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對過年期間所聞的思考

隨筆:對過年期間所聞的思考

今年過年,沒有像往常一樣回老家過年,而是好好的過了一次二人世界。僅在大年初二回老家呆了兩天,陪了陪父母,和同學吃了頓飯。相對以往喜歡的鬧熱年而言,算是清淨年,總的來說,別有一番滋味。

過年中聽到的幾件事情,讓我感觸蠻深的,想分享給到大家,希望能夠給到大家借鑑和參考。

第一件事,是一個悲傷的真實故事,之前在微博裡說過。一個老鄉,在外面開工廠,春節開車回家(什麼車就不說了,避免歪了)。抹不下面子,也禁不住堂妹的哀求,把車借給了尚未拿到駕照(正在學習)的堂妹撐面子。大年初一,就在我們鎮上,發生了一起嚴重的車禍:

先是一不小心和另一個車颳了,本來是一個小事故;但小姑娘一著急,油門當剎車,直接撞進了旁邊一家超市——幸運的是一家小超市,裡面沒有人。但很不幸的是,超市外面擺了個小朋友耍的搖搖機,上面有小朋友耍,而旁邊有大人和小朋友圍觀。直接撞傷7個人,其中一個是2歲多的小朋友,還有一個孕婦。2歲多小朋友在送至醫院的路上死亡,孕婦在送到醫院後第三天死亡,中間還有另一位成人死亡。到目前位置,造成三死四重傷的事故。

這件事情,給了我三條啟示:

1. 儘量不要把車借給他人,尤其是沒有駕照的、喜歡飲酒或者有其他不良嗜好的人。一旦出了事故,損失的不僅僅是車主和借車人,還有其他的家庭;

2. 春節期間,新手司機出沒,無論是在路上行車還是在街上散步,都儘量小心——還是把信任留給自己更好——大年初二回家,高速上車多,很多時候100km/h的速度下,兩車之間距離不過一二十米,還有某些車在不停的穿插;

3. 家庭財務自由,最重要的不是掙多少錢,不是怎麼理財,而是規避風險——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是同一個道理。

第二件事,也是真實的事,這件事情,改變了我對扶貧工作的看法。以前我一直以為扶貧是走走過場,純屬沒有意義的浪費,而且這和城鎮化進程是背道而馳的。初二晚上,和一個去到大涼山某偏僻鄉扶貧的好友吃飯,聊起他這大半年來在那邊扶貧的見聞。在他描述的世界中,21世紀的今天,生活在大涼山中的人們,其生活環境,甚至還比不上我們老家70年代,不是錢的事——扶貧任務簡單,人均年收入達到3000計可——而是落後一個世紀:

· 衛生條件差:也可以說是衛生習慣並未養成,排洩人畜不分。人和牲畜在一個地方排洩,排洩物直接放入河水,所以導致一些傳染病的發生。哪怕是上個世紀70年代,我們老家也會人畜分離,排洩物也會在茅廁中存放,通過農家肥等方式融入大自然;

· 居住條件差:不是指住的地方不夠,而是沒有衛生間,臥室、餐廳、廚房、客廳等等都在一個區域,所有人睡在同一小塊地方,沒有隱私只是一個方面;

· 飲食習慣差:比如吃豬肉,不脫毛,直接火燒,導致肉中有毛根;比如餐具共用,吃飯時多人共用一個碗一個瓢。。。。。。

· 婚姻包辦制:還存在指腹為婚之類的習慣,娶妻需要鉅額彩禮,而由於鉅額彩禮的存在,女方需要承擔所有工作且沒有家庭地位,結婚需要得到雙方七大姑八大姨等長輩的認同等等;

· 血統論盛行:男子必須娶同民族的女孩,否則將會在族群中被孤立——即便在學習、工作並與其他民族女孩戀愛的男子,大多都會回去娶同民族的女孩。女孩倒是可以選擇嫁與其他民族男子;

· 工作效率低:組織架構保留更多的族群管理模式——一人成仙,雞犬升天。管理靠的是給面子,而不是制度和流程。

而這件事情,給我帶來的感悟則是:

· 扶貧工作最後實現的,可能不僅僅是帶去金錢,還有更多的關於衛生、家庭、婚姻、居住、血統等一整套新鮮先進的體系和觀念;

· 扶貧工作可能是一個促進民族融合的機會;

· 很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現象和短期目標,還要看到背後的實質與實際的效果。

第三件事,隨著老家的水泥路修好,現在回老家相對方便了。隨之而來的是,對於老家土地的承包與利用,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據傳本村一有幾十億資產的大富豪,準備對本村進行大改造,包括旅遊、遊樂場、生態農業等等,但一眾鄉親都在觀望中。該富豪其實口碑蠻不錯的,在家鄉修了不少的路,但農村的情況,你懂的。

有人說,農村土地流轉是一個化解貨幣流轉的誘餌,僅僅是誘餌而已,真的麼?講實話,從農村出來,看到了這麼多年來,很多人在農村折騰,但大多數人都是為了政府補貼而折騰,真正靠種植或者養殖掙錢超過城裡的,少之又少。不知道未來回怎樣,有沒有大大們給個比較準確的套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