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期讀書[NO.14]

在家的日子,讓我們“疫而不荒,宅而有書”,一起變得更好,一起迎接新的開始。

今天閱讀的書是:


疫期讀書[NO.14] |《安妮日記》線上閱讀

▲《安妮日記》


《安妮日記》記錄了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如何面對戰爭和種族迫害、自我成長與定位、尋求自由等情感的經歷,展現了她驚人的勇氣與毅力。它會引起你心中的震撼和共鳴,與你直視成長中的煩惱。


▼這是譯者李文雅、張霖源為《安妮日記》寫的序言


“我常常問自己,要是沒躲起來,要是我們都遇難了,那就不會受這麼多苦,不會連累那些保護我們的朋友,不也挺好的嗎?不,不對。我們還想活下去,我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還要自由、幸福地活下去!”這番辛酸又堅強的話出自本書的主人公(一位名叫安妮·弗蘭克的猶太少女)的一本日記之中。

在日記中,安妮以坦率真誠的筆觸,詳細地記述了在種族迫害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背景下(確切地說是在荷蘭被納粹德國佔領的那兩年裡),八個猶太人躲在“秘密小屋”中的生活全景和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暗無天日的藏匿生活,食物以及其他生活用品的極度稀缺,數不清的空襲和意外事故,扭曲惡劣的人際關係,恐懼絕望的日日夜夜,還有難得的片刻歡愉。然而,她卻把這種窒息的“地下生活”當作“一場浪漫又刺激的冒險之旅”,帶著她的日記踏上了征途……


安妮·弗蘭克,一九二九年六月十二日生於德國的法蘭克福,她的父親奧托·弗蘭克是當地一名頗有名望的商人。母親則出身名門,家族地位顯赫。此外,在家中,安妮還有一位比她長几歲的姐姐——聰明善良的瑪格特·弗蘭克。十來歲之前,安妮在親朋好友的呵護下,無憂無慮地度過了她美好的童年。

但在溫暖的小屋外,世界並不太平。一九三三年,希特勒上臺,開始了對猶太人殘酷地種族迫害。迫於形勢,這一年,奧托·弗蘭克帶著全家移居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並在那兒創辦了一家食品加工公司。像大多數的荷蘭女孩子一樣,小安妮在阿姆斯特丹過著十分普通的生活:在蒙特梭利中學上學,結識了不少新朋友,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校園生活。

在安妮十三歲的生日這一天,安妮收到了一份很特別的生日禮物——一本裝幀精美的硬皮筆記本。從此,與這位名叫“基蒂”(安妮給筆記本起的名字)的朋友的對話便成了安妮每天必做的功課。


此時,二戰一觸即發。

一九四〇年,德國侵佔荷蘭,對荷蘭的猶太人施行了更為嚴酷的種族“清洗”運動。一九四二年七月五日,德國當局傳喚瑪格特。為了免遭逮捕和屠殺,弗蘭克一家倉皇出逃,躲進“秘密小屋”(奧托·弗蘭克公司大樓五層以上的房間)。沒過幾天,奧托·弗蘭克的生意合夥人——同為猶太人的凡·佩爾斯,也帶著一家三口來此避難。後來,他們又好心地收留了一位名叫阿爾伯特·杜賽爾的猶太裔牙醫。

從一九四二年七月六日轉入“密室”,到一九四四年八月四日遭人告密而被納粹警察逮捕,這八個猶太人就在這座“空中密室”裡生活了兩年。“我們每天都活在惶恐之中。時間一分一秒地切割著我們的生命,這種非人的日子什麼時候才能結束?”白天,他們必須保持絕對的安靜,以免被樓下的工人或者鄰居發現。因為小屋樓下是公司的辦公室和庫房,白天照常營業,所以他們只能等晚上工人們下班後才有一定的自由活動時間。幸好還有樓下的幾位公司員工無私地幫助他們。庫格勒先生、克萊曼先生、梅普·沃森、艾莉……這幾位善良的荷蘭朋友為他們提供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偶爾還會給他們帶些小禮物和城裡的新消息。要是遇上重大節日或者某人的生日,小屋的成員們便會慷慨地拿出自己的存貨一起分享慶祝,為苦難的生活帶來一絲甜蜜。


就這樣,安妮在密室裡度過了青春期最重要的兩年。在那兩年裡,小安妮快速地成長起來。憑著她的智慧以及豐富的內心世界,她思索著戰爭、種族迫害以及與青少年成長有關的敏感問題。

