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抗戰面面觀

重慶抗戰面面觀

抗戰時期日機轟炸重慶的老圖片

  

  抗日戰爭是一場中國全民參戰的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是一場中國人民取得完全徹底勝利的戰爭,是值得大書特書、永遠紀念的戰爭。然而,戰爭的勝利來之不易。

  1931年9.18事變後東北淪陷,白山黑水打響了抗日的第一槍,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全國全面抗戰爆發。在日寇侵華硝煙戰火中,大片中國國土淪於敵手,國民政府首都南京亦未能逃脫被日寇侵佔的命運,形勢十分險惡。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繼續堅持進行全民抗戰。

  重慶人民肩負重任,同全國同胞一道,築起一道道血肉長城,經歷了一場場血火考驗,譜寫出一曲曲氣壯雲天的抗戰之歌。

  為民族犧牲的川軍

  重慶原屬四川省。川軍是當時的一支地方雜牌軍,他們手持低劣武器(一個連僅一挺輕機槍和五六十支步槍,有的步槍機柄用麻繩繫著以防失落),身著布衣草鞋,身背斗笠,面黃肌瘦,營養不良。他們卻在抗戰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在為民族生存的外戰中表現得十分“內行”。

  他們懷著“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的堅定信念,在寒冷的冬季穿著單衣草鞋,踏出巫山夔門,義無反顧,一路向東,捨身亡命、異常勇烈,表現了中國軍人的錚錚鐵骨和浩然正氣。

  

重慶抗戰面面觀

三峽石刻:踏出夔巫,打走倭寇 馮玉祥(題字)

  

  在八年浴血抗戰中,四川(包括原西康省和現重慶市)是抗戰中提供軍力最多的省份,略佔中國抗日軍隊中的五分之一,故稱“無川不成軍”。常年在前線對日作戰的川軍建制保持6個集團軍(共12個軍,約30萬人),先後出川抗戰的總兵力達350多萬,有64萬多人傷亡,其中:陣亡263991人(包括饒國華、王銘章、許國璋、李家鈺4名上將),負傷356267人,失蹤26025人。

  在正面戰場上,他們參加了抗戰初期的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抗戰相持階段的長沙會戰、南昌會戰、隨棗會戰、浙贛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和桂柳會戰等重要戰役。作戰範圍包括上海、江蘇、淅江、山西、山東、安徵、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廣西、貴州和河北。

  另外,四川每年還向正面戰場輸送10萬到30萬壯丁支援前線。

  

重慶抗戰面面觀

 重慶市民歡送子弟兵上前線

 

  在淞滬會戰中,首批出川的川軍26師被評為戰績最好的五個師之一,全師四千餘官兵,到撤離戰場時僅存六百多人,傷亡85%以上。

  在棗宜會戰中,川軍作為主力參戰,與兄弟部隊一道,殲滅日軍1.1萬餘人。第一支出川抗戰的川軍20軍楊森部,從淞滬會戰開始,無役不從,是三次長沙會戰的骨幹兵團,曾在第三次長沙會戰珠影山戰鬥中全殲日軍獨立混成第九旅團山崎大隊。

  宋美齡多次在對外談話中稱讚第三次長沙會戰中英勇殉國的川軍133師398團2營營長王超奎為中國軍魂:“中國只有斷頭的將軍,沒有投降的將軍,守衛長沙的王超奎就是例子。”以此抨擊駐緬甸、新加坡的英軍。

  著名的臺兒莊戰役中,川軍122師在敵重炮飛機猛攻下堅守滕縣直至彈盡糧絕,為大本營調兵遣將圍殲敵寇爭取了寶貴時間。師長王銘章捨生取義,受重傷的300多川軍官兵在城破之時不肯被俘集體就義。李宗仁嘆曰:“若無滕縣之固守,焉有臺兒莊之大捷!”

  身處西北窯洞的毛澤東聞訊後,也為王煥章的壯烈行為所感動,親自提筆寫下一幅輓聯:

  “奮戰守孤城,視死如歸,是革命軍人本色;決心殲強敵,以身殉國,為中華民族爭光!”

  

重慶抗戰面面觀

抗日川軍塑像

  有一段故事在四川民間流傳:

  在一個寒冬臘月沉沉深夜,一位衣衫單薄的窮軍人走到省城城門洞邊賣湯圓的小攤子前,看來是又冷又餓,埋頭呼呼呼地只顧吃湯圓。眨眼間,窮當兵的卻不見了!賣湯圓的小販恍然大悟:當年出川抗戰的川軍苦啊,是哪個赴國難犧牲的“無名英雄”從陰間來吃湯圓了!

  消息傳開,百姓們都哭了:“天冷了,他又冷又餓,莫讓他在陰間受苦啊!”於是一家又一家,流淚端來一碗又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到川軍銅像前祭奠。

  講述這個故事,講述者和聽者無不淚流滿面,悲愴涕下。這哪裡是傳說?這是家鄉父老對千千萬萬出川抗戰陣亡將士的深切悼念啊!

