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痛苦,怎麼辦?這裡有一份與父母和解的指南

前段時間豆瓣有個很高流量的話題:“如果讓你來當自己的父母,你將會怎樣對待童年時代的自己呢?”

在話題下的文章和評論可以看出,中國式家庭都有個很奇怪的現象,無論父母是非常寵愛孩子或者是非常嚴格教育孩子,都會造成孩子長大後稍有過得不順就怪責原生家庭的教育出了問題。

而我們的父母,確實是由於過分希望孩子活成他們理想的模樣不但操碎了心,甚至還惹來了一生怨對。

在微博有一句很高讚的經典語錄:“做孩子最失敗的,就是既厭惡父母設計的人生,又怕走錯路辜負了父母的期望。”

可見不僅為人父母不容易,為人子女也甚是艱難。

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痛苦,怎麼辦?這裡有一份與父母和解的指南

原生家庭的問題相信一直是很多人揮之不去的痛,像前段時間的熱播劇《都挺好》中的三兄妹往後的婚戀和人生髮展軌跡,其實也是跟媽媽對待他們的教育和培養方式密不可分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幕明玉罵她爸太作太無能的時候,她爸喊出她媽媽的名字,然後明玉發現,自己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的模樣了。從小她最討厭的人就是她媽媽,霸道蠻橫,從來不理她的需求,只按自己的心情和脾氣跟她和爸爸發飈。

而我也有原生家庭的生存陰影,小時候媽媽覺得我做家務不如她意的時候,總是說:“你這樣幹活以後嫁人了會遭到婆家嫌棄的。”

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很討厭做家務,也對婚姻沒什麼期待了。因為我從小就覺得自己生來並不是為了伺候別人的,這個跟我媽的期望是截然相反的。

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痛苦,怎麼辦?這裡有一份與父母和解的指南

以前人們還在為了生存餬口天天拼命忙於工作的時候,根本沒那麼多時間去關注家人的心理健康。

近年越來越多不堪工作和家庭重擔的人走進了心理諮詢室去訴說自己所受的委屈和壓力,據心理諮詢師的不完全統計,訴說者的壓力來源有75%以上都跟原生家庭的矛盾有關。

作為一個深受原生家庭束縛難以自拔的人,我一直有關注與原生家庭生存有關的書籍。最近看到了英國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耗盡半生研究積累和長時間磨稿寫出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的作者奧利弗還被《泰晤士報》稱為“國民心理學家”。書中案例和觀點是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從人生最早的0-6歲開始拆解,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粘人,病態或健康。

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痛苦,怎麼辦?這裡有一份與父母和解的指南

這本書讓讀者可以對照著解讀自己的童年經歷,認清真實的自己,結合自己的實際去探索出一套更健康地處理原生家庭的方法。

我覺得書中有三個重點論點簡單易懂,適合對照自省,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01|

在同一個家庭被父母不同對待,

性格差異並非基因決定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提出的一個觀點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就是:“親生的兄弟姐妹也不具有’一模一樣’的父母。因為每個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都是非常不同的。”

我們的父母大都是極為普通的平凡人,他們甚至也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他們對待子女的方式大多源於他們在自己原生家庭得到的對待和他們的主觀判斷。

我們會發現中國式家庭大多認為老大是應該挑起家裡重任的,所以一般家長都會對老大寄予厚望,不但希望老大可以聽話懂事,而且可以早日分擔一些家裡的責任。

然而我們也會發現,越是被寄予厚望的人越無能為力。像文初提到《都挺好》的老大蘇明哲,他是得到家裡最重點扶持的一員,而且品學兼優,覺得自己要承擔家裡的重任也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他連自己穩定的工作和妻兒生活的安穩都保證不了,還想著打腫臉去把爸爸接到美國,實在太不自量力了。

在中國大多數普通或中產的家庭都希望家中老大懂事能幹,這樣的揹負讓很多本來就軟弱的人活得更加無能為力。我們會發現自古以來真正能獨擋一面的家中長子真是沒有幾個,就連古代皇帝會讓長子繼續皇位也是屈指可數。

