法國人——這意味著你可能連續幾天都碰不到一個美國人——但它也有自己獨特而豐富的歷史文化。近年來,島民當中的年輕一代正在想方設法尋求與他們特有的文化重新建立聯繫,因此,島上的這些傳統文化如今越來越興盛。Renaud Bonard 就是這些年輕島民的一個代表。他曾經是一名公路勘測員,但在一次騎摩托車出行時因交通意外受傷,於是他決定改行,在島上人煙稀少的鄉村區域格羅莫訥市(Gros Morne)開設了一個小型舞蹈中心,他將這個舞蹈中心命名為“Lakou A”。

馬提尼克島:加勒比海的法式風情

格羅莫訥市 © fansshare

一天下午,我們驅車前往這個舞蹈中心參觀。當時,Bonard 正在接待一個來自紐約州北部的中學生參觀團,還向大家展示了貝勒舞(Bèlè)。這是非裔克里奧爾人(Afro-Creole)一種有固定程序的手鼓舞蹈,可以追溯到 18 世紀。在那個年代,是非洲黑奴在這片土地上從事農耕。如今,這種舞蹈在島上的一些社交俱樂部中仍然很流行。

“正是我與這片土地的聯繫,定義了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Bonard 一邊穿過他種植了橙子和百香果的一片土地,一邊解釋道,“這就是馬提尼克島的文化遺產。”

馬提尼克島:加勒比海的法式風情

© martinique

前往馬提尼克島旅行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挪威航空(Norwegian Air)於四年前首次開通從美國飛往該島的航線。近日,這家廉價航空公司宣佈,從今年 3 月底開始,取消從美國紐約市、加拿大蒙特利爾市和美國勞德代爾堡市(Fort Lauderdale)直飛馬提尼克島的超級廉價航班,因為該公司已經揹負了太多債務,正在努力穩定其財務狀況。這意味著,如果要從美國直飛該島,唯一的選擇(除非有新增的航班)就是乘坐美國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從邁阿密市出發的航班。

馬提尼克島:加勒比海的法式風情

© villagedelapointe

馬提尼克島本身也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來接待如今每逢冬季便大量湧入的遊客。近年來,該島的遊客人數激增:去年,有 54 萬名遊客在該島過夜,其中只有 3% 的遊客來自美國。在島嶼中央的法蘭西堡市周邊,每天都會出現交通堵塞的現象。還有其他一些令人不快的小問題,比如需要在狹小的機場租車辦公室長時間等候等等,這些都給旅行造成了一定的不便。

馬提尼克島:加勒比海的法式風情

聖奧賓酒莊的種植園(Le Domaine Saint Aubin)景觀 © ADRIAN STONE

以上這一切都意味著,如果你要到馬提尼克島旅遊,選擇一個合適的住宿地點,作為你每天出發、開啟島上旅行的基地,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住在萊特魯瓦西萊市可能是最方便的,這座城市由一些瀕臨海灣的小城鎮組成,而海灣正對面就是法蘭西堡的港口,你可以乘坐渡輪橫渡海灣,快速抵達法蘭西堡。從港口出發,只需步行就可以到達法蘭西堡大部分熱門的旅遊景點。另外,萊特魯瓦西萊市可供出租的度假屋也很多。

馬提尼克島:加勒比海的法式風情

萊特魯瓦西萊市海邊的出租屋 © antillesexception

萊特魯瓦西萊市的一大特色,就是那些我們非常喜歡的海灘。小漁村 Anse d 'Arlet 沿著 Grand Anse d’Arlet 海灘設了一條濱海人行道,路邊有許多當地人開的商店和海鮮餐廳。在 L’Amandier des Îles 餐廳,我們吃了鯕鰍魚(Mahi-mahi)配刺山柑花蕾、檸檬和洋蔥,味道非常棒。我們還品嚐了克里奧爾人的一道特色菜——燴蜘蛛螺(菜名為Fricassée de Lambis,蜘蛛螺是一種海螺)配檸檬汁、鹽、大蒜、辣椒醬和西紅柿——又喝了幾杯用當地生產的朗姆酒調製的代基裡雞尾酒(daiquiri)。加勒比海距離這家餐廳只有一兩米遠。我們坐在餐廳裡懶洋洋地慢慢享用午餐,看著海浪溫柔地拍打在沙灘上,女兒們則在沙灘上玩沙子,踩浪花。因為是週末,周圍還有從鄰近的法蘭西堡過來的其他家庭在海灘上休閒娛樂。

