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三大炮”,後兩個你肯定不知道!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民國38年的短短歷程,跟動輒延續幾百年的王朝比起來,實在是有點寒酸,但這三十多年中國社會的變化程度和密度是空前的,這個時代的人們雖談不上生活幸福,不過思想觀念越發自由奔放,生活習慣也隨著中西文化交融的步伐迎來了巨大的變化,讓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總顯得那麼生動和可愛。

民國時期曾有三個風雲人物,分別是孫中山、傅斯年和倪嗣沖,這哥仨雖同屬民國,其實並沒有太多交集,但因三人性格都有那麼點兒不同凡響,所以被戲稱為民國“三大炮”。

孫大炮:革命教父孫中山

有“大炮”之稱的人物中,最出名的當然是孫中山了,“孫大炮”這個稱呼最早是革命初期在海外募捐時,一些不願意捐助他的僑商給他起的外號,“大炮”之名來源於廣東話中的“扯大炮”,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吹牛大王的意思,“孫大炮”之稱也無疑帶了些小覷和嘲諷的意味,由此可見,孫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動著實是困難重重,普通百姓很難相信他口中所說的革命理想真的能夠實現。

民國“三大炮”,後兩個你肯定不知道!

但有句話叫做“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辛亥革命的成功,讓這位昔日受人奚落的“孫大炮”,一時成為中華大地上的風雲人物,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應了那句網絡名言,“今天你對我愛答不理,明天就讓你高攀不起”!

1919年,陳獨秀也曾在《每週評論》上的一篇文章裡提到“有一班人因為孫中山好發理想的大議論,送他一個諢名,叫做孫大炮。威爾遜總統的平和意見十四條,現在也多半是不可實現的理想,我們也可以叫他做威大炮”。

經陳獨秀這麼一點撥,“大炮”搖身一變成了偉大理想的代名詞,不知道中山先生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是不是也會從心底發出一聲呵呵!

其實在我看來,孫中山一生中確實有點“大炮”意味的話,當是拍著胸脯告訴袁世凱要親自督導在中國修建10萬英里鐵路這件事兒了,事實上,從清朝到現在,中國的鐵路總長度還沒到10萬英里。

傅大炮:五四旗手傅斯年

民國第二位“大炮”其實是個書生,但這個書生絕對跟文弱沒什麼關係,而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山東大漢。

民國“三大炮”,後兩個你肯定不知道!

1919年5月4日,走在五四運動遊行隊伍最前面,手持大旗,高喊著:“內懲國賊,外抗強權”“廢除二十一條”“收回山東權利”“還我青島”的就是五四運動總指揮傅斯年。

時為北京大學學生的傅斯年,在胡適的指導下,活躍在學生運動的風口浪尖,還真有點所向披靡的大將軍的味道。不過傅斯年雖然年輕氣盛脾氣也不好,但絕不是一個頭腦簡單的莽夫,五四運動學生隊伍痛毆漢奸曹汝霖,火燒了趙家樓之後,傅斯年就已經感覺到學生隊伍已經脫離了理性的控制,而且這麼一來,必將蘊含著巨大的危險。

遊行隊伍回到北京大學院內開會的時候,傅斯年嚴肅的批評了學生隊伍火燒趙家樓這一過激行為,但此時群情激奮的學生已經聽不進他的苦口婆心,甚至一個名叫胡霹靂的陝西學生,竟然衝上演講臺打了傅斯年一拳,被激怒的傅斯年奮起反擊,仗著身大力足的優勢,一頓亂拳把胡霹靂打暈在地。

從此之後,五四運動學生隊伍中再也看不到了“傅大炮”的身影,傅斯年輾轉多地,最後以山東官費留學生的身份來到英國,開始了數年的留學生涯,憑藉著自己優秀的國學功底,最終成功由“傅大炮”變成了“一隻學界大鱷”,終其一生傾心於學術研究,實現了“絕不參與政治”的信念。

倪大炮:安徽督軍倪嗣沖

作為民國“三大炮”的最後一位,倪嗣沖這位老兄跟前兩位比起來,確實有點兒狗尾續貂的意思了。

民國“三大炮”,後兩個你肯定不知道!

倪嗣沖雖然出身官宦人家,父親也曾考中舉人,也稱得上是書香門第,但生逢亂世,再加上脾氣臭還口無遮攔,最終給歷史留下了一個暴虐軍閥的背影。

倪嗣沖起家於鎮壓義和團運動,後成為袁世凱的得力干將,袁世凱倒臺後轉身投靠段祺瑞,又成了段祺瑞、黎元洪府院之爭的“大炮”,後來還被辮子軍張勳利用,當了一把復辟的“大炮”,最終隨著段祺瑞和皖系軍閥的沒落,倪嗣沖也隨之退出了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