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家庭,讓孩子打父母成"新式家暴",四招教你如何處理

上午帶倆娃逛商場,在商場裡的玩具小火車站,看到一個四歲小男孩一

邊哭喊著打死你打死你,一邊揮著小拳頭往媽媽身上打。原來這個小男孩已經坐了兩遍小火車,還要再坐第三遍。而媽媽急著回家做飯,催促好幾遍,他都賴在小火車上不下來。媽媽拽他下來,這個孩子卻對媽媽大打出手。媽媽一邊抱怨一邊躲避,顯然這種狀況經常發生。

“少子化”家庭,讓孩子打父母成

因為父母不給想要的東西,或者願望不能滿足,為表達憤怒而用暴力方式對待父母。其實在很多孩子身上都會出現。

“少子化”家庭,讓孩子打父母成

一項調查表明:將近5成的孩子會在盛怒的情況下對父母拳腳相加。這跟孩子的自我意識不斷加強,對情緒的控制能力弱,以及不良示範的影響有關。本來是成長中的小問題,如果不加管教,卻會導致親子間的嚴重衝突。那麼當孩子出現打人,甚至對父母出手的行為,寶爸寶媽該怎麼辦呢?

“少子化”家庭,讓孩子打父母成

孩子為啥會打父母

要用合理的方式處理孩子使用暴力表達不滿,就要從孩子的角度瞭解"為什麼會打人?"

自我意識萌發

4歲的皮皮在和表弟在奶奶家玩耍,把窗簾當做了藏貓貓的工具。玩的興起又是抓又是拽。奶奶擔心他們弄壞窗簾,過來批評他們不能把窗簾當玩具。皮皮被奶奶拽離現場時,伸出拳頭朝著奶奶亂揮,還一邊說的打死你打死你。媽媽出面及時制止後,馬上要求他道歉。當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卻又沒有掌握正確的表達方式,就很容易產生暴力行為。

“少子化”家庭,讓孩子打父母成

過分溺愛孩子

孩子在憤怒的狀況下對爸爸媽媽大打出手,也跟平時的溺愛脫不了干係。當一個家庭結構中,孩子總是擁有特權,好吃的東西先吃,一哭鬧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長此以往孩子會認為自己情緒和意志才是最重要的,很難學會尊重別人。

不良的示範

《情緒控制方法》中寫到:孩子總是被大人引導,是他們將自己最直接的情感與不愉快的事情相聯繫。有些父母會因為孩子的錯誤,用"打"來懲罰孩子。而在孩子看來,父母生氣了,所以打自己。這就做了一個用暴力宣洩情緒的示範。孩子當然會模仿。此外,內容過於暴力的動畫片和兒童節目,也會讓孩子認為,

暴力能夠解決問題,並且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少子化”家庭,讓孩子打父母成

如何處理孩子打父母

相當一部分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會在4歲到6歲間,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孩子對我們暴力相向時,打回去?跑開來讓他冷靜?還是當場阻止?當孩子打人時,爸媽最好做到這四步。

“少子化”家庭,讓孩子打父母成

1、第一時間制止

一位心理諮詢師朋友對我說,他接待過一個被二十歲兒子毆打的父親,這個爸爸進門就給醫生看他被打的傷口。朋友問他,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和他動手?他說大概五六歲就開始。朋友又問,為什麼不當時制止兒子?這個可憐的老父親說當時覺得孩子小沒和他計較,

後來基本每次他都能制服孩子,可父親年齡越來越大,這個兒子竟然因為爸爸不給買錢買手機大打出手。

在孩子第一次表現出要動手的時候。家長要馬上按住他的手,阻止行為發生。一般而言孩子在採用暴力方式時,都是不能控制情緒,事後會有愧疚感。寶爸寶媽要讓孩子馬上道歉,並嚴肅的強調這種行為的錯誤方式。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可以對孩子進行非暴力懲罰。

“少子化”家庭,讓孩子打父母成

2、鼓勵他聊聊為什麼要打人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告訴我們,當你發覺孩子傷心、生氣或害怕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把自己置身於他們的位置,用他們的眼睛觀察世界。大一點孩子出手打父母時候,一般除了誘因之外還有別的原因。而孩子往往很難自己分辨出這些更加細膩和高級的情緒。幫孩子找到原因,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小米到姑姑家小住,和妹妹玩的很開心。但是媽媽要接她回家那天,小米卻因為媽媽一個玩笑,和媽媽大發脾氣,還不斷用手邊的東西砸媽媽。等她平靜下來,媽媽要求她道歉,並問她是不是還有別的原因,讓她不高興?小米哭著說自己不想回家去,還想和妹妹玩。

3、利用故事幫助孩子學習情緒控制

情緒管理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即便是許多的大人,終其一生都很難做到。對於小孩子而言,情緒既抽象又神秘。

在盛怒之下自己彷彿變成了另外一個人,打爸爸打媽媽,之後很多孩子都會大哭。並不是覺得委屈而是害怕。一些繪本可以幫孩子瞭解自己的情緒。比如《我的情緒小怪獸》,用不同顏色的怪獸,來表示孩子的情緒。當憤怒的時候,紅色的小怪獸被放出來了,我們要用深呼吸,默數一二三等方式,讓怪獸回到瓶子裡去。

“少子化”家庭,讓孩子打父母成

4、教會孩子尊重父母

《法國媽媽育兒經中》寫到,給孩子設立一項規定的時候,法國父母常常提到"權利"。他們不說"別打他",而是說"你無權打他"。

當孩子在憤怒之中,選擇了傷害爸媽作為發洩的渠道,背後隱藏的是對父母的不尊重。在育兒中,我們經常會教育寶寶,玩小朋友玩具的時候要先問問別人的意見。在公共場合不要大聲吵鬧打擾別人。在幼兒園不要打斷老師說話,要尊重老師。但是在生活裡,卻能隨時中斷自己的事情,去滿足孩子的需求。因為孩子撒個嬌就放棄原則。這些行為實際上都是在告訴孩子"你不必尊重我。"

所以在生活中,父母要堅定而溫和的執行家庭中的規矩,也要不斷的教育孩子,讓他知道,每一個人都必須被尊重。

枕邊育兒寄語

"少子化"的家庭,讓四個甚至六個大人圍著一兩個孩子轉,賦予了孩子很高的優先級。這也是很多孩子學不會尊重家人的原因。現代育兒理念中,往往強調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和孩子平等的相處。卻鮮少提到"孩子必須學會尊重父母"。而一個家庭要想幸福的相處,需要的是家庭成員相互的尊重,你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我是彭華勇老師,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導師,分享家庭教育與傳統文化,專注於教育問題、心理問題諮詢解決!孩子厭學叛逆等問題歡迎關注我,歡迎私信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