沒想到貴為英國皇室老大的查爾斯王子也深受原生家庭的困擾,作為家中老大,並且是皇室的繼承人,他一直受到家人的羞辱。他的父親菲利普親王從小就不斷地貶低他,甚至還採取敵對的方式來對待他。

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痛苦,怎麼辦?這裡有一份與父母和解的指南

在外人看來,生長在英國皇室本來就什麼都不缺,為什麼查爾斯王子會活得那麼壓抑憂鬱呢?這個問題只有研究了他的原生家庭才有答案。

他的父親菲利普親王自己在原生家庭也沒受到重視,而且他妒忌查爾斯生來就是皇位第一順位繼承人,自己卻只能當一個親王,永遠只是皇室家族的陪襯。

而查爾斯的母親伊麗莎白女王也沒給他多少關愛,從小就讓他爸菲利普親王全權管教。所以極盡奢華的皇室生活,在他看來反面是枷鎖。

這個也直接導致他日後就算娶了漂亮大方完美的戴安娜王妃也毫無幸福感可言,反而迷戀又老又醜的卡米拉,只因只有卡米拉才會真正關心他的內心需求。

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痛苦,怎麼辦?這裡有一份與父母和解的指南

同樣是英國皇室家庭成員,查爾斯的弟弟妹妹就顯得有個性很多,他的妹妹安妮公主是馬術愛好者,最小的弟弟愛德華王子還打破了皇室的傳統從事戲劇和電視傳媒工作。

通過書中的分析和我們熟悉的例子,可見家裡的老大應該懂事、背起家裡的重擔等只是家長良好的願望。

越是被這些世俗的傳統束縛的人活得越壓抑,很多人天生的不安全感來源於得不到父母的重視。所以如果沒有在原生家庭區別對待的兄弟姐妹,是否就不會有那麼多成年以後依然缺愛的“孩子”呢?

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痛苦,怎麼辦?這裡有一份與父母和解的指南

02|

天生敏感能成就人,也能毀掉人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描述自體感弱的人有以下至少一項問題的肯定回答:

  • 你是個如飢似渴的人嗎?
  • 有時貪婪上癮,傾向於狂熱地工作、無節制地性交,濫用藥物或者暴飲暴食?
  • 你是個很好的模仿者,或使人著迷、愛耍花招的人嗎?
  • 你是否不信任人,哪怕最親密的人?
  • 你是個控制狂嗎?
  • 你是否傾向於以極端的好與壞評判事物,覺得世界上只有少數美妙的人,其他人都是不值一提的?
  • 你是否總想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 你的情緒是否經常不穩定,要麼驕傲自大,要麼陷入抑鬱?
  • 你是否容易做出反社會、敵對、衝動、自私的行為?
  • 你是個追求新奇的冒險者嗎?

單純看這些選項,都有極大的負面傾向。但是按書中說的只要中了其中一點,那你的自體感可能較弱,並患有所謂的人格障礙。

不過不用害怕,這樣的你並不孤單,政界、商界、藝術界或演藝界,太多數高成就者都是自體感弱者。

自體感弱的人,通常有驚人的想像力和支配力,儘管這往往伴隨著較度的痛苦。

最近我發現很多文筆優美的女作家都是婚姻和家庭不幸福的,因為只有經歷了人世間悲歡離合滄海桑田以後,才能寫出蕩氣迴腸的故事。

首當其衝的要數近代女作家中的大才女張愛玲,很多人說沒有讀過張愛玲的人,不足以談人生談愛情。

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痛苦,怎麼辦?這裡有一份與父母和解的指南

但從張愛珍那些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不但可以反映出她自身婚戀的不幸,也映襯出她原生家庭的不甚和諧。

據說張愛玲在讀小學的時候已經能寫出一部成形的小說,如果沒有非常人的原生家庭經歷,哪來那麼痛的領悟呢?

