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期读书[NO.14]

在家的日子,让我们“疫而不荒,宅而有书”,一起变得更好,一起迎接新的开始。

今天阅读的书是:


疫期读书[NO.14] |《安妮日记》线上阅读

▲《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记录了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和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寻求自由等情感的经历,展现了她惊人的勇气与毅力。它会引起你心中的震撼和共鸣,与你直视成长中的烦恼。


▼这是译者李文雅、张霖源为《安妮日记》写的序言


“我常常问自己,要是没躲起来,要是我们都遇难了,那就不会受这么多苦,不会连累那些保护我们的朋友,不也挺好的吗?不,不对。我们还想活下去,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还要自由、幸福地活下去!”这番辛酸又坚强的话出自本书的主人公(一位名叫安妮·弗兰克的犹太少女)的一本日记之中。

在日记中,安妮以坦率真诚的笔触,详细地记述了在种族迫害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背景下(确切地说是在荷兰被纳粹德国占领的那两年里),八个犹太人躲在“秘密小屋”中的生活全景和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暗无天日的藏匿生活,食物以及其他生活用品的极度稀缺,数不清的空袭和意外事故,扭曲恶劣的人际关系,恐惧绝望的日日夜夜,还有难得的片刻欢愉。然而,她却把这种窒息的“地下生活”当作“一场浪漫又刺激的冒险之旅”,带着她的日记踏上了征途……


安妮·弗兰克,一九二九年六月十二日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她的父亲奥托·弗兰克是当地一名颇有名望的商人。母亲则出身名门,家族地位显赫。此外,在家中,安妮还有一位比她长几岁的姐姐——聪明善良的玛格特·弗兰克。十来岁之前,安妮在亲朋好友的呵护下,无忧无虑地度过了她美好的童年。

但在温暖的小屋外,世界并不太平。一九三三年,希特勒上台,开始了对犹太人残酷地种族迫害。迫于形势,这一年,奥托·弗兰克带着全家移居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并在那儿创办了一家食品加工公司。像大多数的荷兰女孩子一样,小安妮在阿姆斯特丹过着十分普通的生活:在蒙特梭利中学上学,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校园生活。

在安妮十三岁的生日这一天,安妮收到了一份很特别的生日礼物——一本装帧精美的硬皮笔记本。从此,与这位名叫“基蒂”(安妮给笔记本起的名字)的朋友的对话便成了安妮每天必做的功课。


此时,二战一触即发。

一九四〇年,德国侵占荷兰,对荷兰的犹太人施行了更为严酷的种族“清洗”运动。一九四二年七月五日,德国当局传唤玛格特。为了免遭逮捕和屠杀,弗兰克一家仓皇出逃,躲进“秘密小屋”(奥托·弗兰克公司大楼五层以上的房间)。没过几天,奥托·弗兰克的生意合伙人——同为犹太人的凡·佩尔斯,也带着一家三口来此避难。后来,他们又好心地收留了一位名叫阿尔伯特·杜赛尔的犹太裔牙医。

从一九四二年七月六日转入“密室”,到一九四四年八月四日遭人告密而被纳粹警察逮捕,这八个犹太人就在这座“空中密室”里生活了两年。“我们每天都活在惶恐之中。时间一分一秒地切割着我们的生命,这种非人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结束?”白天,他们必须保持绝对的安静,以免被楼下的工人或者邻居发现。因为小屋楼下是公司的办公室和库房,白天照常营业,所以他们只能等晚上工人们下班后才有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幸好还有楼下的几位公司员工无私地帮助他们。库格勒先生、克莱曼先生、梅普·沃森、艾莉……这几位善良的荷兰朋友为他们提供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偶尔还会给他们带些小礼物和城里的新消息。要是遇上重大节日或者某人的生日,小屋的成员们便会慷慨地拿出自己的存货一起分享庆祝,为苦难的生活带来一丝甜蜜。


就这样,安妮在密室里度过了青春期最重要的两年。在那两年里,小安妮快速地成长起来。凭着她的智慧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她思索着战争、种族迫害以及与青少年成长有关的敏感问题。

