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

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

當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有沒有停下來想一想:為什麼我要做這件事呢?

實驗心理學家培特·約翰森表示:很可能,你並不瞭解自己的動機。

第一個實驗:選照片

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

約翰森邀請了一些實驗者,在他手裡的兩張照片中間,選擇更喜歡的那張。事實上,約翰森每隻手都拿了AB兩張照片,如果實驗者說他更喜歡A,他就把B遞給對方,讓對方說出喜歡這張的理由。

結果,超過八成的人都沒意識到自己選擇的照片被換了;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們還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比如一位男生選擇了女生A的照片,約翰森把女生B的照片遞給他,這位男生對著照片解釋說,我喜歡女生B是因為她看起來很有活力,耳環也很漂亮。然而,他真正選擇的女生A,根本沒有戴耳環。

第二個實驗:問卷調查

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

在美國總統大選前,約翰遜做了一系列問卷調查,詢問人們支持哪個黨派,以及對於關鍵社會議題的態度。當調查對象填問卷的時候,測試者也偷偷地用完全相反的答案填一份新的問卷,然後以檢查答案為藉口,換掉對方的答題紙。接下來,測試者詢問調查對象,你每個題目為什麼會這樣回答。

根據最終的結果,有10%的人完全改變了自己的政治立場;接近20%的人從堅定的政治立場變成了不確定。這個比例看起來似乎不大,但是如果應用到真實世界的總統選舉中,恐怕會對投票結果造成很大的影響。

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

從這一系列的實驗中,可以得出哪些結論呢

第一, 我們一直以為我們清楚明白自己的每個決定,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通過觀察事實然後自我合理化;

第二,我們應該注意所有和“為什麼”有關的問題。大部分時候,人們對於一件事情的態度是很模糊的。當你問他:“你為什麼還在做這份工作?”請注意,很可能在你提問之前,他對於這件事情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想法,你的提問才讓他第一次做出了價值判斷;

第三,樂觀一點看,這系列實驗說明,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沒有那麼固執己見,我們的決策很容易被外部因素影響。也就是說,如果你能讓反對者看到你的觀點,並且認真思考你的動機,很有可能,對方會理解和接受你的想法;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白,其實我們並不瞭解自己本身。我們不需要告訴自己做人需要始終如一,改變主意沒什麼大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