張愛玲小時候父母就離異,她隨父親生活,但繼母走進她的家庭以後並沒有為他們帶來不一樣的溫暖,反倒讓她看見父親和繼母日夜與大煙為友,散盡家財。

在她的17歲的時候想離開父親與母親同住,卻遭到父親的毒打和禁錮,當時得了病也沒有得到醫治。在這樣絕望的情緒中,張愛玲還能把自己的故事寫成了《半生緣》。

再後來張愛玲終於逃到母親那裡了,母親卻把她在港大辛苦求學換來的獎學金拿去賭錢輸掉了。

就是在這樣父母除了想控制利用她的原生家庭長大以後,張愛玲遇到既是大漢奸,同時也有妻兒的胡蘭成居然還愛得那麼低微。

像張愛玲這樣自感體弱的才女,文字既蒼涼又悽美,卻總能在某部分的表達引起不少的共鳴。可見自感體弱的人比比皆是,天生敏感並非一定是壞事,善用了這種敏感度能成就人,反之也能毀掉人。

我們一旦發現自己生來易敏感、自感體弱,要想自救就得多往可以發揮自身優勢的方向走,而非自嘆自憐,終日鬱鬱寡歡。

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痛苦,怎麼辦?這裡有一份與父母和解的指南

03|

改寫自己生命的劇本,

可以的話幫爸媽也改一下

有原生家庭問題困擾的朋友大多數都會很痛苦,因為父母家人是自己的至親,無論怎樣恨都不會希望他們難受。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有一句話:“他們毀了你,你的媽媽和爸爸。他們可能不是故意的,但他們的確這樣做了。”

最近由於父親突然離世,跟其他親人的溝通多了,總喜歡聽他們說爸爸小時候的事情。

突然發現,自己總會把自己的人生設限歸疚於父母對自己的控制慾。但是沒想過,可能爸媽也是受到了他們原生家庭的影響。覺得自己童年缺了什麼,長大以後最艱難的是什麼,他們把這些都預演了一遍,然後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強勢來幫我避坑。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書中有提及要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最好的辦法是逐一審視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影響,並隨時進行內省。

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痛苦,怎麼辦?這裡有一份與父母和解的指南

內省是一種自我覺悟的最好方式,而實現內省的最佳方法就是繪畫和寫作。

我們經常發現很多畫家都是少言寡語的,因為他們習慣了用畫筆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同樣的,我們也會發現為什麼生活幸福美滿的故事沒有太多人關注,但不幸奇葩的家庭悲劇總能引發熱議呢?

因為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看盡了世間繁華以後,我們大多數人需要的是“原來不止我是這麼慘”的共鳴式故事安慰。

所以作者提出的用寫作來內省的方式,我感覺相當有效。很多時候在自己思緒混亂情緒失控的時候,別人說什麼都聽不進去,尤其是父母慣用的那種強硬要求的手段。

但在父親離世以後,我寫過幾篇文章既回憶了父親勤勞的一生,也對比了自己苦惱的現狀,慢慢從文字中得到很多困惑的答案,也慢慢能體會父母對自己過分焦慮和苛刻的初衷。

所以要改寫自己生命的劇本,可以先從父母的原生家庭開始分析,一步一步再寫下他們為什麼會對子女有這樣的期待。慢慢就能明白,雖然可能父母真是毀了自己的前半生,但他們真不是故意的,因為他們也是受害者。

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痛苦,怎麼辦?這裡有一份與父母和解的指南

《無問西東》有一句這樣的臺詞:“如果你能預先看到自己來人間會經歷的事情,你還有勇氣來嗎?”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就像一面超時空穿梭鏡,不僅把讀者的童年一層一層地剝析,還把各種看似不正常的成年心理現象對照分析,讓每個人人生的陰影面都無所遁形,把自己看得透透徹徹。

只有直面自己內心深處的痛點和陰影,並逐層審視、化解,我們才能與自己和解,與父母和解,與原生家庭和解。

就像《都挺好》劇中要表達的中心思想那樣:“如果你真的能和一切和解,包括你的原生家庭、你的父母、你生活中的不開心、你顛簸的命運和獨樹一幟的性格,其實一切,都挺好。”

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痛苦,怎麼辦?這裡有一份與父母和解的指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