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脑部组织、血管和神经“可视化”,「爱谨科技」要突破手术领域的“黑暗森林”

在所有手术类型中,无论是血管或者介入,亦或是肿瘤的切除,脑部手术的难度和术后死亡率无疑是最高。也因此,大脑也被称作手术领域的“黑暗森林”——脑中密布复杂而又脆弱的各种大脑组织,血管和神经,稍一破坏就可能致残致伤,危及生命。

但问题是,传统的医学影像无法给予医生在手术前就充分了解手术部位精确结构的信息,譬如肿瘤的体积密度、和神经血管之间的位置关系等。如何在规划手术路径时避开重要的神经使人体不受伤害等,也成为神经外科手术医生一直希望具有却无法拥有的技能,而这正是神经外科手术治愈率低、意外频发的核心问题所在。

对此,36氪近期接触到的爱谨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谨科技)想通过一系列创新科技解决上述问题。具体来说,它以扩散张量神经束追踪专利技术为基础,研发了一系列基于中枢神经以及脑部的医学三维影像产品及解决方案

爱谨科技总经理凌舒园指出,其核心功能在于让脑部神经组织进一步“可视化”,能帮助神经外科手术医生解决手术信息少病灶难以识别、病患沟通困难、难以解释病情等工作难点,更好地开展手术规划&术后评估&疗效跟踪;也能帮助神经外科及脑科学领域的研究者获取神经及脑部病灶的三维模型来支持其学术研究。

也因此,凌舒园表示,该技术未来用于广阔的应用场景,包括神经外科诊断以及病患沟通、各类复杂神经类手术术前规划及术后评估——脑部垂体瘤/胶质瘤/神经介入治疗等等、神经类疾病诊断以及药效评估,以及脑科学科研学术研究等

他告诉36氪,其实三维影像行业在国内已发展多年,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单就脑部来说,血管三维成像和脑组织三维成像的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像西门子MRI中就加入了三维模块,美敦力神经外科导航器也有一定三维影像效果。但较为复杂的神经成像却难有所突破,成为一大技术盲点。

为此,由磁共振物理学专家林庆波教授领衔的研发团队基于其数十年研发的扩散张量神经追求技术并结合人工智能,在该领域取得突破,并经过了临床验证。

凌舒园透露,目前爱谨科技技术团队已开发出核心软件Diffusion Go的中枢神经智能影像系统(工作站),能为客户提供基于医学影像数据进行病灶以及器官的三维图像建模的服务,以供其观察研究,或临床诊断和手术规划之用

据悉,公司产品现已在全国范围内超过30+顶级三甲医院外科落地使用,包括全国排名前10的神经外科中的多家,累计完成近千例临床验证。与此同时,爱谨科技的产品已进入报证阶段,预计在2020年第二季度公司产品将取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让脑部组织、血管和神经“可视化”,「爱谨科技」要突破手术领域的“黑暗森林”

从行业端来看,近年来,中国神经学科领域实现了高速发展,截至2018年,中国的神经外科科室也已经上升到超过2000家:现在90%以上的中国三甲和二甲医院成立了神经领域专科。每年全国神经外科手术量大约557000台,其中67%左右为复杂类手术(即血管类和神经肿瘤类手术),全国神经外科手术量快速增长,保守估计每年增长率为5.5%。

随着神经外科的手术复杂度的上升,神经外科医学技术也经历着重大的技术革新。但因技术壁垒,目前整个中国三维智能影像市场尚无专注于神经外科及脑科学领域用于手术规划,诊断辅助及科研的技术和产品。

而且利好的是,国家也在这一领域开了政策“绿灯”:

  • 首先,政府2016年正式开放国内各大医院就三维医学影像的收费服务,使该领域能迅速形成有效的收费和盈利模式;

  • 另外,国家发文通过对于神经外科 – 精准治疗&诊断的指南,首次提出了“手术规划”的概念,确立上述技术和产品的临床价值;

  • 此外,国家也在2018年发文正式启动“中国脑计划”加强对脑科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广泛研究,行业整体都迎来新局面。

总体来看,爱谨科技所面向的神经外科手术规划、诊断辅助及科研市场仍属于蓝海市场。

最后介绍一下核心团队,首席科学家林庆波,医学影像与核医学类长江学者,专攻磁共振物理学,长期钻研弥散磁共振成像技术及人脑神经网络体应用,现为台湾阳明大学特聘教授、高龄研究中心副主任、转化影像中心筹备处主任,亦为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脑外科及吉林大学白求恩医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讲座教授;总经理凌舒园长期负责医疗健康企业的商业拓展以及团队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以及商业理论知识,曾担任曼恒数字医疗事业部总监。

据悉,爱谨科技已累计完成两轮超千万元融资,目前正展开新一轮战略融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