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古今中外的教育,大部分父母都犯這同一個錯誤


南懷瑾:古今中外的教育,大部分父母都犯這同一個錯誤


01

"人莫知其子之惡“,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犯這個錯誤


大家都希望對後代好,崇尚西方文化講求愛的教育,可是對孩子不一定是愛才好哦!大家也曉得讀經,《三字經》讀過吧?“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養孩子不曉得教育,是父母的過錯、罪過,所以“養不教,父之過”是針對父母,尤其針對母親;“教不嚴,師之惰”,教育不嚴格,是講老師的問題。


現在西方文化拼命講愛的教育,什麼是愛啊?大家現在太愛孩子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說明沒有懂得儒家的道理。


《大學》上告訴我們,“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一個人不曉得自己兒女的壞處,更不曉得自己兒女的缺點,因為自己被愛心矇蔽了;一個種田的農夫,雖然自己種的稻子天天在長大,但他也看不出來。所以愛心太過,反而會害了孩子。


其實孩子的缺點就是我們的缺點,這是基因的遺傳來的。教育要靠自己的智慧,想要孩子好,不是光有愛心,一味的偏愛,光知道原諒孩子;孩子發表意見,可以有他的自由思想,但不是完全絕對自由。因此教育的問題不要完全寄望於老師或學校,而是要寄望在自己身上,寄望在自己的家庭...


我認為古今中外的教育,大部分都犯一個錯誤,父母往往把自己一生做不到的願望,下意識地寄託在孩子身上,可是卻忘記了自己子女的性向與本質...


我簡單明瞭告訴大家,《大學》上說“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父母對兒女有偏愛,所以只看到他的優點,而不曉得他的缺點。我們做父母的,要注意這兩句古聖先賢的告誡。


但是古人有另一面的說法,叫做“知子莫若父”,指出很重要的教育重點,是父母需要懂得自己子女的稟賦性向,因為老師和別人不見得真正全盤瞭解每一個學生。現在父母對孩子們的教育,只是過分寵愛關心,反而對子女的稟賦性向都沒有深切關注。


我個人的經驗,看了古今中外,全人類幾乎都一樣,都會犯這個錯誤,不過外國人好一點,中國現在這一代太過分了。“知子莫若父”,實際上,對兒女的稟賦性向,做父母的不一定看得清楚,因為有偏見,有偏愛。


——《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東方出版社



02

為什麼丈母孃看女婿,會越看越喜歡?


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大學》


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這是說,一般人儘管疼愛自己的家人和兒女,但必須明白在疼愛的同時,還要了解他有反面的壞處和惡習慣。


換言之,當你討厭自己的家人和兒女,同時,也要切實瞭解他有美好的一面。不可以單憑自己私心的愛好或厭惡,就全盤偏向。



但是,人是很可憐可悲的,往往只憑自己的主觀成見,就否定了一切。因為人是最難反觀自己,最難反省自己的。


所以曾子便很感嘆地說,人能不被自己主觀成見所矇蔽的,舉目天下,實在是很少見啊!但他並非說是絕對沒有,實在是太少了而已。因此,他又引用當時民間老百姓的俗話說:一般的人們,都不知道自己的子女有潛伏的惡性習氣,正如不知道自己種的稻穀植物的苗芽,天天成長得多大多好啊!


曾子所引用諺語的第二句“莫知其苗之碩”,很有意思,如果你是在農村長大便會知道。老農友們每天還沒見亮就起身,走到自己地裡轉一圈,看看自己種的稻穀麥子老是那麼高,沒有長大,很著急。但偶然回頭,四面一看,別人種的好漂亮,長得又快,看來實在很洩氣。


其實,別人看他的,也是一樣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天天在眼前看,就看不清楚究竟了。所以,凡事要冷眼旁觀才清楚。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看人也是同樣的道理。又有一句土話說:“丈母看女婿,越看越有趣”,是嗎?這是因為丈母孃“愛屋及烏”,受自己女兒“所親愛而闢焉”的影響啊!


——《原本大學微言》東方出版社



03

不要過度偏向於愛的教育,也不要偏向嚴厲,而是要先檢點反省自己


對孩子們不是叫你們不關心,而是不要愛得過分,放一步,讓他自由發展。但是現代人都關心得過頭了。


教育的目的,不是教他知識,是把孩子天生遺傳不好的個性轉化,所以真正的教育不是隻靠學校,而是家庭教育,父母最重要的是不可偏愛。


孩子們有許多的個性,遺傳自父母的優點很少,缺點特別多,大家仔細研究一下,拿孩子做鏡子反照一下自己。


有些孩子脾氣特別大,有些孩子很憂鬱,都是爸爸媽媽內在的遺傳,孩子各種各樣的心態跟父母都有關係。


所以教育從家教開始,學校不過是幫忙一下。現在人的觀念,把教育都寄託在學校,這是錯誤的...


我們的古書裡有一句話要記得,四個字,“恩裡生害”,父母的恩情就是愛,過分的恩情,過分地愛孩子,反而會害了孩子。該嚴厲的時候嚴厲,不嚴厲的時候用愛,這是講齊家的道理,有誠意、有正心。


我想告訴諸位,不管是做家長還是做老師的,都不要過度偏向於愛的教育,也不要偏向嚴厲,而是要先檢點自己,反省自己,這個就是大學之道,“致知在格物”。


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

——《周易·繫辭》


“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這兩句話,包括了一切人生的大道理。政治的大道理、做人做事的精義都在這裡邊。剛就是硬的,柔就是軟的,剛就是陽,柔就是陰。一個人有剛的一面,也有柔的一面。所以帶兵的人要能恩威並濟,恩是柔的、威是剛的。


但是這句話也要注意,《太公陰符經》說“恩以生害”。你對他太好了,好到極點了,也會害了他。你看歷史上反叛你的人,都是你對他最好的,都是你自己培養出來的,決不是敵人,敵人推翻不了你。每一個人事業垮掉,都是由於自己最親近的人、最心愛的人發生了問題。皇帝都是死在最親近人的手中,一個人的事業,也往往敗在自己最親近人的手裡。


所以恩裡就生害,害裡就生恩。譬如父母教育孩子、罵孩子很痛苦,但是等他長大了,才知道你這打、你這罵對他多有用處。用痛苦磨鍊人的教育,雖然當時他恨得要命,過後他會越想越對,就是害裡生恩。現在你們教育孩子用西洋化的教育方法,我絕對不贊成,處處將就孩子,統統把青年人害了。所以現在青年人沒有幾個有用處的,都是在溫室裡養的,“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女子之手”,終究很難有大用處...


所謂剛柔的問題就是這樣,恩裡生害,害了孩子的一生;害裡生恩,所以要置於死地而後生。但是有時候太剛也不行,太柔也不行。要剛柔相濟,恩威並用,才是“立本者也”。不過雖然知道剛柔相濟,恩威並用,還要懂得“變通”。“趣時”是把握時代,所以“變通者,趣時者也”。“變通”是把握時代的,如果不把握時代,只認為《易經》才是文化、才是學問,其他世界的一概不管,那又完啦!所以,孔子是聖之時者也!“時者”,就是懂得把握時代。


——《易經系傳別講》東方出版社





南懷瑾:古今中外的教育,大部分父母都犯這同一個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