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古今中外的教育,大部分父母都犯这同一个错误


南怀瑾:古今中外的教育,大部分父母都犯这同一个错误


01

"人莫知其子之恶“,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犯这个错误


大家都希望对后代好,崇尚西方文化讲求爱的教育,可是对孩子不一定是爱才好哦!大家也晓得读经,《三字经》读过吧?“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养孩子不晓得教育,是父母的过错、罪过,所以“养不教,父之过”是针对父母,尤其针对母亲;“教不严,师之惰”,教育不严格,是讲老师的问题。


现在西方文化拼命讲爱的教育,什么是爱啊?大家现在太爱孩子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说明没有懂得儒家的道理。


《大学》上告诉我们,“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一个人不晓得自己儿女的坏处,更不晓得自己儿女的缺点,因为自己被爱心蒙蔽了;一个种田的农夫,虽然自己种的稻子天天在长大,但他也看不出来。所以爱心太过,反而会害了孩子。


其实孩子的缺点就是我们的缺点,这是基因的遗传来的。教育要靠自己的智慧,想要孩子好,不是光有爱心,一味的偏爱,光知道原谅孩子;孩子发表意见,可以有他的自由思想,但不是完全绝对自由。因此教育的问题不要完全寄望于老师或学校,而是要寄望在自己身上,寄望在自己的家庭...


我认为古今中外的教育,大部分都犯一个错误,父母往往把自己一生做不到的愿望,下意识地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却忘记了自己子女的性向与本质...


我简单明了告诉大家,《大学》上说“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父母对儿女有偏爱,所以只看到他的优点,而不晓得他的缺点。我们做父母的,要注意这两句古圣先贤的告诫。


但是古人有另一面的说法,叫做“知子莫若父”,指出很重要的教育重点,是父母需要懂得自己子女的禀赋性向,因为老师和别人不见得真正全盘了解每一个学生。现在父母对孩子们的教育,只是过分宠爱关心,反而对子女的禀赋性向都没有深切关注。


我个人的经验,看了古今中外,全人类几乎都一样,都会犯这个错误,不过外国人好一点,中国现在这一代太过分了。“知子莫若父”,实际上,对儿女的禀赋性向,做父母的不一定看得清楚,因为有偏见,有偏爱。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东方出版社



02

为什么丈母娘看女婿,会越看越喜欢?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大学》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这是说,一般人尽管疼爱自己的家人和儿女,但必须明白在疼爱的同时,还要了解他有反面的坏处和恶习惯。


换言之,当你讨厌自己的家人和儿女,同时,也要切实了解他有美好的一面。不可以单凭自己私心的爱好或厌恶,就全盘偏向。



但是,人是很可怜可悲的,往往只凭自己的主观成见,就否定了一切。因为人是最难反观自己,最难反省自己的。


所以曾子便很感叹地说,人能不被自己主观成见所蒙蔽的,举目天下,实在是很少见啊!但他并非说是绝对没有,实在是太少了而已。因此,他又引用当时民间老百姓的俗话说:一般的人们,都不知道自己的子女有潜伏的恶性习气,正如不知道自己种的稻谷植物的苗芽,天天成长得多大多好啊!


曾子所引用谚语的第二句“莫知其苗之硕”,很有意思,如果你是在农村长大便会知道。老农友们每天还没见亮就起身,走到自己地里转一圈,看看自己种的稻谷麦子老是那么高,没有长大,很着急。但偶然回头,四面一看,别人种的好漂亮,长得又快,看来实在很泄气。


其实,别人看他的,也是一样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天天在眼前看,就看不清楚究竟了。所以,凡事要冷眼旁观才清楚。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看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又有一句土话说:“丈母看女婿,越看越有趣”,是吗?这是因为丈母娘“爱屋及乌”,受自己女儿“所亲爱而辟焉”的影响啊!


——《原本大学微言》东方出版社



03

不要过度偏向于爱的教育,也不要偏向严厉,而是要先检点反省自己


对孩子们不是叫你们不关心,而是不要爱得过分,放一步,让他自由发展。但是现代人都关心得过头了。


教育的目的,不是教他知识,是把孩子天生遗传不好的个性转化,所以真正的教育不是只靠学校,而是家庭教育,父母最重要的是不可偏爱。


孩子们有许多的个性,遗传自父母的优点很少,缺点特别多,大家仔细研究一下,拿孩子做镜子反照一下自己。


有些孩子脾气特别大,有些孩子很忧郁,都是爸爸妈妈内在的遗传,孩子各种各样的心态跟父母都有关系。


所以教育从家教开始,学校不过是帮忙一下。现在人的观念,把教育都寄托在学校,这是错误的...


我们的古书里有一句话要记得,四个字,“恩里生害”,父母的恩情就是爱,过分的恩情,过分地爱孩子,反而会害了孩子。该严厉的时候严厉,不严厉的时候用爱,这是讲齐家的道理,有诚意、有正心。


我想告诉诸位,不管是做家长还是做老师的,都不要过度偏向于爱的教育,也不要偏向严厉,而是要先检点自己,反省自己,这个就是大学之道,“致知在格物”。


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

——《周易·系辞》


“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这两句话,包括了一切人生的大道理。政治的大道理、做人做事的精义都在这里边。刚就是硬的,柔就是软的,刚就是阳,柔就是阴。一个人有刚的一面,也有柔的一面。所以带兵的人要能恩威并济,恩是柔的、威是刚的。


但是这句话也要注意,《太公阴符经》说“恩以生害”。你对他太好了,好到极点了,也会害了他。你看历史上反叛你的人,都是你对他最好的,都是你自己培养出来的,决不是敌人,敌人推翻不了你。每一个人事业垮掉,都是由于自己最亲近的人、最心爱的人发生了问题。皇帝都是死在最亲近人的手中,一个人的事业,也往往败在自己最亲近人的手里。


所以恩里就生害,害里就生恩。譬如父母教育孩子、骂孩子很痛苦,但是等他长大了,才知道你这打、你这骂对他多有用处。用痛苦磨炼人的教育,虽然当时他恨得要命,过后他会越想越对,就是害里生恩。现在你们教育孩子用西洋化的教育方法,我绝对不赞成,处处将就孩子,统统把青年人害了。所以现在青年人没有几个有用处的,都是在温室里养的,“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女子之手”,终究很难有大用处...


所谓刚柔的问题就是这样,恩里生害,害了孩子的一生;害里生恩,所以要置于死地而后生。但是有时候太刚也不行,太柔也不行。要刚柔相济,恩威并用,才是“立本者也”。不过虽然知道刚柔相济,恩威并用,还要懂得“变通”。“趣时”是把握时代,所以“变通者,趣时者也”。“变通”是把握时代的,如果不把握时代,只认为《易经》才是文化、才是学问,其他世界的一概不管,那又完啦!所以,孔子是圣之时者也!“时者”,就是懂得把握时代。


——《易经系传别讲》东方出版社





南怀瑾:古今中外的教育,大部分父母都犯这同一个错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