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李白三首詩的問與思

關於李白三首詩的問與思

文字/雨門; 製圖/威廉。

昨天談“名詩多白話”,今天聊聊關於李白三首千古名篇的疑惑與思考。

“床前明月光”的床到底指什麼?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出門浪太久,睡前總思鄉。李白這首靜夜思是遊子思鄉詩中的絕對第一名。一般的理解,也是最直觀的理解,李白晚上躺床上睡不著,思念家鄉,看到了地上的月光,乾脆爬起來寫詩算了。

馬未都在《百家講壇》說傢俱中對此提出了不同意見。馬未都認為,正常來說,躺在床上很難看到地上的月光,而且在屋裡睡,關著門,更不可能有月光照進來,更不用躺在床上抬頭看月亮了。馬先生認為這裡的床應該是胡床,傳自胡人,其實就是馬紮。也就是說,李白晚上吃完飯沒事兒幹,搬個馬紮坐在院子裡乘涼,看到地上的月光和頭上的月亮,由此得詩。

馬先生從傢俱發展歷史的角度,講的好像很有道理,但馬先生不是古詩詞考證學術專家,他的說法似乎也並沒有得到圈內專家的普遍認可。學術圈裡面,目前比較權威的說法,據說床指的是井上的圍欄。對這種說法,我沒有看到具體的解釋,感覺比較奇怪。

不過,作為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孩子,我倒是覺得,這裡的床,就是我們一般人睡覺的床。我小的時候,夏天天熱,經常晚上把床拉到庭院裡、甚至院子外面過道上有風的地方,露天睡覺。這樣一來,馬未都的種種質疑就完全沒有了。

我們想象一下:夏天,悶熱,李白躺在庭院裡的床上,熱的睡不著,想起來涼爽的家鄉(李白出生地有很多爭論和考證,但肯定是大西北,大西北晚上是比較涼快的),也就有了《靜夜思》的佳句。這個解釋還解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作詩動機問題:人們思念家鄉並不是毫無緣由的,得有觸發因子:一般是在外面遇到了困難,碰到了老家的來人,遇到了傳統佳節,等等。平常是沒有時間和功夫思念家鄉。尤其對李白來說,好男兒志在四方,你讓他思念一下家鄉並不那麼容易的。僅僅失眠的理由是不充足的!

相比之下,馬未都先生說李白是搬個小馬紮坐在庭院裡犯鄉愁,情景代入之後有點滑稽。

“蜀道難”真是寫蜀道的麼?

蜀道之難,

難於上青天,

側身西望長諮嗟!”

李白《蜀道難》

一般認為,大詩人李白“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藝術地再現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藉以歌詠蜀地山川的壯秀,顯示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自然的感情”。(源於百度百科)

這給小學生聽聽是可以的。但是,這真是李白寫作本詩的真實原因麼?顯然不是!

“對《蜀道難》的創作背景,從唐代開始人們就多有猜測,主要有四種說法:甲、此詩係為房琯、杜甫二人擔憂,希望他們早日離開四川,免遭劍南節度使嚴武的毒手;乙、此詩是為躲避安史之亂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勸喻他歸返長安,以免受四川地方軍閥挾制;丙、此詩旨在諷刺當時蜀地長官章仇兼瓊想憑險割據,不聽朝廷節制;丁,此詩純粹歌詠山水風光,並無寓意。

這首詩最早見錄於唐人殷璠所編的《河嶽英靈集》,該書編成於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年),由此可知李白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最遲也應該在《河嶽英靈集》編成之前。而那時,安史之亂尚未發生,唐玄宗安居長安,房(琯)、杜甫也都還未入川,所以,甲、乙兩說顯然錯誤。至於諷刺章仇兼瓊的說法,從一些史書的有關記載來看,也缺乏依據。章仇兼瓊鎮蜀時一直理想去長安做官。相對而言,還是最後一種說法比較客觀,接近於作品實際。

這可能是一首贈友詩。有學者認為這首詩可能是天寶元年至三年(742至744年)李白在長安時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寫的,目的是規勸王炎不要羈留蜀地,早日迴歸長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測之手;也有學者認為此詩是開元年間李白初入長安無成而歸時,送友人寄意之作。”

在我看來,甲乙丙丁都不靠譜,最可能的是李白初入長安、求官不成、鎩羽而歸,心中鬱郁不得志,感慨謀官之道太難,難以上青天,因此才寫了《蜀道難》來抒發心胸!所謂“也有學者認為此詩是開元年間李白初入長安無成而歸時,送友人寄意之作”是也!