在日记中,安妮犀利地控诉了法西斯的种种恶行。为什么人类的飞机大炮越造越大?为什么一边自相残杀,一边又重建家园?“为什么每天要把几百万元投入战争,却不舍得投一分钱给医学研究者、艺术家和穷人呢?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在忍饥挨饿,而另一些地方的食物却多得发霉腐烂呢?哎,人为什么这么疯狂?!”难道“战争只是大人物、政治家和资本家搞出来的吗?不,绝对不是!我认为每个小人物、普通人也有一定的责任”。那么在战争机器的碾压下,明天的世界将会呈现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对于这个问题,善良的安妮始终坚信:“人性本善,混战和苦难终将结束……”因为上帝不会抛弃我们,犹太人终将作为“人”(不仅仅是“犹太人”)回到人类的大家族,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一切都会好起来。

安妮的日记也记录下了她成长中遇到的困惑以及青春的萌动和期待。她向她的“好朋友”诉说她与其他小屋成员(尤其是父母)之间的隔阂、冲突,那种不被理解的孤立无援的状态和心中郁结的苦闷情绪;坦言一个青春期的少女对性以及异性的好奇和渴望,以及那场突如其来的“罗曼史”;报告她的学习计划,搜集王室家谱和电影明星的资料、阅读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历史书籍、学习法语和英语、讨论问题;她还学会了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冷眼审视自己,剖析内心深处的感受。在她的最后一篇日记中,她这样写道:“我的性格有两面。一面没大没小、嬉皮笑脸……可这一面总遮盖了我更美好,更深沉、更纯洁的另一面……”是啊,这深沉、纯洁、低调的一面才是那个最真实的安妮,她始终指引着安妮追寻的方向。

事实上,她也找到了。尽管密室生活把她变得叛逆不羁、敏感脆弱,但那只是麻痹自己的假面。在与不可抗拒的命运抗争时,在倔强高傲地保持尊严时,她发现了真实的自己——一个独立坚强、是非分明、有主见有理想的安妮。她勇敢地笑对一切:“看呢,这儿的生活就是我人生精彩的开端。所以越是在危险的时刻,我就越要保持镇定,用旁观者的姿态一笑而过。”瞧,安妮在最困难的时刻还依然紧握希望、紧握梦想:“我不愿像妈妈、达恩太太或者别的女人那样生活,她们整天忙家务、带孩子,然后就被人们遗忘了。除了丈夫和孩子,我还要有我能为之献身的事业!我要活下去,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她的最大愿望就是当一名记者,用上帝赋予她的写作能力为全人类创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尽管与外面的世界相比,秘密小屋就是乌云里的一小块蓝天。但这里的生活极其枯燥烦闷,没有阳光,没有新鲜空气,没有自由,只有饥饿、病痛和与世隔绝的孤独紧紧地围困着他们。小屋外,轰隆隆的飞机没日没夜地在头顶盘旋,震耳欲聋的空袭噩梦般地反复上演,层出不穷的盗窃事件让人抓狂。恐惧,孤独,绝望,这些不仅来自外界可怕的战争环境,也来自于她自身。一方面,小屋里的成员要学会在日复一日地与死神的照面和周旋中挣扎着顽强地活下去,另一方面,他们又要通过读书、学习、听收音机,执著地企盼着解放的到来。

……

一九四四年八月一日,安妮日记毫无预兆地中断了。三天以后,纳粹警察闯进秘密小屋,八名成员被捕!八个月后,只有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一个人活着从集中营中回来。公司的朋友们将散落在密室地上的安妮日记收了起来,于战后交给了她的父亲。

一九四五年五月七日,纳粹德国投降,这架疯狂的战争机器终于引火自焚——世界如安妮所愿迎来了黎明的曙光。但当人类开始在废墟的土地上重建家园时,我们不会忘记,有一双来自天堂的眼睛正默默地注视着我们,有一个微弱的声音在召唤我们。但这位天使不是民族英雄,也不是历史名人,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少女,一个战争的牺牲品,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