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论解析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是《太极拳论》中的句子.王宗岳的这篇拳论实际是指导太极拳推手的。


在推手的过程中,先要练习跟随劲。所谓跟随劲就是要跟上对方,随上对方,不丢不顶。这就要求对方快.你必须也要快;对方慢,你也要慢。否则双方就不可能合到一起,也就不能进行推手训练了。后来,李亦畲对此又有所发挥.要求“彼有力,我亦有力;彼无力,我亦无力”,但是,我的意总是在先。推手是训练沾连粘随“懂劲”功夫的,不能代替散手搏击.所以,在练习时一般都是由水平高的带着水平低的练习,以培养连随的功夫,进而培养“听劲”功夫。在练习时.要做到缓急相应,不丢不顶。


要练出“听劲”的功夫.就要慢练。在练习拳架套路时.只有慢练,才能体会出拳式劲力的变化.才能训练出灵敏性。所以,不管是哪个老师,一开始都要求学生


慢练首先是由太极拳的战术决定的。太极拳不是强攻性的拳术,它的战术是“引进落空合即出”.虽然这指的是推手,实际到了散手阶段,也仍然是这个要领。这就要求你要有沾连粘随的功夫,所以必须慢练.快练是训练不出这种功夫的。其次,太极拳的身法和拳式比其他拳种复杂得多,比如身法要求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等:拳式的劲力变化也相当复杂。比如.太极拳的八门五步.必须通过慢练,才能在拳架中表现出来,体会出来:还有“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不偏不倚.忽隐忽现”等等身法和劲力的变化.也都需要慢慢练习,才能体会出来。所以.只有慢练才能把太极拳的浑厚劲、内劲体会出来.表现出来。如果一开始就练得很快,你就很难体会到拳式的细微之处,不能练得正确。第三.从内外结合的养生角度看.只有练得慢,才能把身体各个关节打开.使肌肉、筋脉拉长.让气血贯通全身没有阻碍。太极拳不仅是形体的动作.还是意识运动,要意气、精神、呼吸等互相配合。如果练得太快了.这些方面就不能很好配合.达不到内外


总之,要体会拳劲,品味拳味.就必须慢练,这是从太极拳的战术要求、技术要求,以及要达到的目的--练到内外一家、上下相随、左右相系、周身一家.这些方面来决定的。太极季一升始不能快练.必须


但是.太极拳也不能仅仅是慢练,要三年练慢,三年练快还要三年不快不慢地练习。我说的三年,不是很严格的.是大体上的。开始几年要慢练,达到一定水平后要快练。太极拳的快练和长拳的快是不同的,要求快练时.身法、技法等都不能乱;而慢练时,不能停止,不能僵滞。所谓“快不能乱,慢不能僵”,这就是慢和快的要求。比如.我打一套拳,慢练十五分钟.快练则四五


为什么要快呢?快是为了实战。在实战中.是没有慢慢来的,都讲究速度,你快,我比你还快.这样才能战胜对手。快练能联系身体的灵敏和变化。太极拳技击需要很多技术技巧,其中有步法训练、单操练习、接手练习等等.这些都要和快练套路结合起来


快练三年后.还有三年不快不慢的练习.以培养缓随自如的能力。总之,太极拳不光是慢练.还有快练。慢练有慢练的目的和要求.快练有快练的目的和要求。除此之外,还要练习各种散手单操技法。这样,你才能真正掌握太极拳的技击技术。

《太极拳论》全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