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腦部組織、血管和神經“可視化”,「愛謹科技」要突破手術領域的“黑暗森林”

在所有手術類型中,無論是血管或者介入,亦或是腫瘤的切除,腦部手術的難度和術後死亡率無疑是最高。也因此,大腦也被稱作手術領域的“黑暗森林”——腦中密佈複雜而又脆弱的各種大腦組織,血管和神經,稍一破壞就可能致殘致傷,危及生命。

但問題是,傳統的醫學影像無法給予醫生在手術前就充分了解手術部位精確結構的信息,譬如腫瘤的體積密度、和神經血管之間的位置關係等。如何在規劃手術路徑時避開重要的神經使人體不受傷害等,也成為神經外科手術醫生一直希望具有卻無法擁有的技能,而這正是神經外科手術治癒率低、意外頻發的核心問題所在。

對此,36氪近期接觸到的愛謹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愛謹科技)想通過一系列創新科技解決上述問題。具體來說,它以擴散張量神經束追蹤專利技術為基礎,研發了一系列基於中樞神經以及腦部的醫學三維影像產品及解決方案

愛謹科技總經理凌舒園指出,其核心功能在於讓腦部神經組織進一步“可視化”,能幫助神經外科手術醫生解決手術信息少病灶難以識別、病患溝通困難、難以解釋病情等工作難點,更好地開展手術規劃&術後評估&療效跟蹤;也能幫助神經外科及腦科學領域的研究者獲取神經及腦部病灶的三維模型來支持其學術研究。

也因此,凌舒園表示,該技術未來用於廣闊的應用場景,包括神經外科診斷以及病患溝通、各類複雜神經類手術術前規劃及術後評估——腦部垂體瘤/膠質瘤/神經介入治療等等、神經類疾病診斷以及藥效評估,以及腦科學科研學術研究等

他告訴36氪,其實三維影像行業在國內已發展多年,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單就腦部來說,血管三維成像和腦組織三維成像的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像西門子MRI中就加入了三維模塊,美敦力神經外科導航器也有一定三維影像效果。但較為複雜的神經成像卻難有所突破,成為一大技術盲點。

為此,由磁共振物理學專家林慶波教授領銜的研發團隊基於其數十年研發的擴散張量神經追求技術並結合人工智能,在該領域取得突破,並經過了臨床驗證。

凌舒園透露,目前愛謹科技技術團隊已開發出核心軟件Diffusion Go的中樞神經智能影像系統(工作站),能為客戶提供基於醫學影像數據進行病灶以及器官的三維圖像建模的服務,以供其觀察研究,或臨床診斷和手術規劃之用

據悉,公司產品現已在全國範圍內超過30+頂級三甲醫院外科落地使用,包括全國排名前10的神經外科中的多家,累計完成近千例臨床驗證。與此同時,愛謹科技的產品已進入報證階段,預計在2020年第二季度公司產品將取得二類醫療器械註冊證。

让脑部组织、血管和神经“可视化”,「爱谨科技」要突破手术领域的“黑暗森林”

從行業端來看,近年來,中國神經學科領域實現了高速發展,截至2018年,中國的神經外科科室也已經上升到超過2000家:現在90%以上的中國三甲和二甲醫院成立了神經領域專科。每年全國神經外科手術量大約557000臺,其中67%左右為複雜類手術(即血管類和神經腫瘤類手術),全國神經外科手術量快速增長,保守估計每年增長率為5.5%。

隨著神經外科的手術複雜度的上升,神經外科醫學技術也經歷著重大的技術革新。但因技術壁壘,目前整個中國三維智能影像市場尚無專注於神經外科及腦科學領域用於手術規劃,診斷輔助及科研的技術和產品。

而且利好的是,國家也在這一領域開了政策“綠燈”:

  • 首先,政府2016年正式開放國內各大醫院就三維醫學影像的收費服務,使該領域能迅速形成有效的收費和盈利模式;

  • 另外,國家發文通過對於神經外科 – 精準治療&診斷的指南,首次提出了“手術規劃”的概念,確立上述技術和產品的臨床價值;

  • 此外,國家也在2018年發文正式啟動“中國腦計劃”加強對腦科學和神經科學領域的廣泛研究,行業整體都迎來新局面。

總體來看,愛謹科技所面向的神經外科手術規劃、診斷輔助及科研市場仍屬於藍海市場。

最後介紹一下核心團隊,首席科學家林慶波,醫學影像與核醫學類長江學者,專攻磁共振物理學,長期鑽研彌散磁共振成像技術及人腦神經網絡體應用,現為臺灣陽明大學特聘教授、高齡研究中心副主任、轉化影像中心籌備處主任,亦為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腦外科及吉林大學白求恩醫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講座教授;總經理凌舒園長期負責醫療健康企業的商業拓展以及團隊管理工作,具有豐富的行業經驗以及商業理論知識,曾擔任曼恆數字醫療事業部總監。

據悉,愛謹科技已累計完成兩輪超千萬元融資,目前正展開新一輪戰略融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