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國外媒體如何應對疫情帶來的挑戰

國際市場指南訊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記者曉雪報道,當冠狀病毒在全球範圍內更大規模地蔓延時,給傳媒業帶來的衝擊和挑戰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受到衝擊的是廣告業,尤其是在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旅遊和會展行業。對一些傳媒公司來說,奧運會和歐洲足球錦標賽的預期鉅額收入本來將成為他們今年的主收入,這兩項賽事均已推遲,對未來的預期變得更加複雜。

行業觀察|國外媒體如何應對疫情帶來的挑戰


受衝擊的不僅僅是廣告業務。近年來,媒體的一大法寶就是擴大收入來源,把各種會議、活動納入其中。對許多B2B類媒體來說,會議甚至是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疫情期間,既定的活動被推遲,即便不是永久取消,現金流依然受到了很大影響。

印刷雜誌出版商也擔心,人們需要一段時間的居家隔離,通勤人口減少意味著火車站和機場的書刊銷量將下降。對於一些媒體公司來說,新冠肺炎最終促使他們決定永遠放棄印刷版,《花花公子》(Playboy Magazine)雜誌宣佈2020年春季版將是最後一期,將徹底轉型為數字媒體形式。其實,當互聯網媒體逐漸發展壯大,紙質媒體就已經開始走向下坡路了,而疫情的發生,只是加快了《花花公子》紙質雜誌停刊的步伐。

媒體公司傳統的工作方式也面臨挑戰。

許多人嘗試遠程辦公,但Slack、Trello等遠程辦公平臺只能提供一部分團隊管理和組織工作的解決方案,人們還是需要面對面地交流思想。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記者曉雪報道,3月30日,Facebook宣佈了一項1億美元的資助計劃,支援新聞機構報道新冠肺炎疫情。Facebook首席執行長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表示,將通過Facebook新聞項目(Facebook Journalism Project)向本國新聞機構提供2500萬美元的緊急撥款,另外還將向全球新聞機構提供7500萬美元的營銷支出。扎克伯格說:“新聞行業正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工作,由於病毒的經濟影響,廣告收入正在下降,許多新聞機構因此陷入困境……但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準確的新聞信息。”據悉,這一新的緊急計劃是在Facebook承諾在未來幾年支持新聞業,特別是地方新聞的3億美元基礎上增加的。

行業觀察|國外媒體如何應對疫情帶來的挑戰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記者曉雪認為,疫情面前媒體也看到了一些機遇。更積極的一面是,在接下來的幾周,甚至幾個月、幾年裡,傳媒業將呈現幾個重要新趨勢。

第一,對內容永不滿足的需求。沒人知道一個國家要經歷多長時間的社會孤立期,甚至是封鎖期,但不可避免的是,待在家裡的時間越長,對播客、電影和延伸讀物等優質內容的需求就會越高。此外,疫情期間人們會更相信什麼樣的信源?相對於社交媒體上的八卦新聞,人們更願意相信知名媒體。

第二,內容付費有了更多機會。

令人欽佩的是,隨著疫情危機的加深,幾家媒體公司已經拆除了“付費牆”,向消費者免費提供內容。疫情的影響確實會加速會員和訂閱的增長,因為個人會越來越習慣於為他們珍視的內容付費。從印刷的角度來看,人們不僅會通過訂閱來購買雜誌,而且實際上也有時間來適當地消費它們。這一觀點得到了《紐約時報》首席執行官兼總裁馬克·湯普森(Mark Thompson)的證實,他最近表示,《紐約時報》的訂閱量增長沒有受到不利影響。

行業觀察|國外媒體如何應對疫情帶來的挑戰

《紐約時報》首席執行官兼總裁馬克·湯普森

第三,降低質量門檻,為新媒體提供更多機會。

在2000年代,許多新媒體公司諸如Mashable、Gawker等,都是從博客的爆炸式增長中成長起來的。可以說,這些新媒體最初製作的內容距離老牌媒體在質量上還是有差距的,但他們貴在製作迅速,迎合了那些對編輯標準要求不高的受眾的需求。

到了2020年,尤其是病毒流行的特殊時期,人們已經開始習慣於通過播客和視頻內容看新聞。這些內容可能無法像前幾年那樣成熟和完善,原因很簡單,要麼是直播,要麼是製作人沒有時間和資源來提升質量。但如果內容的實質吸引了人們,人們會對內容的質量給予包容。

第四,“雲生存”或獲新機會。

在過去的幾周內,一些媒體公司已經將他們的會議轉向了在線形式。從Skype和谷歌聊天工具GChat等成熟的通信系統,到Zoom、Webex、Shindig等更成熟的在線辦公軟件,舉辦一場在線視頻活動的選擇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在線化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如何建立和維護在線用戶。“新冠肺炎疫情帶來巨大挑戰,但如果企業能夠真正地從他們的用戶那裡收集信息,創造性地改變他們的產品以響應用戶的行為變化,將他們的服務進行分割(切成小塊產品)以向廣告商提供新的投放方式等,將會有更好的效果。”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記者曉雪最後認為,無論我們還需要在病毒的陰影下生活多久,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數字化轉型不僅在傳媒業,還會在所有行業顯著加速。

行業觀察|國外媒體如何應對疫情帶來的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