我的理由,除了上面提到寫作時間之外,還包括《蜀道難》全詩內容,都是在講述神話傳說如何如何,沒有一條是李白親身體驗或者看到的。不像《望廬山瀑布》中: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看就是李白自己看過瀑布之後、印象深刻寫的,甚至當場口占出來都很有可能。

至於李白為什麼求官不成,這當然與李白的性格有關,此處暫且不表。

《將進酒》是在什麼場景下寫成的?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是詩仙,也是酒仙,勸酒的功夫也絕對最牛。年輕的時候,我特別喜歡李白的《將進酒》,一度反覆背誦低吟,覺得這正是自己嚮往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常常想,下次跟朋友們聚會,我一定要以這首詩來勸酒。只可惜,自己生性駑鈍、記性太差,雖然背過好多遍,可還是記不全,因此也就從來沒用過。

近日忽想一個問題:“將進酒”是怎麼寫出來的?是在什麼場合下寫出來的?這個問題看似無厘頭、無價值,就像錢鍾書曾經說過的那樣,你吃了一個好吃的雞蛋,但沒必要一定要知道這個雞蛋是在什麼時候生下來的吧?但是,這卻是一個長期從事文字工作的職業習慣。

百度百科上關於該詩的創作背景介紹如下:

“關於這首詩的寫作時間,說法不一。鬱賢皓《李白集》認為此詩約作於開元二十四年(736)前後。黃錫珪《李太白編年詩集目錄》繫於天寶十一載(752)。一般認為這是李白天寶年間離京後,漫遊梁、宋,與友人岑勳、元丹丘相會時所作。

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由道士吳筠推薦,由唐玄宗招進京,命李白為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毀,於天寶三載(744年),李白被排擠出京,唐玄宗賜金放還。此後,李白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又重新踏上了雲遊祖國山河的漫漫旅途。李白作此詩時距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有八年之久。這一時期,李白多次與友人岑勳(岑夫子)應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登高飲宴,借酒放歌。詩人在政治上被排擠,受打擊,理想不能實現,常常借飲酒來發洩胸中的鬱積。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際,於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以抒發滿腔不平之氣。”

這個介紹非常有價值,但仍然是大尺度上的,我想知道的是:這是李白在與芩夫子、丹丘生等人喝酒時,即興創作、當場念出來以勸酒的麼?還是與朋友們喝完一頓大酒,在酒席即將散去之時,酒興祝詩興,當即要來筆墨紙硯,揮毫而就的?又還是喝完大酒回家呼呼大睡,半夜醒來睡不著,索性起來把白天喝酒時的場景和祝酒詞斟酌完善後完成此詩?如果是第一種情形還好說,如果是第三種情形,李白寫完此詩,怎麼發表?要知道,那時候可沒有《詩刊》、《星星詩刊》可以投稿,更沒有微信朋友圈、公眾號可以發表!那估計是李白寫好之後,廣發信件給酒友、詩友們傳閱了!當然,也可能是第二天直接拿給朋友們看,如果大家還在一起的話,或者第二天再喝酒時拿出來先吟誦一遍!

這裡面,我最希望是第一種情形,因為這才符合斗酒詩百篇的謫仙人的沖天才氣。不過,最有可能是是第三種情形,喝醉過的人可能都有這種經驗,後半夜睡不著,只好起來寫詩。這方面,後來的大詩人蘇軾(我很懷疑蘇軾是李白轉世)乾的最多: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方面,有些作者們比較考慮讀者的感受,寫完詩詞文章,會註上:某年某月某日,白天干了什麼事,是夜,不能寐,遂起作詩......嗯,斷了後世考證、註釋者們的一個飯碗!

李白好像沒這個習慣,自己的詩寫完了、唸完了、寄出去了,可能就忘了,自己根本不會有意識的蒐集整理,更不會結集出版,個人版權意識基本為零。也可能謫仙人認為自己的詩都是天縱之作,不用自己收集整理,自會有世人幫傳唱、蒐集、整理,事實也確實如此!相比之下,晚生好些年的另外一個大詩人白居易就非常注重自己詩歌的蒐集、整理和保存,因此也成為唐朝保存下來詩歌最多的詩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