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承教育是應該切實加強的時候了

10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印發。

《意見》提出,當前中醫藥事業存在的問題是傳承不足、創新不夠、作用發揮不充分,要求制定中醫師承教育管理辦法。

為了貫徹落實《意見》,12月16日,國務院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印發了《意見》重點任務分工方案的通知(國中醫藥辦發〔2019〕15號,以下簡稱《方案》)。《方案》列舉了125條任務並逐一落實了“責任人”。

那麼,在當前國家如此重視中醫藥發展的大利好形勢下,中醫師承教育方面應該如何加強呢?今天筆者結合有關政策和大家聊一聊。

中医师承教育是应该切实加强的时候了

切實認識到中醫師承教育在中醫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

當前,中醫藥事業發展存在不少問題。

在中醫教育方面,一個比較尷尬的現象是,一方面基層中醫臨床人才缺乏,很多地方在鄉鎮衛生院建起了中醫館,但苦於沒有中醫醫師,有了“廟”沒有會念經的“和尚”;另一方面,很多中醫院校科班出身的正經學生畢業後就業形勢並不好,特別是中醫專業和中西醫結合專業的畢業生,遠沒有臨床醫學專業好找工作。

與此同時,卻有一大批中醫專業畢業生並沒有從事中醫臨床,很多分配到醫療機構的中醫學生卻沒有認認真真幹中醫,而真正熱衷於中醫臨床的,反而是半路出家轉學中醫的,還有社會人員再學中醫的,而更死心塌地“戀著”中醫、在中醫臨床中有所建樹的,更多的是跟師傳承的……

  • 而這一系列“信號”似乎表明,以後真正能夠吃得開的中醫,更多的是“野”路子出來的,學院派反而不行了,果真是這樣的嗎?

筆者認為,並不盡然。實際上這種現象恰恰反映了當下中醫事業發展中的現實問題。

一是中醫醫院普遍規模小,能夠解決就業的能力弱,很多中醫醫院出於生存的需要,也不很重視中醫特色科室建設,再加上中醫具有得天獨厚的簡、便、廉、驗的特點,收費項目少、標準低,“附加值”少,因此單純依靠中醫診療,大部分中醫醫院連生存都難以為繼,更別說發展。

這樣也就導致科班出身的中醫進不了中醫醫院(進綜合醫院更難),即使進去了出於現實利益考量,也不能堅持運用中醫方法診治疾病,時間長了,學中醫的也就不搞中醫了。

二是那些非科班出身的中醫,由於滿懷一腔熱血,痴情於中醫,再加上往往很難進得了正規醫院,往往從業於鄉村醫療機構或自己開的診所裡,既沒有醫療設備,也沒有化驗檢查,所以只有更多的應用中醫中藥來為病人治病,時間久了,也便成了老百姓認可的“名醫”。

  • 那麼,是不是說科班中醫在搞中醫方面就不如師承中醫呢?

    是不是學院派拿出4年時間專學理論時間太長了,應該加大跟師實踐的時間呢?也不是。

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科班出身中醫和師承中醫各有各的優勢,前者由於掌握了更多的現代醫學知識和比較系統的中醫理論,所以更適合在比較規範的大中型醫院裡從事中醫臨床,有些更高學歷的則更適合做中醫科研。

像《意見》中安排的“加快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建設,用3年左右時間,篩選50箇中醫治療優勢病種和100項適宜技術、100個療效獨特的中藥品種,及時向社會發布。聚焦癌症、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痴呆和抗生素耐藥問題等,開展中西醫協同攻關,到2022年形成並推廣50個左右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這些工作就合適。而在基層,做純中醫臨床診療工作對於師承中醫就更受群眾歡迎。

另一方面,近幾十年來,特別是有了中醫院校以來,院校教育越來越成為中醫培養的主渠道,而師承教育越來越被遺忘了,從前這種中醫教育的主要方式靠邊站了。

現在看來,院校教育這種教育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一個明顯的弊端是流水線式生產少了人文體驗與精神薰陶,而中醫的精華有很大一部分就滲透在這種薰陶裡,因此說,院校教育並不十分適合中醫,因此對於中醫的培養,師承是亟需加強的,因為這種已經被證明非常有效的、培養了太多中醫大師的、中醫獨有的教育方式被遺忘得太久太久。

這一點,在《中醫藥法》裡也被承認。《中醫藥法》第四章第三十三條規定,中醫藥教育應當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以中醫藥內容為主,體現中醫藥文化特色,注重中醫藥經典理論和中醫藥臨床實踐、現代教育方式和傳統教育方式相結合。第三十五條規定,國家發展中醫藥師承教育,支持有豐富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的中醫醫師、中藥專業技術人員在執業、業務活動中帶徒授業,傳授中醫藥理論和技術方法,培養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

也許正是基於此,《意見》提出,當下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是:中西醫並重方針仍需全面落實,遵循中醫藥規律的治理體系亟待健全,中醫藥發展基礎和人才建設還比較薄弱,中藥材質量良莠不齊,中醫藥傳承不足、創新不夠、作用發揮不充分,迫切需要深入實施中醫藥法,採取有效措施解決以上問題,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

一是建好制度。

讓師承教育有事業平臺、職業前景。在這方面,《意見》作出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包括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

