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照片版權屬於新華社以及相關記者。備註也是引用新華社,略有刪減【備註具有歷史價值】。

照片非刻意收集。需要值得提醒的是,本文以現在行政管理範圍為主。

除去旌陽、羅江沒有照片之外, 單獨為一篇。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59年4月29日 孫忠靖

李泗富是四川省德陽縣楊嘉公社的黨委副書記,他刻苦自學,從文盲變成又紅又專的多面手。七年來,李泗富接受黨團的教育:“青年團員就要學習。”從此刻苦讀書,始終不間斷。他有困難就翻書,沒有困難也讀書,閱讀了毛澤東選集、哲學、土壤學、植物學、水利學、氣象學……等許多書籍,學習使他知道了怎樣貫徹黨的政策方針,怎樣運用知識為生產服務。他和公社社員一起創辦了十所工廠,製造出三酸、兩鹼等化工產品四十多種,化學肥料二十多種,並且創造、改進了11種新式農具,這些農具向社裡推廣使用後,節省了很多勞動力。去年(注:1958年),社裡糧食豐產,名冠全縣,李泗富也被評為縣的特等勞動模範。這些成績,沒有使李泗富滿足,他仍然虛心好學,每天堅持讀書,向有經驗的人學習,還不斷地進行試驗工作。

李泗富正在和老工人田家於進一步研究改進已試製成功的“木質打麥機”。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59年4月29日 孫忠靖

七年來,不論工作怎樣緊張,李泗富總是堅持每晚學習兩個小時。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59年4月29日 孫忠靖

李泗富用他生產的化肥和“防伏”素施用在社裡的部分小麥和油菜上,生長都比一般好。現在李泗富已將經過試驗和使用過的化肥和“防伏”素20多種,成批進行生產。這是李泗富(左)正在施用過“防伏”素的小麥田裡觀察小麥穗莖情況。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59年4月29日 孫忠靖

去年(注:1958年),李泗富不僅親自設計廠房和廠內設備並參加了生產,還在生產中培養出200多個搞工業生產的社員。這是李泗富正在給青年社員講解硫酸生產技術。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59年4月29日 孫忠靖

李泗富根據書本上學到的知識,結合生產實際,做出了很多成績,公社10個工廠的設備絕大部分都是他親手設計和參加製造成的。李泗富在檢查他自己設計的“冷卻器”。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59年4月29日 孫忠靖

李泗富已創造和改革了11種新式農具,大部分已在全社推廣使用。這是李泗富和社員在用他創造的水力牽引雙向犁耕地,這種犁每天可耕地12畝深度1尺2寸。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0年4月30日 孟慶彪

劉少奇同志在四川省德陽市基建工地參觀、或在德陽工業區東方電機廠基建工地聽取規劃彙報、或在四川德陽水利電力設備廠和第二重型機器廠基建工地視察。【注:由於歷史原因,照片具體信息完全遺失,新華社在1980、1988、1999年三次出現不同備註。一方面是德陽市工業歷史的肯定,一方面也是歷史的遺憾。】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2年8月21日 熊汝清

近幾年來,灌區廣大幹部和社員,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整修和新修了大批乾渠、支渠和其他水利設施,做到渠直、路平、土地平整,灌溉面積由解放初期的200多萬畝擴大到700多萬畝,使古老的都江堰煥發了青春。去年這裡雖然受到嚴重的乾旱,但灌區糧食產量仍然較大幅度增產,平均畝產超過了《綱要》規定的指標,林、牧、副、漁各業都得到了發展。

都江堰灌區各社、隊認真貫徹“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方針,充分利用水面發展養鴨、養鵝等副業生產。圖為德陽縣孝感公社紅光大隊(孝感鎮紅光村)的鴨群。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2年8月21日 熊汝清、陳捷

都江堰灌區各人民公社認真貫徹農業“八字憲法”,普遍開展科學種田活動。圖為德陽縣孝感公社紅光大隊科學實驗站的社員正在精選早稻良種。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2年11月30日 熊汝清

德陽縣孝感公社紅光大隊,今年小麥播種適時,質量好。這是大隊黨支部書記鄭洪禮(左二),四川省農科院駐點人員梁敦富(右),和社員一起在試驗田裡研究小麥的密植問題。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2年12月15日 熊汝清

德陽縣孝感公社紅光大隊,積極培育從外地引進的良種雞,發展家禽生產。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5年3月25日 遊雲谷

廣漢縣機關幹部堅持參加勞動,種好試驗田,為大面積生產做出樣板。這是幹部們在縣委小麥試驗田噴藥治蟲,加強小麥後期管理。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2年5月25日 金勖琪、劉詩臨

廣漢縣連山公社(注:連山鎮)勝利大隊第九生產隊

的社員,及時把油菜籽曬乾風淨,準備交售給國家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2年6月16日 劉詩臨

四川省農村戰勝各種自然災害,奪得夏糧豐收。這是廣漢縣北外公社(今:金雁街道)三大隊十生產隊的女社員滿懷豐收喜悅進行小麥脫粒。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2年8月14日 吳祖政

四川省各地戰勝自然災害,今年早稻獲得豐收,總產量超過去年水平。圖為廣漢縣北外公社八大隊四生產隊的社員在收割早稻。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2年8月21日 吳祖政

地處都江堰灌區的廣漢縣,最近三年糧食產量以平均每年增長16.6%的速度,從一個比較後進的縣跨進先進縣的行列,去年平均畝產1278斤。圖為北外公社的社員在翻曬新谷。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2年9月12日 吳祖政