  建築史上的奇觀——重慶防空洞

  現在,人們為什麼把滅火隊叫做“消防隊”?如果說“消防”一詞的誕生是源於日本飛機的轟炸,人們恐怕不太相信,因為國家出版的詞典上沒有這麼說。但我認為這是詞典編撰者不敢面對國民政府堅持抗戰的事實,有意迴避了這個問題。

  在抗日戰爭以前,文獻中並沒有“消防”一詞。直到抗戰開始以後,才有了“消防”的說法。

  《重慶防空志》(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記載:“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防空當局按作戰手段對防空進行劃分,主要分為積極防空和消極防空兩大部分。”

  

重慶抗戰面面觀

廢墟上的標語:愈炸愈強

  

  積極防空的主要任務是通過高炮及照測部隊對入侵飛機進行阻擊,以掩護首腦機關和重要軍事、經濟設施,有效地降低空襲損害程度。

  消極防空主要是組織民眾和地面人員非武裝地單純對空防禦,即構建大量防空設施,其主體是防空洞、防空壕,另外加上防護團中的滅火隊、救護隊參與被炸後的滅火、從廢墟中搶救出傷員等工作,儘量減少日機轟炸所造成的損失。

  “積極防空”簡稱“積防”,“消極防空”簡稱“消防”,人們習慣地把履行滅火和搶險救災職責的隊伍統稱“消防隊”,這與我們今天的消防隊職責基本相同。

  抗戰初始,國民政府空軍和高炮部隊還能與日機對抗一陣,實施“積極防空”。隨著空戰失利,制空權被剝奪,與“積極防空”配套的“消極防空”才被逐漸強化。

  

重慶抗戰面面觀

防空信號紅燈籠高高拉起

  

  重慶人對防空洞建設的意識是經過血的教訓後逐步加強的。

  1938年2月18日日機第一次轟炸重慶時,不少市民還聚在街頭河壩看熱鬧,抬頭仰望天空,數天上有多少架塗著太陽旗的飛機。直到飛機“下蛋”落地發出巨響,炸得地面濃煙四起、血肉橫飛,才知道這個“機蛋”是“要命蛋”。

  特別是1939年5月3日,日機一次轟炸造成死傷上千人;5月4日,一天死傷超過五千人,創下了世界轟炸史一次性轟炸死傷人員最多的記錄,善良無辜的人們才覺悟起來。

  官方組織修建了一條防空大隧道,從1938年開始,歷時兩年完工,由朝天門開始,經臨江門、通遠門到達南紀門,橫貫主城東西南北,全長3722米,是全市最大的公共防空隧道。

  

重慶抗戰面面觀

  同時,政府還號召和發動民眾自建防空洞。於是,一場人類史上浩大的開挖工程在重慶的山脊、崖壁、坡坎、路邊展開了。

  成千上萬的民工、石工、木工、鐵匠、泥水匠、磚瓦匠風餐露宿,冒暑熱鬥嚴寒,肩挑背磨,以最原始的工具、最笨拙的方法,一手一腳,一錘一撬,開劈山石土方,那陣仗真的叫宏大,“叮叮噹噹”的鑿石聲甚至掩沒了日機隆隆的飛行聲。

  

重慶抗戰面面觀

石工用簡陋工具開鑿防空洞

  截至1943年底,修建了遍佈全市城鄉各個角落的防空隧道和防空洞1827個(不含非規範的臨時性貓耳洞、掩蔽坑),總長83957.3米,總容量達44.5萬人,形成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防空工程網,成為人類建築史上的一道奇觀。

  儘管後來出現了“六五”較場口大隧道慘案,但“亡羊補牢未為晚”,隨著轟炸中不斷積累的血的教訓,防空系統不斷得到改善,越來越有效和健全,防空洞的作用越來越大,傷亡人數逐年減少。據統計:日機每顆炸彈的死傷者,1939年平均5.5人,1940年平均1人,1942年平均0.3人,成為當時“戰爭期間全世界最安全的首都”。

  人們這才真正體會到“消極防空”並不消極。

  

重慶抗戰面面觀

  一首當時流行的民謠很說明問題:

  讓你龜兒子轟,

  讓你龜兒子炸,

  老子們有很好的防空洞,

  不怕!

  讓你龜兒子轟,

  讓你龜兒子炸,

  老子們總要大反攻,

  怕啥!

  重慶的反空襲鬥爭成為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慘烈的大轟炸中,重慶人民以鋼鐵般的意志和實際行動,凝練出了頑強堅韌的“陪都精神”,使日寇“以炸迫降”的戰略企圖成了泡影。

  正如英國當時駐華大使薛穆所說:重慶“象徵中國不屈不撓之意志與決心”,“成為聯盟國家所為振奮之精神象徵!”

  

重慶抗戰面面觀

廢墟上的標語:在廢墟上創造新中國

  

  抗戰勝利後,這些防空洞大都被廢棄,隨著城市建設發展需要大量消亡。但也有一部分保留下來,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防空洞,許多還被派上了新的用場,叫做“平戰結合”。

  八年全面抗戰,陪都重慶是日機野蠻轟炸次數最多、規模最大、持續時期最長、損失最慘重的城市。

  這些遺留下來的防空洞,就是日寇血腥罪惡的見證,將永載史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