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中国家电产业链的影响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给家电行业也带来了直接的冲击,主要表现为行业生产活动受阻、物流滞缓、家电消费(特别是线下市场)锐减,在短期内对供应链的稳定性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本文特别摘选疫情对中国家电供给端的影响。


疫情对中国家电产业链的影响

No.1 对国内生产的影响

(1)主要受疫情和春节因素影响,2020年1月我国主要家电产品产量同比大幅下滑。当月家用空调、冰箱、洗衣机、LCD TV、冰柜产量同比降幅分别为32.6%、24.5%、15.1%、6.5%、22.6%。通过数据对比可知,疫情对生产端的影响尤为显著,因为即便考虑到春节假期较上年提前的因素,2020年1月的降幅也远远超过2019年1、2月份。从趋势上看,疫情防控对于人员流动和生产资料、产生品的流通的阻碍将更加集中体现在2月。随着3月以来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家电重点生产基地的有序复工复产,家电产量有望逐步回升。

疫情对中国家电产业链的影响

(2)产业链上下游积极复工,疫情对供给端的负面影响正逐渐消退,预计家电产量在下半年将加速回升。根据产业在线数据和公开资料显示,国内主要家电生产企业已早在2月10日就开始积极复工复产,且多数产业链配套企业也基本实现了同步复工。虽然前期受外地员工返岗、产业链上下游供给暂时性不足等因素影响,产能完全恢复尚需时日,但随着疫情影响的持续减弱,家电行业的产能也将稳步回升,业界预计在第一季度末或可实现完全恢复,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季节性旺季和传统打折促销季所需的货品供应。另外,通过复盘来看,非典疫情对家电产量影响较大的月份主要集中在的 5-7月,空调、洗衣机、冰箱和电视产量同比增速均放缓,但7月过后,产量随销量回升而恢复了快速增长。因此,随着国内疫情形势持续好转直至结束,预计家电产量在下半年将加速回升。

疫情对中国家电产业链的影响

(3)国内主要原材料价格下跌,生产端的成本压力有望缓解。从家电生产主要原材料的价格走势来看,近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短期内回升阻力较大,总体上利好家电行业的生产端降低成本。自2020年1月23日之后,冷轧薄板、塑料价格指数快速下行,铜价和铝价也出现较大降幅并处于近期历史低位。其中,因电解铝盈利可观,冶炼厂生产意愿被激发,随着企业复工复产,电解铝的供应也将逐渐增加,库存累积可能会超过预期,进而抑制价格回升;而目前国内塑料供应过剩局面依旧持续,根据机构预测,短期内价格回升阻力较大,价格低迷态势仍将延续。

疫情对中国家电产业链的影响

疫情对中国家电产业链的影响

疫情对中国家电产业链的影响

疫情对中国家电产业链的影响

No.2 对国内外产业链的影响

近期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各类生产资料供应的暂时性紧张。从前期情况来看,此类影响在国内外均有体现,国内主要表现为整机制造业务受到明显冲击,特别是对于近年来积极推动"去库存"的家电企业而言,上游供应链几乎已经很少大量备货,多是订单式生产,即便未来可以快速复工并开足马力生产,但短期内也会受到上游供应链的制约。例如,华星光电、天马、京东方等企业在武汉均设立面板工厂,随着相继量产,武汉中小尺寸显示面板产出规模已达全国第一,成为全国最大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虽然疫情期间企业都在尽最大力量保障供应,但产能仍受到较大影响。根据IHS Markit预计,2月份中国国内的面板工厂稼动率将下滑10%-15%。这种负面压力也传导到了海外市场。例如,据印度当地媒体报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期印度电视机,空调,冰箱和一些智能手机的价格将因零配件和制成品的暂时性短缺而上涨,目前已有经销商正在削减折扣和促销优惠,导致相关产品价格将上涨3%-5%;而对于电视而言,价格涨幅可能会达到7%-10%,因为主要组件电视面板的国际价格由于短缺而已经上涨了15%-20%。由此来看,国内产业链运转和恢复情况将持续向好,但海外市场情况仍然十分严峻,前景尚未明朗。

产业链转移的步伐并不会因疫情原因而大幅提速。近期海外疫情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发达市场渐呈爆发趋势,消费需求也将被严重抑制;受管控措施等影响,海外生产活动也会受阻,产业链调整或重塑的步伐也会大大减缓或取消。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疫情防控工作的及时和高效也极大地保护了国内产业链,重点生产企业携手配套厂商共同复工复产有效地稳定了产业结构。近期海尔、长虹、美菱、九阳、小米电视、京东方等企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均表示,公司各项复工进行都已上马,大多公司复工率基本都已经达到九成以上。

由此预计,在第二季度,无论是物料、人工还是物流保障,情况都会进一步改善。以上这些均给家电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多的缓冲时间。总体来看,今年家电行业出口规模受国内外疫情影响将可能会出现萎缩,但国内产业链转移的步伐并不会因疫情原因而大幅提速,其仍将继续围绕着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海外市场深耕和拓展,以及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全球产业链升级和再造等长期逻辑有序展开。

(本文节选自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资信评估中心,版权编号500500674、500751699、5005018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