廣漢凍兔廠

從1969年以來,一直保持優質高產。由於凍兔質量好,僅3年多的時間為國家積累的資金,就等於建廠投資總額的3倍。這是宰殺車間工人在加工凍兔。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3年9月13日 吳祖政

川西平原的六百多萬畝水稻陸續成熟……許多縣、社提前完成了全年糧食交售任務……這是廣漢縣社員群眾在交售餘糧。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8年9月28日 吳祖政

1978年,在遭受嚴重乾旱的情況下,全省5000多萬畝夏熟糧食作物總產量比去年增產一成以上,油菜籽增產二成以上,早稻和早玉米也獲得豐收。在秋收中,各地捷報頻傳。全省糧食總產量將超過去年空前豐收的水平。圖為廣漢縣向陽公社(注:今向陽鎮)八大隊一隊的社員領到了預分的稻穀。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8年9月28日 吳祖政

中共廣漢縣委書記常光南(前)【德陽第一任市長。1926—2017】和群眾一起打稻子。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8年12月16日 吳祖政

儘管遭到嚴重旱災,中國西南四川省的糧食產量仍比1977年增加150萬噸。這是廣漢縣新豐公社(注:今新豐街道)社員在收割中稻。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9年9月20日 吳祖政

廣漢縣農村實行包工到作業組,把社員的勞動同自己的物質利益緊密聯繫在一起,進一步調動了社員的積極性。這是金魚公社

(注:今金魚鎮)十一大隊一隊的社員在領取預分現金。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9年9月24日 吳祖政

廣漢縣城郊公社二大隊五隊中稻豐收後,幹部社員把新谷曬乾、揚淨、準備交售給國家。這個縣實行包工到作業組,聯繫產量計算勞動報酬的辦法,調動了社員群眾的積極性,今年全縣糧食單產和總產都超過豐收的去年。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9年10月19日 吳祖政

廣漢縣城郊公社二大隊第二生產隊隊長黃如芳(左),帶領社員群眾把改造低產田作為農業生產的主攻方向,經過幾年的努力建成了噸糧田,糧食畝產由原來的五百斤左右提高到二千五百多斤。黃如芳最近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3年4月2日

來自四川省德陽的農民技術員唐祥金(右二),在廣西靖西縣城郊公社同壯族社員交流油菜管理經驗。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6年4月11日 金勖琪

四川省綿竹縣遵道公社(注:今遵道鎮)的幹部和血吸蟲病防治人員,自1963年以來,認真總結了過去工作中的經驗,並且反覆學習毛的著作,進一步提高了思想認識,能從生產觀點、群眾觀點的高度來對待防治血吸蟲病的工作。他們……以貧下中農為骨幹,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共同投入到防治血吸蟲病的鬥爭中。

經過努力,現在,遵道公社已治癒了三千餘名血吸蟲病人;基本上滅除了查出的53萬平方米麵積上的釘螺;健全了糞便的收、管、用制度;結合滅釘螺調整了水系,使渠道灌溉能力較1963年擴大一千二百多畝。公社各級組織都建立了專人負責的“血防”組織,還新打和改打水井一百六十三口,解決了全公社百分之七十以上群眾的飲水問題……

血吸蟲病防治人員在四大隊三生產隊,用圖片向社員宣傳血吸蟲病的危害和預防方法,對比新舊社會勞動人民的健康情況。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6年4月11日 陳天極

遵道公社第六大隊第三生產隊利用舊糞坑因陋就簡改建成密封貯糞坑,既能保持肥效,又能殺滅蟲卵。這裡社員正在取用貯糞坑裡的肥料。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6年4月11日 陳天極

遵道公社十四大隊社員,在山溝裡結合墾殖,消滅釘螺源。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7年4月13日 熊汝清

四川省綿竹縣認真執行“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方針,按計劃種足種好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這是富新公社(

注:今富新鎮)黨委書記徐榮培(右二)和農科站成員一起研究加強煙苗管理。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8年7月4日 熊汝清

綿竹縣各社隊積極開展生物防治科研活動,普遍推廣利用赤眼蜂防治稻苞蟲和二化螟,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這是富新公社十大隊社員在田間放赤眼蜂治蟲。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8年5月22日 熊汝清

綿竹縣孝德公社(注:孝德鎮)十大隊第三生產隊社員,把豐收的油菜籽曬乾風淨,準備向國家交售。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8年8月3日 熊汝清

綿竹縣孝德公社鼓勵社員發展家庭副業,活躍了農村經濟,支援了國家。這是四大隊社員向供銷社交售家兔。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3年4月25日 吳祖政

過去,這個縣的一些公社燃料來源是靠用很多勞力去揀柴、運炭解決的,常常影響生產。幾年來,廣大群眾在總結過去辦沼氣經驗的基礎上,反覆試驗,成功地建起了一批小型沼氣池,不僅解決群眾的燒柴、照明問題,而且還用來代替汽油、柴油開動機器,進行農副產品加工或發電。這是中江縣龍臺公社

(注:今龍臺鎮)一大隊九生產隊社員在沼氣爐上炒菜、煮飯。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3年4月25日 吳祖政

中江縣龍臺公社第五大隊第三生產隊的社員在建沼氣池。


四川德陽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3年4月25日 吳祖政

沼氣可以代替汽油、柴油開動機器,有利於農業機械化和農副產品加工。圖為中江縣農水局技術人員用沼氣開動柴油機作抽水試驗。左邊小膠管為沼氣輸氣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