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声誉名扬海外,日本也因此而决定效仿,为何却不修建城墙?

自公元618年,唐国公李渊于长安登基称帝,建立唐朝政权以后,唐朝便在唐朝历代统治者的带领下接连迎来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等一连串的盛世之景。

幅员辽阔、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不说,更是有着极为开放且包容的思想,从而在科技、文化、经济、艺术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唐朝声誉名扬海外,日本也因此而决定效仿,为何却不修建城墙?

而且作为当时最强盛的政权,唐朝对于当时的海外政权也是极为包容,与诸多亚欧国家均有着紧密的联系,声誉也因此而名扬海外。中国人在海外的“唐人”之称也正是因此而来。

一时间,唐朝的一系列政治制度也纷纷成了当时许多海外政权学习和借鉴的对象,日本便是其中之一。

唐朝声誉名扬海外,日本也因此而决定效仿,为何却不修建城墙?

日本效仿唐朝却不修建城墙?

公元645年,为了实现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体制的目的,刚刚登基的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宣布推行大化改新改革举措。

决定效仿唐朝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体制,借以将原本分裂的日本也改革成一个中央集权政权,确保日本天皇皇权的统治地位。

那么改善“天皇”在世人眼中的形象,自然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可是在大化改新以前,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同时也受日本封建贵族对于日本经济体系的影响,大量的土地实则都成了日本封建贵族的私人后花园。

日本天皇的权威也因此而名存实亡,甚至于就连宫殿都修筑的“破破烂烂”,极为简陋,当然,只是相对于那些日本封建贵族的“宅邸”而言的哈。

所以在大化改新刚刚开始之际,日本孝德天皇就宣告废除原本盛行的土地私有制,也就是为“公地公民”。

从而一方面间接地实现了对日本封建贵族势力的打击,另外一方面则是为效仿长安城而建造的都城“奈良”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前提条件。

唐朝声誉名扬海外,日本也因此而决定效仿,为何却不修建城墙?

虽然奈良的整体面积并不大,仅有唐朝长安城的四分之一左右,但是从其中诸多深具“唐朝遗风”的建筑风格来看,明显就是以长安城为蓝本的。


唐朝声誉名扬海外,日本也因此而决定效仿,为何却不修建城墙?

诸如太极殿、朝集殿等威严的宫殿,星罗棋布、井井有条且分为东西二市的规划布局,明显都具备这浓厚的唐朝特色。

可是有一点却不同,那就是日本的“奈良古都”没有城墙,其它后来建造的日本城市也基本都是如此,同样没有城墙。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唐朝声誉名扬海外,日本也因此而决定效仿,为何却不修建城墙?

城墙在中国古代的意义

要知道,在中国的封建时期,虽然唐朝强盛,但是这不代表唐朝就真的安定统一了,其依旧会面临着外部诸多敌对政权的威胁。

且由于古代科技落后,根本不存在现在这样先进的热武器,战争基本就是很直接且残酷的人与人的对抗。

所以在中国古代,在城市周边修建城墙、以及护城河等一系列军事措施也俨然已经成了中原文化的特色。

显然对中国古代政权抵御外敌、保障社稷、民生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

反观日本,作为一个自公元三世纪才基本形成奴隶制政权的政权,同样不存在什么热武器,战争也是人与人的对抗,明显也有着修建城墙的必要性,那么为何却不修建城墙呢?

唐朝声誉名扬海外,日本也因此而决定效仿,为何却不修建城墙?

日本不修建城墙的实质

其实这还要从日本的地理特征开始说起,要知道,日本终究还是一个“岛国”,其不像中原这样有着辽阔的土地,疆域极为有限。

而且岛上更是有着诸多“温泉”,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日本其实还是一个建立在“火山”上的国家。

诸如日本的“富士山”,虽然其上面白雪皑皑,可实则却并非“死火山”,而是一座“休眠火山”,也就是“活火山”。

截止如今,其最后一次的爆发距今也就仅仅只有三百余年。

唐朝声誉名扬海外,日本也因此而决定效仿,为何却不修建城墙?

再者,日本地震有多么频繁大家应该都清楚,明摆着还是一个建立在地震带上面的国家。

如若再加上海啸、台风等诸多来自大海的自然灾害,大家说日本怎么修城墙?

费心费力地用石头建好城墙,结果一次地震或者火山喷发就尘归尘土归土啥也没有了,这样划算吗?

另外,大化改新的实质是为了打击日本大贵族垄断的不良势态,这也就意味着孝德天皇执政时的国库其实是没什么多余的钱的,生产力的落后无疑就更是加重了这一势态。

那么在建造城市都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哪里还拿得出多余的钱财去修建比房子还贵的“城墙”呢?毕竟为了抵挡地震的危害,日本当时的房子基本都是“木屋”结构。

唐朝声誉名扬海外,日本也因此而决定效仿,为何却不修建城墙?

当然,这诸多看似对日本极为不利的地理劣势实则也为日本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即入侵者比较少,由于古代科技落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其实都不具备远洋航行作战的能力,这还是相对于当时相对发达的华夏文明来说的。

诸如元朝忽必烈远征日本的案例,勇猛的蒙古铁骑两次远征,均是做足了充足的准备,结果却均是无功而返,甚至还损失惨重,直接就折在了大海之上。

至于当时的欧洲地区就更不用说了,自身都还自顾不暇战乱不止呢,又哪里有功夫去研究“造船术”。

唐朝声誉名扬海外,日本也因此而决定效仿,为何却不修建城墙?

结束语

显而易见,在孝德天皇效仿唐朝,通过大化改新将日本构建成“中央集权”社会以后,首先在内忧上面的矛盾明显就减少了。

即便有,也不排除仍旧会存在内部攻破的嫌疑。所以城墙还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且古代不怎么发达的航海术、大海所为日本所提供的天然屏障,无疑也让日本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外部敌对势力威胁。那么城墙首先在军事上所能提供的作用就极为有限。

那又要城墙何用?等地震的时候看城墙怎么塌吗?还是觉得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日本真的就钱多的没处花了。

毕竟不管怎么说,“借鉴”和“效仿”的本质并非什么“照猫画虎”,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然城墙对当时的日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那么自然也就没有修建的必要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