在日記中,安妮犀利地控訴了法西斯的種種惡行。為什麼人類的飛機大炮越造越大?為什麼一邊自相殘殺,一邊又重建家園?“為什麼每天要把幾百萬元投入戰爭,卻不捨得投一分錢給醫學研究者、藝術家和窮人呢?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有些人在忍飢挨餓,而另一些地方的食物卻多得發黴腐爛呢?哎,人為什麼這麼瘋狂?!”難道“戰爭只是大人物、政治家和資本家搞出來的嗎?不,絕對不是!我認為每個小人物、普通人也有一定的責任”。那麼在戰爭機器的碾壓下,明天的世界將會呈現怎樣的一番景象呢?對於這個問題,善良的安妮始終堅信:“人性本善,混戰和苦難終將結束……”因為上帝不會拋棄我們,猶太人終將作為“人”(不僅僅是“猶太人”)回到人類的大家族,只要我們堅定信念,一切都會好起來。

安妮的日記也記錄下了她成長中遇到的困惑以及青春的萌動和期待。她向她的“好朋友”訴說她與其他小屋成員(尤其是父母)之間的隔閡、衝突,那種不被理解的孤立無援的狀態和心中鬱結的苦悶情緒;坦言一個青春期的少女對性以及異性的好奇和渴望,以及那場突如其來的“羅曼史”;報告她的學習計劃,蒐集王室家譜和電影明星的資料、閱讀古希臘羅馬神話和歷史書籍、學習法語和英語、討論問題;她還學會了像一個旁觀者一樣冷眼審視自己,剖析內心深處的感受。在她的最後一篇日記中,她這樣寫道:“我的性格有兩面。一面沒大沒小、嬉皮笑臉……可這一面總遮蓋了我更美好,更深沉、更純潔的另一面……”是啊,這深沉、純潔、低調的一面才是那個最真實的安妮,她始終指引著安妮追尋的方向。

事實上,她也找到了。儘管密室生活把她變得叛逆不羈、敏感脆弱,但那只是麻痺自己的假面。在與不可抗拒的命運抗爭時,在倔強高傲地保持尊嚴時,她發現了真實的自己——一個獨立堅強、是非分明、有主見有理想的安妮。她勇敢地笑對一切:“看呢,這兒的生活就是我人生精彩的開端。所以越是在危險的時刻,我就越要保持鎮定,用旁觀者的姿態一笑而過。”瞧,安妮在最困難的時刻還依然緊握希望、緊握夢想:“我不願像媽媽、達恩太太或者別的女人那樣生活,她們整天忙家務、帶孩子,然後就被人們遺忘了。除了丈夫和孩子,我還要有我能為之獻身的事業!我要活下去,永遠活在人們心中!”她的最大願望就是當一名記者,用上帝賦予她的寫作能力為全人類創作,貢獻自己的力量!


儘管與外面的世界相比,秘密小屋就是烏雲裡的一小塊藍天。但這裡的生活極其枯燥煩悶,沒有陽光,沒有新鮮空氣,沒有自由,只有飢餓、病痛和與世隔絕的孤獨緊緊地圍困著他們。小屋外,轟隆隆的飛機沒日沒夜地在頭頂盤旋,震耳欲聾的空襲噩夢般地反覆上演,層出不窮的盜竊事件讓人抓狂。恐懼,孤獨,絕望,這些不僅來自外界可怕的戰爭環境,也來自於她自身。一方面,小屋裡的成員要學會在日復一日地與死神的照面和周旋中掙扎著頑強地活下去,另一方面,他們又要通過讀書、學習、聽收音機,執著地企盼著解放的到來。

……

一九四四年八月一日,安妮日記毫無預兆地中斷了。三天以後,納粹警察闖進秘密小屋,八名成員被捕!八個月後,只有安妮的父親奧托·弗蘭克一個人活著從集中營中回來。公司的朋友們將散落在密室地上的安妮日記收了起來,於戰後交給了她的父親。

一九四五年五月七日,納粹德國投降,這架瘋狂的戰爭機器終於引火自焚——世界如安妮所願迎來了黎明的曙光。但當人類開始在廢墟的土地上重建家園時,我們不會忘記,有一雙來自天堂的眼睛正默默地注視著我們,有一個微弱的聲音在召喚我們。但這位天使不是民族英雄,也不是歷史名人,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少女,一個戰爭的犧牲品,一個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