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对过年期间所闻的思考

随笔:对过年期间所闻的思考

今年过年,没有像往常一样回老家过年,而是好好的过了一次二人世界。仅在大年初二回老家呆了两天,陪了陪父母,和同学吃了顿饭。相对以往喜欢的闹热年而言,算是清净年,总的来说,别有一番滋味。

过年中听到的几件事情,让我感触蛮深的,想分享给到大家,希望能够给到大家借鉴和参考。

第一件事,是一个悲伤的真实故事,之前在微博里说过。一个老乡,在外面开工厂,春节开车回家(什么车就不说了,避免歪了)。抹不下面子,也禁不住堂妹的哀求,把车借给了尚未拿到驾照(正在学习)的堂妹撑面子。大年初一,就在我们镇上,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车祸:

先是一不小心和另一个车刮了,本来是一个小事故;但小姑娘一着急,油门当刹车,直接撞进了旁边一家超市——幸运的是一家小超市,里面没有人。但很不幸的是,超市外面摆了个小朋友耍的摇摇机,上面有小朋友耍,而旁边有大人和小朋友围观。直接撞伤7个人,其中一个是2岁多的小朋友,还有一个孕妇。2岁多小朋友在送至医院的路上死亡,孕妇在送到医院后第三天死亡,中间还有另一位成人死亡。到目前位置,造成三死四重伤的事故。

这件事情,给了我三条启示:

1. 尽量不要把车借给他人,尤其是没有驾照的、喜欢饮酒或者有其他不良嗜好的人。一旦出了事故,损失的不仅仅是车主和借车人,还有其他的家庭;

2. 春节期间,新手司机出没,无论是在路上行车还是在街上散步,都尽量小心——还是把信任留给自己更好——大年初二回家,高速上车多,很多时候100km/h的速度下,两车之间距离不过一二十米,还有某些车在不停的穿插;

3. 家庭财务自由,最重要的不是挣多少钱,不是怎么理财,而是规避风险——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是同一个道理。

第二件事,也是真实的事,这件事情,改变了我对扶贫工作的看法。以前我一直以为扶贫是走走过场,纯属没有意义的浪费,而且这和城镇化进程是背道而驰的。初二晚上,和一个去到大凉山某偏僻乡扶贫的好友吃饭,聊起他这大半年来在那边扶贫的见闻。在他描述的世界中,21世纪的今天,生活在大凉山中的人们,其生活环境,甚至还比不上我们老家70年代,不是钱的事——扶贫任务简单,人均年收入达到3000计可——而是落后一个世纪:

· 卫生条件差:也可以说是卫生习惯并未养成,排泄人畜不分。人和牲畜在一个地方排泄,排泄物直接放入河水,所以导致一些传染病的发生。哪怕是上个世纪70年代,我们老家也会人畜分离,排泄物也会在茅厕中存放,通过农家肥等方式融入大自然;

· 居住条件差:不是指住的地方不够,而是没有卫生间,卧室、餐厅、厨房、客厅等等都在一个区域,所有人睡在同一小块地方,没有隐私只是一个方面;

· 饮食习惯差:比如吃猪肉,不脱毛,直接火烧,导致肉中有毛根;比如餐具共用,吃饭时多人共用一个碗一个瓢。。。。。。

· 婚姻包办制:还存在指腹为婚之类的习惯,娶妻需要巨额彩礼,而由于巨额彩礼的存在,女方需要承担所有工作且没有家庭地位,结婚需要得到双方七大姑八大姨等长辈的认同等等;

· 血统论盛行:男子必须娶同民族的女孩,否则将会在族群中被孤立——即便在学习、工作并与其他民族女孩恋爱的男子,大多都会回去娶同民族的女孩。女孩倒是可以选择嫁与其他民族男子;

· 工作效率低:组织架构保留更多的族群管理模式——一人成仙,鸡犬升天。管理靠的是给面子,而不是制度和流程。

而这件事情,给我带来的感悟则是:

· 扶贫工作最后实现的,可能不仅仅是带去金钱,还有更多的关于卫生、家庭、婚姻、居住、血统等一整套新鲜先进的体系和观念;

· 扶贫工作可能是一个促进民族融合的机会;

· 很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和短期目标,还要看到背后的实质与实际的效果。

第三件事,随着老家的水泥路修好,现在回老家相对方便了。随之而来的是,对于老家土地的承包与利用,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据传本村一有几十亿资产的大富豪,准备对本村进行大改造,包括旅游、游乐场、生态农业等等,但一众乡亲都在观望中。该富豪其实口碑蛮不错的,在家乡修了不少的路,但农村的情况,你懂的。

有人说,农村土地流转是一个化解货币流转的诱饵,仅仅是诱饵而已,真的么?讲实话,从农村出来,看到了这么多年来,很多人在农村折腾,但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政府补贴而折腾,真正靠种植或者养殖挣钱超过城里的,少之又少。不知道未来回怎样,有没有大大们给个比较准确的套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