加強中醫藥服務機構建設,大力發展中醫診所、門診部和特色專科醫院,鼓勵連鎖經營。到2022年,基本實現縣辦中醫醫療機構全覆蓋,力爭實現全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置中醫館、配備中醫醫師。這麼做,給師承中醫提供施展的舞臺。

築牢基層中醫藥服務陣地。擴大農村訂單定向免費培養中醫專業醫學生規模,在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中積極招收中醫醫師。

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強化中醫思維培養,改革中醫藥院校教育,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強化中醫藥專業主體地位,提高中醫類專業經典課程比重,開展中醫藥經典能力等級考試,建立早跟師、早臨床學習制度。

優化人才成長途徑。建立高年資中醫醫師帶徒制度,與職稱評審、評優評先等掛鉤。制定中醫師承教育管理辦法。經國務院中醫藥主管部門認可的師承教育繼承人,符合條件者可按同等學力申請中醫專業學位。完善確有專長人員考核辦法,加大中醫(專長)醫師培訓力度,支持中醫醫院設置中醫(專長)醫師崗位,促進民間特色技術療法的傳承發展。

促進中醫藥傳承與開放創新發展。

挖掘和傳承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精髓。加強典籍研究利用,編撰中華醫藏,制定中醫藥典籍、技術和方藥名錄,建立國家中醫藥古籍和傳統知識數字圖書館,研究制定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條例。加快推進活態傳承,完善學術傳承製度,加強名老中醫學術經驗、老藥工傳統技藝傳承,實現數字化、影像化記錄。收集篩選民間中醫藥驗方、秘方和技法,建立合作開發和利益分享機制。

二是選好老師。

2018年2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了《關於深化中醫藥師承教育的指導意見》,對於師承教育提出四種方式:一是發展與院校教育相結合的師承教育;二是加強與畢業後教育相結合的師承教育;三是推進與繼續教育相結合的師承教育;四是支持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中藥的師承教育。

對於師承教育指導老師隊伍建設,該指導意見要求,各級中醫藥主管部門應當支持恪守職業道德,具有紮實中醫藥理論基礎、豐富臨床(實踐)經驗和技術專長,有較高的帶教水平和傳承能力,能夠堅持師承帶教的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參與師承教育,履行指導老師的責任和義務,在執業和業務活動中帶徒授業,傳授中醫藥理論、臨床經驗和技術方法,培養中醫藥人員。

應當結合實際制定不同層級指導老師的遴選條件和准入標準,建立健全結構合理、相對穩定、不同層級有序銜接的指導老師隊伍,逐步實現指導老師認證管理。

三是選好繼承人。

要做好師承教育,除了要選好師傅之外,還必須遴選真心喜歡中醫品德優良的繼承人,這個也是過去中醫師承師傅選徒弟的重要條件。

按照《關於深化中醫藥師承教育的指導意見》,繼承人的選拔是按照四種不同的師承教育方式來確定的,與院校教育相結合的師承教育主要是支持國醫大師、名老中醫藥專家、中醫學術流派代表性傳承人“進課堂”來傳授學術思想和臨床(實踐)經驗。也鼓勵有條件的中醫藥院校開設中醫藥師承班,逐步實現將師承教育全面覆蓋中醫藥類專業學生。

與畢業後教育相結合的師承教育主要是建立具有中醫特色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模式,加強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中醫特色優勢建設,遴選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師承指導老師,強化中醫住院醫師中醫思維培養,提高中醫臨床診療水平。

與繼續教育相結合的師承教育由省級及以上中醫藥主管部門在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中設置師承教育專項,鼓勵中醫藥專家積極開展多形式的中醫藥繼續教育活動,醫療機構通過開展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傳承工作室建設等師承教育,國家中醫藥主管部門也組織實施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岐黃工程)。

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中藥的師承教育,鼓勵臨床醫學(含口腔、公衛)專業人員以師承教育學習中醫,規範非醫藥類人員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中藥。

總之,中醫藥師承教育是獨具特色、符合中醫藥人才成長和學術傳承規律的教育模式,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發展中醫藥師承教育,對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中醫藥學術水平和服務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是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服務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之舉。

期待中醫師承教育為培養更多紮根基層服務群眾的好中醫、痴迷中醫獻身中醫的一批中醫大師,為人民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

原文首發於中國社區醫師雜誌微信公眾號,標題是:大利好形勢下,中醫師承教育應該切實加強

1.掌握這3個問診要點,小兒咳嗽的病因就找到了

2.最全收錄┃十問十答,解決你對甲狀腺結節的所有疑問

3.臨床真相┃瞭解低血糖的10個真相

4.發熱、咳嗽、流涕,千萬別把這種病當感冒,後果很嚴重

5.基層常用治病驗方集錦

6.緊急!發生輸液反應怎麼辦?

7.史上最全!高血壓各種情況下的選藥策略

8.明確時間節點解決鄉村醫生問題,讓村醫有盼頭

9.防治骨質疏鬆的11個誤區,跟每個人都有關

中医师承教育是应该切实加强的时候了

原創授權服務請聯繫010-58302828-6872或者2631749594@qq.com,未經允許擅自轉載我們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商務洽談請聯繫010-58302828-6872或者2631749594@qq.com

1.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平臺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