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薄而位尊,力小而任重,名與實的矛盾由此開始

道德經的開篇之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本章作為道德經的第一章,老子先給大家闡述了“道”的理念,他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說出“道”不可名狀的狀態,說明“道”只能去感受,而不能準確的描述出來,也就是所謂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並把這種不能言傳的東西稱之為“道”,把它稱之為道,只是為了可以道(此處是稱道、稱呼的意思),才給這種不可言傳的東西起了一個“道”的名字。

德薄而位尊,力小而任重,名與實的矛盾由此開始


“道”的涵義很深,不僅能從哲學方面思考,還可以從人生的角度去解讀。一個人如果把“名”看的太重,也就是把概念的表述看得過重,只把語言或文字所表述出來的內容當做事物的本身,那他就很難看到事物的本質,就會造成對事物的認識流於表面,不能看到其內在。

其實,無論是概念還是名稱,都只是事物的代稱。雖然用名稱來指代事物有助於交流溝通和文化傳承,但名稱決非事物本身,所以老子才說“名可名,非常名”。

所以本章不僅說了“道”的來由,也隱含了對“名與實”的思想,“道”為本質,為實。“名”為代號,是概念。“名與實”的關係,也造就了實名與虛名。

周易中也提到: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意思是說,德行淺薄卻地位尊崇,智能低下卻圖謀大事,力量弱小卻負擔重任,這樣的情況,很少有不招致災禍的。

這也說明了要名符其實,這樣才能符合道的特性。

至於怎麼觀察事物,可以“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保持“無”的狀態來觀察事物的奧妙,觀察它的根本,以此來察覺事物發展的緣由。保持“有”的狀態,來觀察事物可以達到的最大限度、邊界。以此來觀察名符其實還是名不符實。

所以通過本章,不僅要了解“道”的來由及特性,也要了解名與實的關係,一旦名不副實就會造成問題,當然,反向思考這也是發現問題的一種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