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最悲情的角色,每個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哪吒之魔童降世》熱映,片中對經典做了部分改編,刪去了削肉剔骨的情節,改為哪吒被天雷毀了肉身。少了對抗父權的叛逆,突出的卻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題。但在“不信命”這點上,最讓人動容的卻是另一個角色。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最悲情的角色,每個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每一個申公豹,都曾經是哪吒,這是一個極典型的悲劇性角色。“如果你問我,人能否改變自己的命運,我也不曉得,但我曉得,不認命,就是哪吒的命。”——太乙真人。而在不認命的道路上,申公豹甚至比哪吒走得更遠。他本來是個豹子精,刻苦修煉甚至自己也斬了不少妖魔才成為神仙。他甚至沒有善良的父母來安慰他本是“靈珠”,他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是妖怪,沒有人推他,他的逆天改命,有一種自主意識下的決絕和堅韌。

但妖怪的出身是原罪,否則為什麼自己是最刻苦的學霸,卻始終入不了元始天尊的法眼呢?出身太差,只有體制一條路,舔到最後才發現,依然還是局外人。讓人覺得難過的,不是初出牛犢的哪吒所經歷的少年磨難。而是中年的申公豹,面對那張巨大鐵幕的惶恐和臣服,那種用盡全力卻始終抵達不了“城堡”的焦灼感和無力感,讓人扼腕。

我們可以歌頌哪吒的不信命,但不能因為申公豹的犬儒就忽視他背後的蒼涼和掙扎。“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無法搬動。”這種話真的只有歷經千帆的申公豹才說得出來。

一個希望成仙,放下屠刀的妖獸初心能壞到哪裡去。申公豹雖是妖獸,但亦嚮往人心的溫存。當龍三太子敖丙為了救李靖夫婦等無辜之人,向他求取乾坤圈時,他明知道會破壞自己的計劃,仍然將乾坤圈給了敖丙。彼時彼刻,抬頭看著陳塘關的烈焰沖天,申公豹可能心中也在默唸:師尊,若你能如此對我,又該多好?

當元始天尊決定將引導轉世靈珠的太乙真人選為十二金仙最後一位時,申公豹死死抓住的那顆石塊,徹底滑落了,而他也伴著這石塊一起,開始墮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說了算”!這是哪吒的臺詞,但更像申公豹的悲憤嘶吼。

為什麼同樣不認命,同樣的一次次努力,申公豹最後墮入了無盡的黑暗,而哪吒在天雷中卻迎來了新生?不管這個世界對哪吒有多少不公,但哪吒一直是被愛著的那一個。於哪吒而言,人生一世,只要自己親近的人是真心愛自己,哪怕整個世界與自己為敵,那又如何?即便是揹負整個龍族希望,被迫黑化的敖丙,也有哪吒的友情溫暖著他的心。但申公豹,一無所有。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最悲情的角色,每個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哪吒的對應不是敖丙,他們太相似了,都因為還年輕走在逆天的路上。把哪吒和已經逆過天的申公豹比較或許風味更佳。

可以說,如果哪吒成為不了哪吒,申公豹可能就是他的另一個宿命。屠龍的少年,最後也會變成惡龍。哪吒是幸運的,他被賦予主角的神格,光環會加持它一路逆天下去,成為圖騰和偶像。

可大多數人,窮盡一生,也不過是申公豹而已。他們永遠在掙扎,卻永遠到不了彼岸,他們以為自己是仙,卻永遠洗不了妖的印記。於是申公豹自卑,謹小慎微,屈從於體制的評價體系。告誡徒兒建功立業時要藏好龍角,平日從不以豹臉示人。他只想做一個“乾乾淨淨”,“堂堂正正”的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最悲情的角色,每個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年輕時,我們都以為自己是那個頂天立地,神魔難擋的哪吒。可到了中年,發現確實有些天自己是頂不住的,有些魔自己是殺不死的。不如像申公豹一樣苟且,尋找捷徑,精緻而利己地活著。最後,我們發現自己終於變成了申公豹。或者說,我們發現自己,原本就只是一隻豹子精而已。

電影在哪吒這裡,是改命的熱血日漫,在申公豹這裡,確是不折不扣的古希臘宿命悲劇內核。

歌頌哪吒的人太多,但誰還記得申公豹,記得他是怎麼歷經千辛萬苦,從妖怪變成神仙的。記得他是怎麼血淚澆灌,求而不得的。

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是因為他“不由天”成功了,可那些曾經也抱著不由天的信念最後卻被侵軋的凡夫俗子們呢?世上有幾個英雄呢?芸芸眾生的命由不由天呢?

比起註定成為“哪吒“的哪吒,更希望看到申公豹們都能成為“哪吒”。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最悲情的角色,每個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縱觀中國古代神話,能擔得起離經放縱四個字的,一是大鬧天宮的猴子,一是鬧海屠龍的哪吒。
但稱得上悲劇的,約摸也只有這兩個——一個五行山下壓五百年,揭了封印、戴上金箍無悲無喜,拜佛西天,喚孫悟空;一個削肉還母剔骨還父,塑了蓮身、站上火輪無怨無恨,封神南門,號三太子。
這塵世最擅長的事,大抵就是抹殺疏狂者的落拓、磨平豪縱者的傲骨、斬滅叛世者的孤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