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室取名規則,為何朱雄英"特立獨行"?嫡長孫就能為所欲為嗎

前段時間由湯唯和朱亞文領銜主演的《大明風華》

火遍了朋友圈,萌蠢可愛的朱家四父子也給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皇室家庭倫理劇。其中,永樂帝和建文帝佛塔相見泯恩仇,更是達到了劇情的一個小高潮,也闡述了全文的主旨,為後文的劇情走向奠定基礎。

建文帝,即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標的次子,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在靖難之變中下落不明,去向成謎,有說朱棣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大起大落的政治生涯,撲簌迷離的人生結局,也使其成為眾多小說、電視劇的主角,從而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明朝皇室取名規則,為何朱雄英

相比之下,他的哥哥朱雄英就低調得多,大部分明史的業餘愛好者,對其知之不深。那麼,朱雄英作為朱標的嫡長子,他有怎樣的人生際遇,他的名字又為何在明朝的眾多的皇室子女中顯得尤為特殊?我們首先從明朝皇子皇孫的取名規則講起。

一、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克

1.朱重八要改名

朱元璋,原名朱重(chóng)八,關於重八這個名字的由來就有很多有意思的說法。元代統治者排斥漢文化,普通老百姓沒有資格取正式的名字,通常按照排行和父母年紀加和作為名字。比如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就是他出生的時候父母年紀加和為五十四歲,所以叫做朱五四。

朱重八排行第八,所以叫做朱重八。當然,也有民間傳說,說朱元璋生下來的時候,身上有蟲子爬,所以取名蟲扒,諧音重八。

不管如何,朱八八同學從底層老百姓奮鬥到九五至尊,

對自己家族沒有正式名字的現狀深以為恥。因此朱元璋發達之後,就把他父親朱五四的名字改為朱世珍,自己這一輩改為興字輩,為幾個哥哥分別取名朱興隆、朱興盛等。

2.明朝皇室子孫的取名規則

為了重建家族禮法秩序,也為了從根本上否定元朝對漢文化的荼毒,宣揚漢文化,維持統治權威,朱元璋為子孫後代定下了複雜的取名規則。

明朝皇室取名規則,為何朱雄英

首先,他給每個兒子定了一個輩分表,每個表20個字,從孫子開始依次向下取名字。太子朱標家的20個字就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比如朱允炆的長子就叫朱文奎。

當然朱標的這一支並沒有發揚光大,大家比較熟悉的還是燕王朱棣家的20個字: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從朱高熾(明仁宗)到朱由檢(崇禎帝),歷代皇帝名字的第二個字都和這20個字順序相同,明朝皇帝之間的親屬關係是不是一目瞭然呢?

其次,第三個字必須帶有一個五行的偏旁或組成部分,並以火土金水木為順序依次循環。五行說的具體年代已不可考,上古時代,伏羲依據洛河圖創立了八卦,自此陰陽五行說便逐漸流行。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來取名並不稀奇,宋朝時的朱熹、秦檜家族以及南齊高祖蕭道成等均有以五行命名的子孫。

常有人詼諧得說朱元璋為元素週期表做了巨大的貢獻,子子孫孫枝繁葉茂,

為了滿足五行命名規則,他的子孫們不得不絞盡腦汁,甚至開始造字,比如朱慎鐳、朱同鉻、朱在鈉、朱恩鉀等,這些字也成了高中時元素週期表常見的字。

二、朱雄英,皇室中不一樣的煙火

1.朱雄英的人生際遇

史書中關於朱雄英的記載,非常之少,畢竟他還未成年就夭折了,在浩浩蕩蕩的歷史長河中,只是一顆不起眼的塵埃。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朱雄英是皇太子朱標的嫡長子,名將常遇春的外孫,生母是孝康皇后常氏。

明朝皇室取名規則,為何朱雄英

在醫療衛生條件低下的古代,兒童未成年就夭折是常有的事,即便是生在帝王家的朱雄英也不例外。朱雄英於洪武七年十月二十七日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於洪武十五年五月初一薨逝,只活了八歲,死後被追封為虞王,諡號為“懷”,葬於鐘山,後世稱之為“虞懷王”。

2.朱雄英的名字之謎

史書中關於虞懷王的記載是在太少,僅《明太祖實錄》及《明史·卷一百十八·列傳第六》中有提到朱雄英,但由於他實在是過於英年早逝,有關他的記錄也是寥寥數筆

作為朱元璋的嫡長孫,朱雄英身份貴重不言自明,但為什麼他的名字不是朱+允+火字旁的單字?在大明147年的歷史中,為何就他一個人的名字在皇子皇孫中顯得如此另類?

