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古代志怪故事——张瑾(出自《稽神录》)

张瑾

有一个叫张瑾的道士,醉心于符箓法术,虽然苦心攻研但却一直没有所成。

一次闲游到华阴城,见有人卖瓜,便买了两个打算自己吃。瓜摊旁边有个老大爷,张瑾看着大爷面黄肌瘦,一看就是饿了很久了,便让出自己的瓜给老大爷吃了。而这大爷也不客气,一口气就吃了上百个,张瑾这时心想这大爷绝对不是普通人,所以大爷越吃张瑾便对他越恭敬。

老大爷吃饱后,自然对这小伙很满意,临走前便对张瑾说:“我乃是土地神,感念你小子的热情招待,我将有所报答才是。”于是取出了一卷书来递给了他:“这是禁狐魅之术,要好好修持,降妖救人。”张瑾恭恭敬敬地接过了书,一抬头老大爷也不见了。

没过几天,张瑾夜宿在一户人家里,听见其家中有女孩在不停地哭喊,如同发狂一样。问主人后,对方答说:“家中小女近日忽得狂疾,每到天快黑时便精心梳洗打扮,说什么要召胡郎来,老朽也曾多方延人医治,可却一直不见好转。”

张瑾想起那老大爷给自己的那卷书,便照着上面所示书了几道符,并一一在门上窗户上都贴好了。入夜后,就听见房檐上有个声音边哭边骂说:“哪里来的道士,强要理他人家事,还是趁早滚蛋吧!”张瑾毫不退缩,立即对喷了回去。

过了很久,只听那声音大喊道:“我就暂且当回奴婢吧!”遂寂然无声了。

第二天,张瑾又书了几张符交给那家人,女孩的病也就全好了。喜出望外的家主人于是赠给了张瑾几十匹绸缎作为了谢礼。

本来张瑾就是一个人独行,现在又多了这许多绸缎,靠他自己肯定拿不动,于是只好先住了下来,准备招两个仆人然后再走。

过了没几天,忽然有两个仆人来找张瑾,一个叫德儿,一个叫归宝,自称从前一直侍奉着崔氏,但自从崔氏离官之后他俩就被抛弃了,而今也不知该到哪去,情愿跟随在张瑾前后充当仆役。张瑾也没细想,便同意了。

一路上,两个仆人所表现的全都谨慎诚实而又聪明机灵,相处时间长了,张瑾也就对他俩逐渐信任起来,凡是自己的书囊、符法、过所(也就是通过关口时需要的凭证)、衣服之类,通通交给归宝保管。

这天眼看就要过前面的关卡了,一直侍奉在张瑾身边的归宝突然对其破口大骂说:“竟敢以我为奴,我可是你的亲爸爸!”说完一路狂奔,张瑾虽拼命追赶,但对方跑起来就跟风一样快,倏忽间便不见了。

张瑾回到原地,发现那个德儿也消失了,自己让他们背着的东西也全都被顺走了,当时秦陇之间正在打仗,关卡盘查极严,要过关的人如果没有凭证,可以被就地正法。张瑾东西全丢了,自然不敢再向前走,只好原路返回了他降妖的那户主人家,告诉了对方这一路上发生的事,可那家主人却根本不相信他的说法,认为他是贪得无厌,又来骚扰他家,于是竟将他轰了出去。

山穷水尽的张瑾只好投身于农家,帮人家干农活勉强得以度日,每日都要辛苦一整天,艰辛备至。一天,干累了的张瑾正靠在一棵大树下休息,仰头间忽然看见树上竟坐着两个少年,对他说:“我们就是德儿和归宝,怎么样,你为奴的这些日子,还辛苦吗?”又掏出张瑾的那卷书来说:“这符法本来是我的书,丢失已经很久了,今天没想到又得着了,不过,我又岂会无情于你呢?”说罢,将书扔还给了张瑾:“快回家去吧,乡里人还等着你的书符呢。”大笑而去。

张瑾得了证件,终于可以过关回家去了,但自此之后,他就再也没有用过符法了。

【原文】道士张谨者,好符法,学虽苦而无成。尝客游至华阴市,见卖瓜者,买而食之。旁有老父,谨觉其饥色,取以遗之,累食百余,谨知其异,奉之愈敬。将去,谓谨曰:“吾土地之神也,感子之意,有以相报。”因出一编书曰:“此禁狐魅之术也,宜勤行之。”

  谨受之,父亦不见。尔日宿近县村中,闻其家有女子啼呼,状若狂者,以问主人,对曰:“家有女,近得狂疾,每日昃辄靓妆盛服,云召胡郎来。非不疗理,无如之何也。”

  谨即为书符,施檐户间。是日晚间,檐上哭泣且骂曰:“何物道士,预他人家事,宜急去之。”谨怒呵之。良久,大言曰:“吾且为奴矣。”

  遂寂然。谨复书数符,病即都差。主人遗绢数十匹以谢之。谨尝独行,既有重赍,须得傔力,停数日,忽有二奴诣谨,自称曰德儿、归宝,尝事崔氏,崔出官,因见舍弃。今无归矣,愿侍左右。

  谨纳之,二奴皆谨愿黠利,尤可凭信。谨东行,凡书囊、符法、过所、衣服,皆付归宝负之,将及关,归宝忽大骂曰:“以我为奴,如役汝父。”

  因绝走。谨骇怒,逐之,其行如风,倏忽不见。既而德儿亦不见,所赍之物皆失之矣。时秦陇用兵,关禁严急,客行无验,皆见刑戮。既不敢东度,复还主人,具以告之,主人怒曰:“宁有是事,是无厌复将挠我耳。”因止于田夫之家,绝不供给,遂为耕夫,邀与同作,昼耕夜息,疲苦备至,因憩大树下,仰见二儿,曰:“吾德儿、归宝也,汝之为奴,苦否?”

  又曰:“此符法,我之书也。失之已久,今喜再获,吾岂无情于汝乎?”因掷过所还之曰:“速归,乡人待尔书符也。”

  即大笑而去。谨得过所,复诣主人,方异之,更遗绢数匹乃得去。自尔遂绝书符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