馬提尼克島:加勒比海的法式風情

這座小房子是迪比克莊園的一部分。在 18 世紀,這裡曾是一座甘蔗和咖啡種植園,現在這座莊園已經改成了博物館。

晚上,你可以去萊特魯瓦西萊市的小餐館,比如坐落在一個大院子裡、頂上有一把巨大雨傘的 La Pause 餐館。在另一家餐館 Le Bistrot d 'en Face,背景音樂是聲音輕柔的俱樂部音樂,幾十桌客人各自在交談(幾乎都是用法語),而侍者們端著魷魚和貽貝等菜餚在餐桌間快速地來回穿梭。La Pause 餐館的食物不算特別好吃——總體來說,我們更喜歡當地的克里奧爾餐館,而不是這種法式小餐館。不過,那天晚上給我們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還是那種彷彿身處法國本土的感覺。

馬提尼克島:加勒比海的法式風情

小漁村 Anse d 'Arlet © bellemartinique

來自法國諾曼底的 Alain Vallaud 租了一輛摩托車,正偕同女友 Isabelle Patry 在馬提尼克島上環島旅行。他說:“這個島就是法國的一部分。但如果你深入挖掘,你會發現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地方,會真正把你吸引住。”

橫跨整座島嶼,來到另一側的卡拉韋勒(La Caravelle),就沒有這些小餐館了,這是因為卡拉韋勒半島本身是一個自然保護區。進入半島的途中,你會路經長達幾公里的甘蔗田,接著,一片連綿起伏、盡是綠樹青草的鄉村景色展現在眼前,一直延伸到大西洋岸邊。相比馬提尼克島的另一側,卡拉韋勒半島這一側的海面風浪較大,因此,許多衝浪愛好者佔據了這座半島的最遠端。這就是卡拉韋勒的一大特色。此地的酒店和遊客都比較少,但仍然有很多美麗的景點值得欣賞,完全可以在這裡悠閒地遊覽觀光,度過美好的數日假期時光。這座半島上至少有兩條徒步旅行小徑,沿途可以看到美妙的海景和島嶼景觀。

馬提尼克島:加勒比海的法式風情

卡拉韋勒的自然保護區 © martinique

我們在半島上遇到了來自葡萄牙的 Fabian Engel,他是一個健壯的衝浪愛好者。他和妻子來到這裡衝浪,而妻子唯一抱怨的事情就是那天的風有點像要把海浪吹翻。和其他許多遊客一樣,他對這個地方的總結是:“帶著歐洲味道的加勒比海地區。”

那一天,我們去參觀了迪比克莊園,這裡曾經是一個遼闊的甘蔗和咖啡種植園。如今,在歐盟的資助下,莊園宅第、牛磨坊、製糖場、以前奴隸的住所和其他建築物的遺址都得到了修復(至少那些殘垣斷壁已經得到了固定)。從莊園的遺址處出發,你可以走到一片紅樹林沼澤地,然後沿著一條徒步小徑走到幾乎空無一人的山坡上,沿途可以看到開闊的風景以及大西洋波濤起伏的海水。

馬提尼克島:加勒比海的法式風情

迪比克莊園 © Skimel

最後,我們來到了卡拉韋勒半島上一片安靜的海灘,名叫 L’Anse L’Etang,這裡幾乎沒有可供野餐的長椅,倒是有幾家海濱餐廳和幾棟可供出租的度假別墅。卡拉韋勒半島還有一家新開張的高端精品酒店,名為法國可可酒店(French Coco),它讓我想起了聖巴茨島(St. Barts,加勒比海上的另一座島嶼)上常見的高檔小酒店。

馬提尼克島:加勒比海的法式風情

法國可可酒店 © booking

萊特魯瓦西萊市的另一家豪華精品酒店 La Suite Villa 有一位接受過法式烹飪培訓的廚師,名叫 Florent Boucher。我們在那裡吃了一頓極其美味的晚餐,包括輕煎藍鰭金槍魚(bluefin tuna)配茄子魚子醬、烤洋蔥和百香果。

馬提尼克島:加勒比海的法式風情

豪華精品酒店 La Suite Villa © martinique

但是,真正脫穎而出的反倒是島上那些樸實無華的食物:烤魚、烤雞和其他克里奧爾特色菜。馬提尼克島跟浮誇一點也不沾邊,而這正是我喜歡它的原因。

最後,我們還是成功抵達了位於馬提尼克島北部的寧靜海濱小鎮聖皮埃爾。1902 年,培雷火山(Mount Pelée)噴發,摧毀了這個城鎮,大約 3 萬人因此喪生。如今,聖皮埃爾的黑色沙灘清楚地提醒著人們當年的那一場災難。

馬提尼克島:加勒比海的法式風情

培雷火山 © James L. Amos

在返回度假別墅的路上,我們決定忽視GPS導航系統規劃的路線,堅持走沿海的公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