記載稀少,年少夭折,朱雄英的名字之謎是不是就難以解開了呢?事實並非如此,朱雄英名字另類倒不是因為他本人天賦異稟,而是生的太早。

讀到這裡,讀者可能有些疑惑,這和出身時間有什麼關係?不僅有關係,還有大大的關係。

3.《皇明祖訓》與皇室子孫的命名規則

明朝皇室取名規則,為何朱雄英

皇室子孫的命名規則其實都記錄在一本叫做《皇明祖訓》的書裡,《皇明祖訓》於洪武二年開始編纂,洪武八年編纂完成。

洪武九年及洪武二十八年都對《皇明祖訓》進行了修訂,而皇子皇孫那近乎嚴苛的命名規則正是來自於《皇明祖訓》中禮儀篇,“凡東宮、親王位下、各擬名二十字。日後生子及孫,即以上聞,付宗人府。所立雙名,每一世取一字以為上字;其下一字,臨時隨意選擇,以為雙名,編入玉牒。至二十世後,照例續添,永為定式”。

從時間線可以看到與皇室命名規則有關的《皇明祖訓》在洪武八年才編纂完成,而朱雄英出生於洪武七年,即朱標兒子的允字輩是在他出生之後才定下的,所以朱雄英是沒有機會和他的弟弟一樣,名字的第二個字為允字。

我們雖然解開了朱雄英的名字第二個字不是允字的原因,但縱觀朱元璋兒子們的名字,朱標、朱樉、朱棡、朱棣、朱橚以及朱楨等,都帶有木字旁。

可見五行取名一直是老朱家的傳統(當然朱元璋本人的名字不帶五星偏旁,但名字也不是他取的呀),是早於那20字輩分的設定的,

《皇明祖訓》能解釋朱雄英為啥名字不帶允,但解釋不了他名字裡沒有五行偏旁

4.朱雄英,或許是朱雄煐?

民間傳說因為朱雄英早夭,使得朱元璋開始相信五行風水說,覺得有種神秘的力量在左右世界萬物,由此定下來五行取名規則。但這種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朱元璋有26個兒子,如果他不是一開始就篤信五行說,就解釋不了他所有兒子的名字都帶木字偏旁。

明朝皇室取名規則,為何朱雄英

有一種說法是,朱雄英其實應該寫作朱雄煐,五行常用的說法是金木水火土,其實按照五行相生的說法應該是金水木火土,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朱標帶木字,按照木生火,下一輩應該是帶火字的偏旁,所以朱雄英真名其實是朱雄煐,這算是一種靠譜的說法。

既已解開朱雄英的名字之謎,那我們就來看看有明一代皇室子孫取名到底鬧出過哪些笑話,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心酸呢?

三、哭笑不得的取名之路

前面說到朱元璋為了維護家族秩序,避免子孫重名,特意定了輩分,並且留下了嚴格的取名規則。為了符合名字裡帶有五行偏旁,皇室成員也顧不得雅不雅了,“鉗”、“鍘”等寓意不祥、讀音不雅的字也用上了,甚至開始造字,但這都算幸運,有的宗室成員直到年老都沒有名字,這是怎麼回事呢?

朱元璋分封藩王,為體現皇帝作為整個皇室大宗的無上權威,規定宗室成員年滿五歲,需向朝廷請求賜名,一般需要經過王府代奏→宗人府審核→禮部擬名→皇帝賜名等步驟,宗室成員才能正式確立身份,並享有皇家的一系列政治、經濟待遇等,請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王府有代奏之權,這讓部分親王、郡王及長史等看到了財路,瘋狂索要賄賂。

明朝皇室取名規則,為何朱雄英

此外宗人府有嚴格的審核制度,罪臣之後及生母不祥者均不予取名。即便宗人幸運地繞過了這兩關,在禮部擬名階段,仍要遭受宦官及禮部大臣的盤剝,因此部分貧困的宗人根本沒有能力請名,年老也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十分可憐。

四、結語

朱雄英因為出生在《皇明祖訓》制定之前,子孫的輩分尚未確定,因此名字第二個字不是允字,按照老朱家五行取名的傳統,他的真名應該叫做朱雄煐。

此外,朱元璋為了維護皇帝在宗室裡的無上權威,規定宗室成員年滿五歲,需向朝廷請求賜名,但請名路上各個利益相關方層層盤剝,致使部分宗人一生都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這恐怕是他始料未及的。

作為帝王,朱元璋無疑希望大明的江山能延續千秋萬代,但在時代的跌宕起伏,風雲變幻中,沒有一條是恆古不變的金科玉律,只有符合時代的發展,才能長治久安。

參考文獻

《皇明祖訓》

《明太祖實錄》

《明史》

《明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